胡巧紅 郭桂全
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農村民風民俗的文明化,代表著鄉村文化,其要義是培養積極向上的鄉村精神,其目的是促進個體,即“人”的全面發展,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有力支撐。美麗鄉村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農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活變得富裕起來,但其心理建設還比較薄弱。鄉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入侵”下,原本純樸、靜謐的鄉村變得喧囂和混亂。農村留守兒童作為鄉村中的特殊群體和主要新生力量,由于其心智發展不夠成熟,又缺乏父母的監管,他們的成長之路會出現一些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和成因
(一)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留守兒童親情的淡化
父母是家庭結構的核心,而當父母缺位時,留守兒童的親情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只能由其監護人完成,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在農村,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只是管好留守兒童的溫飽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根本不了解、不關注。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情感交流,慢慢地父母在留守兒童心中的位置變得淡化,對父母的親情也變得越來越淡。在父母務工回來后,不認識父母、不理父母,愿意繼續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的留守兒童居多,甚至在他們成年后,與父母之間也存在隔閡,不知道如何表達親情。
(二)人口空心化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弱化
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大部分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搬離農村,定居城市;大部分從農村上學走出去的學生,不管在城市有沒有好的工作,基本都不再愿意回到鄉村,原來幾百戶的鄉村現在只剩下幾十戶,甚至出現空心村現象。面對鄉村的人口空心化,鄉村教育開始施行聯合辦學,原來村村都有的村小變成了幾個村共享一個村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幾個村莊共享一個村小,增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接送成本,不能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在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有些留守兒童接送不方便,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寄宿制學校,弱化了留守兒童與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三)教育的城市化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對鄉村的排斥
鄉村教育借鑒城市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方法,然而,在鄉村教育借鑒城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鄉村教育過于死板和功利化,機械地向兒童灌輸學科知識;鼓勵兒童逃離鄉村,去城市過“幸?!鄙?;鄉村基本沒有民風民俗活動課程,取而代之的是美術、音樂和體育,鄉村的教育基本都是城市教育的復制,沒有體現鄉村教育的特色。在這樣的鄉村教育狀況下,不僅把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變得單一無趣,學生更是表現出了對鄉村的嫌棄和排斥,不利于鄉村兒童對鄉村文化的認同。
(四)鄉村文化的異質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品質的形成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多元文化涌入鄉村,原本純樸、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變得五花八門。兒童由于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時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一些低俗的文化乘虛而入,引誘兒童形成自私、冷淡、嫉妒等不良心理品質,甚至產生犯罪行為。城市文化的強勢涌入打破了留守兒童平靜的心理,他們都向往父母打工的大城市,厭惡自己生活的鄉村,不利于兒童產生感恩的心理品質。鄉村文化的沒落,導致留守兒童精神生活的空虛化,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
二、鄉風文明建設下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
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要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要改變留守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留守兒童。
(一)改善鄉村人口結構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根本上還是人的問題,由于農村的人口空心化,從而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對于鄉村人口結構問題,政府應發揮調控和服務功能,鼓勵、動員各個鄉村根據自己村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鼓勵“一村一特色”。如有些村適合種植蘋果、葡萄、杏等,政府就可以鼓勵這些村落打造“水果小鎮”,給予政策支持和技術服務,并對其銷售給予宣傳和支持。政府還可以鼓勵鄉村開展“一村一游點”,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發揮地方高校師范教育功能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要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環境。對于一些比較偏遠的村落,由于條件不好,很難招到老師,師資力量嚴重短缺。雖然國家在部屬師范院校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服從定向分配,但因偏遠村落的師范院校的條件與預期差距比較大,一些師范生不一定能適應這樣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就不會去偏遠的村落教學。而地方高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村里有自己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從地方高校畢業到鄉村教學,心理落差不會很大,能反哺鄉里,安心地教學。所以國家應鼓勵地方高校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并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
(三)重構鄉村教育目標
由于受城市化的影響,鄉村教育與鄉村文化之間隔著一道“圍墻”,使留守兒童對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產生了隔閡,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對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產生疏遠和排斥心理,不利于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鄉村教育雖然借鑒了城市教育,卻沒有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只是對城市教育進行了簡單復制,導致很多鄉村教育的教育目標發生錯誤——鼓勵農村留守兒童離開農村和農業,奔向城市,逃離鄉村。鄉村教育在課程設置中應融入鄉村文化,比如說鄉村歌謠、鄉村方言、鄉村戲曲等等,增加農村留守兒童對鄉風的認同感。同時,也應該把民風民俗的精華在城市教育中推行開來,引導兒童加強對民俗文化的認識,使其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下去。
(四)開展鄉村社區教育
很多地方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都會讓學校承擔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任,這低估了留守兒童問題。實際上留守兒童問題不單是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鄉村社區作為留守兒童生活的地方,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很大的作用。鄉村社區要引進具有心理學背景的大學生作為社區成員,讓其通過社區教育的形式給予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懷,還可以通過對其監護人的社區教育,使其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同時引進民間藝人作為社區成員,給留守兒童講解民俗民風,教留守兒童做糖人、剪紙等,引導留守兒童增強對民風民俗的認同感,鼓勵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本文系邢臺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社會心理服務建設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xtskfz2018032)、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風文明建設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xtsk1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邢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