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曦

本文運用邏輯分析、實地考察等方法,對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受內在需求和外在動力的共同作用,其中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降低交易成本、文化旅游經濟一體化是兩大產業融合的內在需求因素,而政策、市場、競爭合作則是兩大產業融合的外在動力條件。
一、融合的相關研究
融合是一種經濟現象,對該現象的研究始于信息產業領域。1997年歐洲委員會發布了綠皮書,對產業融合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后認為,傳統的政府管制、現有的市場和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都是制約融合發展的因素,但是融合的趨勢不可阻擋,而且會擴展到更多的領域,甚至會對世界經濟的融合起到催化作用。
融合形成的原因錯綜復雜,隨著社會分工、經濟增長、交易成本、資源依賴、消費市場等諸多因素的發展變化,產業間的融合經歷了萌芽→形成→迅速成長的歷程,現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植草益(2001)認為產業融合是在技術創新和降低行業間貿易壁壘的推動下,毫無關聯的產業(或市場的產品)產生替代關系,形成相互競爭的一種現象。Wirtz(2001)通過對媒體產業與通訊業的融合研究發現產業融合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價值鏈的分解階段(即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產業不斷細分,價值鏈出現解構)和重構階段(在基于價值的基礎上,新技術、新需求、新機制驅動價值鏈重構,實現新的價值與功能的開發)。
二、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機理分析
中原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石,底蘊深厚,保存相對完整。河南既是中原歷史文化資源的富集區,又是農業大省,發展鄉村旅游條件成熟,而河南要想在全國鄉村旅游如火如荼的競爭中保持其地位和優勢,必須基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高度的互補性和天然的融合性,立足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定位,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的文化價值,強調中原歷史文化與鄉村旅游的契合,才能逐漸實現鄉村旅游的提質增效、供需平衡的目標。
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是建立在許多共同機制之上的,其融合機理包含內在需求與外部動力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內在需求
1.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社會分工帶來了產業的細分,隨著產業的不斷細分,已經分開的產業按照一定的機理又合并在一起,在分工的基礎上產業間的融合開始萌動,與產業分工相向而行并不斷發展壯大。中原歷史文化和鄉村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單純的自然景觀型鄉村旅游產品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求知需求,而歷史文化資源傳播渠道單一、傳播手段簡單、受眾市場較小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上這些問題單純依靠某一個行業是無法解決的,它需要產業間的滲透、交叉、延伸、合作甚至重組,所以,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是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
2.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了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本體產業和依托產業都具有資產通用性特征,隨著市場的發育完善,資產通用性為兩者融合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促使中原歷史文化和鄉村旅游不斷向對方擴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企業間的過度依賴會導致“權力失衡” ,為了降低依賴度,企業間會采取戰略聯盟、設立子公司、并購等多種減少依賴的戰略,并且在范圍經濟的刺激下,企業也會利用多元化手段整合資源降低成本,進而促進產業間的融合。
3.文化旅游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和鄉村旅游雖然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產業領域,但兩者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的一體化,不是兩大版塊的簡單組合,也不是一種機械聯系,而是兩大產業通過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等方式,最終融合成一體化格局。目前,我國大部分游客更加重視精神追求和在旅游過程中的知識提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使文化知識通過旅游的方式得到更多的受眾群體,而在旅游中加入文化的元素更能豐富人們的旅游內涵,增加旅游的知識體驗。總之,文化旅游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表現為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知識化,以及文化和旅游的相互滲透和影響,不斷滿足人們對更高層次消費品的需求。
中原歷史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和促進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要重視文化產業的載體作用和文化產業產生的品牌影響力,充分挖掘文化產業帶來的社會價值。比如,通過文化節慶活動豐富文化供給等,通過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產生新的收益渠道。鄉村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多行業部門參與的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業能夠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帶動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和外匯收入等,這些都體現了鄉村旅游的經濟型特征。目前,很多鄉村旅游不再只有單純的自然風光或體驗性元素,各種各樣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民俗活動項目開始呈現,如增加民俗項目、文化展演、節慶活動等文化項目,創建各種文化主題公園、文化旅游村等,通過當地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將旅游的娛樂性與中原歷史文化的知識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游客了解鄉土人情,增加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的附加值。
(二) 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外在動力
1.政策支持是融合的支撐力。近年來,國家對產業融合的支持體現在導向激勵政策、保障政策、協調政策等政策的出臺與完善,這也意味著頂層設計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鄉村旅游)的重視,促進兩大產業的深層次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見表)。
2.市場需求是融合的拉動力。市場需求體現了市場對融合的拉動作用,任何一個產業沒有消費市場是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僅僅提供單項產品或服務等基本功能的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需求,需求開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轉移,呈現出廣泛化、經常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所以,逐漸增長的消費群體、巨大的市場空間、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是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基礎和拉動力,融合后的文化旅游產品因具有知識和視覺體驗效果、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增加受眾群體等優勢而前景無限。文化旅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鄉村旅游要不斷開發與鄉村歷史文化產業合作的旅游產品,而鄉村旅游產業在與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要注意融合產品的創新性和因地制宜性。兩大產業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應加強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3.競爭合作是融合的驅動力。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是促進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和鄉村旅游融合的重要因素。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企業和鄉村旅游的開發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合作關系,二者不是完全對立的,這種關系受內外環境的影響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競爭合作共存的狀態既可以分散市場風險,又能發揮整體優勢,進而構建出多種關系形式,反過來再次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結語
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趨勢。在前述要素中,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降低交易成本、文化旅游經濟一體化這些內在需求是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的推動力。在外部因素中,市場需求是拉動力,政策提供支撐力,競爭合作起到了催化劑和粘合劑的作用。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資本需求、跨界需求、創新觀念等也是促進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和鄉村旅游融合的重要力量。企業在促進融合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并通過有效對接的方式,成為促進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中堅力量,實現了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中原歷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2018B13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