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萌
環衛工人被譽為“城市美容師”,為了干凈、有序、整潔的城市環境,每天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地辛勤工作,在大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環衛工人是現代社會中非常典型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個人發展已成為民生話題之一。本文采用手填式問卷和結構性訪談的調查方式,收集到了鞏義市東區環衛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的資料,并進行了分析,然后從政府、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提出改善其生活狀況的對策與建議。
一、調查方式及樣本特征
2017年7月,鄭州某學院暑期三下鄉行動組對鞏義市東區紫荊路、隴海路等多個路段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環衛工人基本信息和生活狀況兩個部分。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跟蹤體驗和家庭走訪三種。發放調查問卷105份,回收100份,回收率達95.2%。
從性別來看,環衛工人男性占59%,女性占41%;從年齡來看,50歲以下占比18%,在50~60歲和60歲以上這兩個年齡段分別占47%和35%,可見環衛工人從業年齡趨于老化,絕大部分都在50歲以上;從學歷結構來看,高中以上沒有一人,沒文化和高中學歷的分別占9%和8%,小學和初中這兩個層次的分別占35%和48%,可見環衛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從從事環衛工作的工齡來看,依次是1年以下的占31%,1~5年的占40%,5~10年的占21%,工齡超過10年的僅占8%;從從事環衛工作的主要原因來看,沒有耕地的占28%,自身條件不能從事其他工作的占24%,因家庭收入低而打工貼補家用的占33%,這幾種類型比例相當,此外,還有15%這一小部分是因為退休在家沒事干,以此來消磨時間鍛煉身體的。
二、調查數據分析
(一)工時與休閑
按《勞動法》規定,每天工作時間應為8個小時,加班時間每月不得超過36個小時,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法定節假日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然而,目前環衛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均為8~10小時。
對于他們而言,根本沒有休息日,因為周末會比平時更忙,有事可以請假,但當天不記工,直接扣工資。工時和休息時間直接決定了環衛工人們的休閑方式,除去做飯、吃飯、睡覺的時間,可供休閑娛樂的時間所剩無幾,所以大部分環衛工人會選擇一些附帶性不費時的看電視或聽廣播的方式,這個占68%,選擇看書讀報、串門聊天和留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的分別占9%、13%和9%。
(二)收入與支出
環衛工人的工資基本在1500~2000元,正常情況下的標準是1600元,各片區負責人會相應多一些。月支出集中在500~1500元不等,基本維持生活所需。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嚴格意義上來講,環衛工人僅僅能滿足生理的需要。
(三)工作環境
對環衛工人而言,大部分人認為無法取暖、沒有休息的地方、上廁所不方便、工作量大是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尤其在遇上霧霾、高溫和高寒天氣的時候是最難忍受的。由于機械化清掃率較低,對環衛工人而言,一天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他們需要不斷觀察有沒有碎紙、煙頭等。在固定區域巡邏式打掃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不能停歇,遇到高溫天氣,僅能在樹下短暫休息。在這樣長期高強度的清掃工作下,他們的身體負擔很大。
(四)居住環境
由于環衛工人大部分是農業戶口,通常居住在自建房或是拆遷安置房內,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并不會過多追求高質量的衣食住行,相比于城市居住環境,他們還有很大差距。對于居住地周圍的環境問題而言,環衛工人們認為存在問題較大的地方在于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太少、治安差,特別是噪音、水、垃圾等污染問題亟須改善。
(五)工傷維權
環衛工人的工作具有一定危險性,人身意外傷害發生率比較高,如交通事故、受到外來人身攻擊、被不明垃圾傷害等。在相關安全制度不完善和責任不明的情況下,環衛工人通常遇到傷害后會選擇找工作單位解決、私下解決或者忍氣吞聲自己承擔這幾種方式,在傳統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觀念中,環衛工人基本都會選擇讓步,相關的費用大都是自己承擔。如此可以看到環衛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地位。
(六)福利保障
環衛工人大部分都是臨時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很低,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權利。環衛工人整體上受教育程度較低,這就決定了他們對于國家關于勞動者基本權利的法律相關內容了解很少。用人單位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侵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不與其簽合同、節假日加班不給補貼等,導致環衛工人在生病、退休時無法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待遇。能讓環衛工人感到溫暖的是來自高校、愛心企業、社會愛心人士給予的節日問候和關懷,這一點需要繼續發揚和提倡。
(七)生活評價與展望
對于環衛工人而言,生活的艱辛基本都來自工作和家庭,較低的職業認同和社會認同讓29%的環衛工人選擇了“社會地位比較低”,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和高危險的工作性質讓47%的人選擇了“工作過于勞累”,偏低的薪資待遇和入不敷出的狀態使得20%的人選擇了“家庭負擔過重”。由此便有了相應的展望和期待。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群體結構。一是性別構成男女比例相當。男性略多一些,這與調查范圍和對象選取有一定關系。二是從業者年齡趨于老化。環衛工人的組成主要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比例高達82%。三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環衛工人只有小初中教育文化。四是均為農業戶口類型。幾乎全部為農業戶口,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居住類型為自建房或拆遷安置房。五是從業時間較短。從業超過10年的僅有8%,31%的都是在1年以內,反映出了這個群體的職業流動性。
2.工作特性。一是工作時間超長。工作時間基本都超過了法定的8個小時,如遇特殊情況需要加班的話能達到13個小時。二是休息權利無法保障。他們基本是全年無休,沒有周末和法定節假日。三是勞動強度較大。由于機械化清掃率較低,所以他們采用巡邏式工作,工作很累。
3.人身安全。一是交通事故發生率較高。特別是早春、深秋和冬天,因為天黑得早,亮得晚,很容易發生危險。二是受到外來人身攻擊的幾率較高。環衛工人在清潔工作中,容易受到陌生人的攻擊導致身心受傷。三是被不明垃圾傷害幾率較高。環衛工人在清掃作業中會被不明化學用品以及鋒利的物體等傷害。
4.權益保障。一是城市道路基礎設施不完善。有些街道路段沒有路燈,有時候開啟的時間照顧不到正常工作時間,導致環境可視度較差。路口因為缺少安全警示標志和安全防護設施,易發生事故。二是道路作業特別保護權利保障不到位。在行車道上工作的環衛工人如同一般行人一樣,有些車輛并不會主動去避讓,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只能根據一般交通事故的過錯責任,依據《民法》確定責任義務。三是退休年齡限制了實體勞動權利。環衛工人主要集中在45~60歲,年滿退休年齡便不能再做這份工作,因此,如果他們還想繼續工作,只能做勞務工人。四是環衛工人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偏低。受教育程度低決定了他們對于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夠了解。
5.職業認同。一是職業歧視嚴重,社會認同度低。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明確表示不會選擇環衛工人這一職業,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太丟人。二是心理承受壓力大,影響自我認同。低人一等的生存環境導致自我職業認同感很低,同時社交活動受限,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
(二)對策建議
1.政府層面。一是提高薪資水平,覆蓋社會保險。一方面,提高環衛工人的工資水平,保證福利正常發放;另一方面,撥出專門款項為他們辦理社會保險,使其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工作條件。一方面,改造升級并逐步淘汰笨拙、陳舊的清掃設備,提高機械化清掃率;另一方面,設立環衛工人休息站,針對天氣情況適當給予休息時間。三是建立環衛基金,進行專項救助。環衛工人大部分家庭比較困難,一旦發生意外,就更是雪上加霜。政府應該設立專項救助資金,對那些符合條件的困難職工給予資助。
2.社會層面。一是媒體正面宣傳。“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潔”是關于環衛工人常用的宣傳標語。信息化時代應該充分利用媒體去傳遞正能量,樹立環衛工人的美好形象,切實發揮“環衛工人節”的作用。二是提高公眾素質。一方面是傳統式的呼吁倡導,如條幅、傳單、報紙、新聞報道等;另一方面是創新式的跟蹤體驗,即志愿服務。如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體驗環衛工作、學生志愿者“我是小小環衛工”的體驗等。三是社會各界支持。在政府設立環衛愛心基金的基礎上,呼吁愛心企業慷慨解囊,向基金會注入資金。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在節日之際或特殊天氣對環衛工人開展各種送溫暖活動,不能只是為了形象宣傳。四是社會工作介入。對于困境中的環衛工人給予特殊幫助,幫助環衛工人發掘身邊的社會資源;通過環衛工人組建小組開展活動,充分發揮組員之間分享、分擔等功能;通過開展社區工作推動環衛工人的社區參與意識,構建個人社會支持網絡,協調社區資源。
3.個人層面。一是提升自我認同。所謂“干一行愛一行”,環衛工人只有從自身認同自己的工作,才能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應有的贊譽和尊重。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環衛工人可以利用電視或廣播的方式獲取知識技能為自己所用,提升自身素質。二是建構支持網絡。居民支持是工作區域內居民對環衛工人的配合或鼓勵;組織支持是上級或同事對他們的關心或幫助。環衛工人自身要有意識地去建構個人社會支持網絡,學會自我調節。
(作者單位: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