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馬明星 白笑怡 李培旭
摘 要:作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在促進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進程中發揮著有力的支撐作用。本文聚焦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梳理總結了制約成果轉化的發展瓶頸,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11-30-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1.005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具體過程,是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以及發展新產業的必要環節。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產學研高度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生力軍。研究并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模式對于提高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推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概述
1.1 傳統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存在的瓶頸
新一輪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以自行投產、委托開發、技術轉讓、聯合開發與創業孵化為代表的傳統成果轉化模式無法有效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發展之間出現斷層,創新鏈、資金鏈與產業鏈也難以實現深度融合。
1.1.1 自行投產模式對外開放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的自行投產模式主要是指采取自主開發的形式,跨過中間交易環節,由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或企業主體在本單位內部進行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該模式雖然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性,能夠面向重要成果形成有序的內部循環系統,但成果僅在內部流動,對外開放則相對不足,更不利于區域性、行業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轉化。
1.1.2 委托開發模式中間環節欠缺。委托開發模式通常是由企業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將有關的技術研發事項委托給相關高校或科研院所進行。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供給,但由于缺乏中間熟化環節,一定程度增加了技術商品化的風險,產業化推廣應用也受到限制。
1.1.3 技術轉讓模式市場風險較大。技術轉讓是當前科技成果轉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高校院所與科研機構可以通過有償方式將自身的科技成果轉讓或許可給企業使用。該模式通常以技術轉讓合同的簽訂為依據,但由于技術轉讓過程中,科技研發單位與吸收單位相分離,二者難以形成緊密互動,成果端與產業端常常出現“不匹配”現象,市場風險相對較大。
1.1.4 聯合開發模式資源統籌不足。借助產學研合作,企業與高校院所或科研機構可以通過聯合開發的形式共同攻克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將技術優勢與市場優勢緊密結合。但由于體制機制等因素限制,單純的“產學研”合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科技研發需求大與風險高的問題,聯合開發過程中創新資源也很難實現最大化統籌。
1.1.5 創業孵化模式轉化成效有限。伴隨“雙創”升級版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創業孵化平臺將沉淀在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成果進行孵化轉化,加快推動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這種創業孵化的模式有效聚合了多種創新創業要素,但相對而言,現有平臺更傾向于做商業模式推廣的空間載體,核心技術團隊等關鍵要素常常處于缺位狀態,重大成果轉化支持力度不足、轉化成效也相對有限。
1.2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1.2.1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環境。2015年8月,順應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國家重新修訂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從完善科技成果處置與收益分配制度、優化科研評價體系、加大科研人員激勵等多個方面對已有政策體系進行更新完善。同時在第二十六條明確指出,鼓勵采取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者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方式,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等活動,為新形勢下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支撐[1]。
為進一步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河南省加快落實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戰略決策,先后出臺《河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實施方案》《河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河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持續加大對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明確新型研發機構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生力軍的發展定位,并成功爭取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落地河南,在全省范圍內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1.2.2 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引領型機構的主要依托,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與建設不僅是破解區域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力量,更是產學研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天然產物。《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均提出“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各省市也圍繞以新研發機構助推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實踐探索。
廣東省對新型研發機構的長遠定位是“孵化器的孵化器”,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專利申請量達到8 454件,成功創辦、孵化6 000多家企業,平均每家新型研發機構成果轉化收入達到2.8億,大大高于全省傳統科研機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直接定位于科學到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短短幾年,累計建設了專業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創新企業580家,轉化技術成果3 100多項,顯示出強勁的科技創新活力。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華大基因將主要科研力量南遷至深圳,成立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通過長期的探索實踐,華大基金研究院形成了以基因組為基礎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的“三發”聯動模式,目前已在全球設立近40家公司,有效實現了產業鏈的上下游部署[2]。
伴隨戰略布局的加速推進,近年來,河南省不斷暢通融合發展綠色通道,擴展軍民融合工作領域,僅在2017年4月的鄭洛新自創區開放合作北京推介會上,鄭州市就簽約共建了中科院電工所鄭州分所、中電鄭州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鄭州軍民融合產業研究院3個新型研發機構。為進一步提升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洛陽市人民政府與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達成合作,共同建設洛陽尖端技術研究院,也是洛陽首家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創新性采取研發試制并行模式,積極打造國際領先的尖端技術材料和尖端裝備的創新產業化基地,目前已實現軍工核心、軍工延伸、民用三大領域30多款產品的研制、批產,取得了一系列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成果。
2.5 國際前沿轉移轉化模式
新型研發機構具備高端資源配置功能,能夠有效集聚海內外創新資源,促進國際創新人才的引進、交流和流動,同時在以專家引項目、以項目帶人才、以人才促發展的過程中,加快國際前沿技術的轉移轉化,并持續推動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與產業化創新應用。
在鄭州市和滎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邵國勝教授領銜組建鄭州新世紀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著眼國際前沿、立足中國制造,大力發展世界領先的材料基因組工程方法。同時研究院聘請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拉維·席爾瓦教授擔任國際院長,為新材料研發轉化搭建了科技、人才和產業合作的國際化創新平臺,被認定為2018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企業,進一步激發了民營經濟的科技創新活力。
3 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困境
雖然河南省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動力不足問題依然顯著。據統計,河南省每年技術交易額不超過100億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不足30%,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不足5%[9]。機制創新、人才激勵、中試建設、科技金融等環節的要素缺位更大大制約了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快速轉化。
3.1 體制機制不夠靈活
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周期長的特點。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大部分以校地/院地共建為主,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新型研發機構在投資孵化、先行先試等方面體制機制不夠靈活,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難以實現有效結合,新型研發機構的自我造血功能也受到限制。而在科技項目設置與科技成果評價環節,“重科研、輕開發、重成果、輕推廣”現象依舊存在,與傳統科研院所相比,新型研發機構在科研項目申報中常常處于被動位置,科技成果與產業化應用的對接轉化作用也未能充分發揮。
3.2 人才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靈活的激勵機制是激發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的重要動力因素。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復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持續性不強的問題。究其根本是由于未能面向新型研發機構長遠發展,建立起要素完備、靈活開放、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一方面新型研發機構在職稱評定、安居住房、產業用地配套等保障高層次人才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上存在缺位,人才團隊帶項目落地,配套支持卻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科研人員和管理骨干在成果轉化收益過程中的激勵落實有待加強,系列配套措施也不盡完善。
3.3 中試基地建設亟待加強
“中間試驗”是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關鍵環節,也是銜接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中樞節點。伴隨新型研發機構高層次團隊的加快引入與對外市場業務的加速擴張,現有中試場地往往難以充分滿足科研團隊及孵化企業多樣化產品開發的中試需要。物理空間匱乏、技術設備老化以及中試資源分散已成為制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主要瓶頸,同時也是影響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產品化、產品商品化”進程的關鍵障礙因素。
3.4 科技金融體系尚不健全
縱觀國內外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的新型研發機構,在資源配置層面都呈現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即“科技、產業與金融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缺乏金融資本助力恰恰是當前制約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優質項目落地與科技型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掣肘。新型研發機構孵化的高科技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面臨著多元化、持久性的資金需求問題。然而,現有的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則側重于投向中后期的成熟型項目,加之缺乏政府引導基金的支持,多渠道融資體系建立緩慢,孵化企業的資金需求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新型研發機構資金鏈運轉效率不足問題也愈加凸顯。
4 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策略建議
4.1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因素
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廣東省鼓勵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機制改革,允許其設立多元投資的混合制運營公司,并授予省市參與建設的事業單位性質新型研發機構自主審批下屬創投公司最高3 000萬元的投資決策權[10]。江蘇省則進一步放開科研經費使用門檻,政府的縱向經費也可當作橫向經費來使用,科研績效由橫向科研績效、縱向科研績效、衍生孵化企業績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計算,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扶持方式也實現了創新性突破。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正步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為加快提高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效率,建議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將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有效結合,推動資本賦能;同時加強對新型研發機構科技立項支持,將成果轉化工作列入職稱評定、職業發展和學術成就的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賦予科技項目負責人更大支配決策權,有效破解制約成果轉化的各類障礙因素。
4.2 完善人才激勵制度,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活力
人才是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主體。為充分發揮人才集聚優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建議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柔性引才工程,進一步放寬對人才支持的社保、戶籍等限制,加快完善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引進的相關配套支持,擇優支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在職稱評定時享有高級職稱自主評審工作權限;同時健全人才收益分配制度保障體系,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員工持股平臺,采取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等方式,提升骨干成員收益占比,最大化激發人才團隊成果轉化的創造積極性。
4.3 加強中試基地建設,夯實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件支撐
基于當前新型研發機構面臨的中試資源不足問題,建議強化政府保障職能,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新型研發機構等參與共建專業化中試平臺,形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權責明確的合作機制。同時積極搭建覆蓋各類科研設施、統一規范、功能強大的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以中試價值鏈為核心,建立中試資源網絡管理平臺與中試服務網絡營銷平臺,將分散的中試資源梳理整合納入平臺進行管理,努力將中試基地打造成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的資源載體。
4.4 推動產業資本賦能,補齊科技成果轉化的要素短板
當前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在設立產業創投基金、促進資金鏈與產業鏈及創新鏈深度融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建議加快健全面向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搭建與金融機構深度對接、深化合作的交流平臺,利用自貿區科技金融資源優勢,拓展國際科技金融服務,鼓勵產業互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的深化發展;同時建立完善創新容錯免責機制,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的杠桿引導作用,鼓勵新型研發機構組建股權投資管理企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與其他資本力量合作設立科創基金,切實解決孵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推動資本賦能、激發創新活力。
4.5 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飛地模式
區域資源配置差異化明顯、對外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是影響中西部地區新型研發機構長遠發展的硬性障礙因素,如何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增強科技資源聯動效應與成果轉移擴散能力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019年8月13日,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財政廳等4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完善“飛地經濟”利益分享機制促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通知》,以跨空間開發實現資源互補、協調發展的“飛地經濟”模式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12]。結合銀川“飛地育成+離岸孵化”、昆山成果轉化離地創新中心等先行地區的實踐模式,建議鼓勵有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快“走出去”步伐,在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的地區建設離岸孵化中心,同時增強新型研發機構“以才引才、以平臺引平臺”的資源鏈接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引入海內外一流技術團隊在豫匯聚,探索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飛地經濟”合作模式,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與市場化運作水平。
5 結語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抓手。作為河南省新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新型研發機構以“自上而下的創新驅動”和“自下而上的需求驅動”,有效搭建了科技和產業的對接通道。然而,當前有關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概念特征、運行機制、發展問題和培育策略等方面,圍繞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核心問題,鮮有明確的論述與研究。
本文結合區域發展實際與典型案例分析,通過梳理發現,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幾種:產業技術研發推廣模式、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模式、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模式與國際前沿轉移轉化模式,各種模式之間并非完全獨立,而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新型研發機構的長遠發展也必然有賴于多種模式之間的有效結合,按照科學發展規律與市場經濟規律,在不同發展階段進行靈活運用、協同推進[11]。
雖然河南省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但總體來看,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動力不足問題依然顯著,機制創新、人才激勵、中試建設、科技金融等環節的要素缺位極大地制約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快速轉化。為加快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切實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議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加強中試基地建設、推動產業資本賦能、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等多措并舉,加快破解制約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各種障礙因素,既要跨過從研究到開發階段的“死亡之谷”,更要躍過從示范到推廣階段的“達爾文之海”,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為打造中西部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創新型河南、讓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科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修訂版)[EB/OL].(2015-08-31)[2019-09-10].http://www.most.gov.cn/fggw/fl/201512/t20151203_122619.htm.
[2] 陳雪,龍云鳳.廣東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及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7(4):101-105.
[3] 河南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專項基金管理辦公室.關于開展2017年度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備案登記工作的通知[EB/OL].(2017-06-20)[2019-09-10].http://www.hnkjt.gov.cn/2017/06/20/1497954780566.html.
[4] 河南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專項基金管理辦公室.關于印發《河南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遴選和資助暫行辦法》的通知[EB/OL].(2017-10-16)[2019-09-10].http://kjt.henan.gov.cn/2017/10/16/1508121562890.html.
[5] 中國高新網.洛陽市新型研發機構座談會順利召開[EB/OL].(2019-03-13)[2019-09-10].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company/2019/0313/516852.html.
[6] 楊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發機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S1):81-86.
[7] 陳雪.廣東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模式分析[J].廣東科技,2018(4):56-59.
[8] 穆淼.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2):153-154.
[9] 林園春.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路徑研究[J].創新科技,2018(8):17-19.
[10]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2019-01-07)[2019-09-1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content/post_1054700.html.
[11] 夏輝.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9.
[12]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完善“飛地經濟”利益分享機制促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通知[EB/OL].(2019-08-19)[2019-09-10].http://www.hndrc.gov.cn/2019/08-19/94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