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做精品圖書,無論是從社會效益,還是從經濟效益來講,都是各個出版社全力以赴必須做而且要做到最好的事。筆者所在的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面臨著經濟效益低、圖書出版品種專業限制大等發展的諸多窘境,但始終堅持以做精品圖書為首要任務。筆者作為圖書編輯入行8年來,參與了《大、小興安嶺野生經濟植物原色圖鑒》《經濟樹木》《黑龍江省植物志》等一系列以林業為主的黑龍江省精品圖書項目。筆者作為責任編輯,對一本圖書以年為單位的精力投入量來講,從中獲得的成長和收獲可謂十分豐碩,但回顧這些做精品圖書的經歷,需要積累沉淀和反省不足,總結以下一些方面力求與同行探討和共勉。
對于精品圖書的內涵,有以下三種代表性觀點:一是認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雙效書是精品圖書;二是認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讀者反復推敲,具有深刻內涵的精華之作是精品圖書;三是認為思想內容精深,文化內涵較高,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圖書方能稱之為精品圖書。[1]這三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概括了精品圖書的屬性和特點,揭示了精品圖書的內涵。上述第一種觀點是將出版宗旨、出版指導思想作為精品圖書的評判標準;第二種觀點主要是從人類精神與文化傳承和積累的角度來評判精品圖書;第三種觀點則是從編輯審稿和出版制作的專業角度來評判精品圖書。[2]筆者更傾向于上述第二種和第三種觀點。筆者所在的出版社作為一個以出版大學教材和學術類專著為主的出版社,用精品圖書來提高經濟效益是很難強求的事,以上述幾本林業類的精品圖書為例,這些圖書品種的精品價值在于其學術性,而此類圖書也多被高校圖書館、從事此專業科學研究的學者所喜好和收藏,被專業所局限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但筆者認為,這些圖書作為精品圖書的價值,在于其學術的權威性和作為工具類圖書供專業學者翻看、查閱的實用性,其也具備被收藏和文獻資源積累的長效價值。同時,在信息資源電子化的今天,也可作為林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的資源儲備,成為出版社在未來迎接新時代出版產業結構轉型和數字化發展挑戰的有力武器。這類精品圖書具有如下特點。
1.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此類精品圖書的作者大多數為從事該領域研究的高尖端專家學者,他們撰寫的專著大多數為該領域研究的課題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這類精品圖書的出版,有助于推動整個該學術領域的發展,分享更多該科研領域的研究經驗。
2.具有系統的總結性和參考價值。此類精品圖書多為該領域的工具類圖書,如上述筆者所參與的精品圖書《黑龍江省植物志》,其價值在于它大而全面地囊括了黑龍江省地域內的植物信息,從植物的分布、形態到植物的價值,更有專家編輯的植物分類索引,供植物學家分門別類查找、區別植物信息。這類的精品圖書具有其專業領域內特殊的檢索功能,具有系統總結性和參考價值。
3.具有較強的學科針對性。此類精品圖書的概念十分好理解,不同的學科有不同學科的高尖端領域,在如今這種信息資源十分龐雜的時代,圖書分門別類,隔行如隔山,讀書人的側重點不同,做精品圖書就是要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側重點擺好,在這個范圍內將內容做到最好。
如上所述,雖然筆者所在的出版社由于其以服務大學出版為使命的定位,其經濟效益不是出版社所追求的核心目標,但出版社作為一個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是必然的。那么在這種矛盾中求生存的尷尬境地下,為什么出版社仍然能始終堅持精品圖書的出版不動搖呢?
1.精品圖書代表出版社的品牌。有人說,精品圖書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行業的恒久使命;也有人說,精品圖書是出版社的面子工程。無論怎樣,一部精品圖書的問世,對于出版社的發展來講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為出版什么樣的精品圖書,代表著該出版社的最高生產力。圖書,是一種文化產品,做什么樣的文化產品,如何對所做的產品進行準確定位,即出版社對自身品牌建設的定位。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出版社規模的兩極分化已然形成,一個小的出版社想要發展更要抓住市場細分的規律,努力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設,在龐大的市場壟斷中分一杯羹。因此,抓住出版社自身擅長的領域,做好精品圖書的項目,是大勢所趨。
2.精品圖書更能體現出版的精神價值。圖書,作為大眾輿情導向的文化產品在傳播媒介中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不像新聞,以最快速的實情播報反映社會問題為主;也不像雜志,以反映該領域最新動態為主。圖書存在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知識傳播的工具。它反映一段時期知識的精髓,它的誕生需要創作者的反復思考與知識積累,需要編輯的反復核實與校對,是眾多文化工作者的精華與總結。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滿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務。[3]因此,在國民素質日益提高的今天,做一本好書,做一本精品圖書更能體現當下國民精神追求的價值。
3.做精品圖書應當成為編輯工作的最高追求。筆者做精品圖書工作的經歷,讓筆者對編輯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更是對編輯水平的一次提升。做精品圖書可以考驗編輯對出版細節水平的把控,可以考驗編輯對整個出版環節的全方位考量。對出版內容質量的編輯加工能力,對專業內容的學術把控,對裝幀設計的鑒賞水平,與作者和參與人員的溝通能力,等等,都體現了對編輯全方位的素質考量。因此,能做好精品圖書的編輯,在編輯梯隊中必然是出版社的中堅力量和急需人才。
1.編輯工作的投入。出版社的規模越小,編輯所要承擔的工作量越大,因為一本精品圖書運作下來的所有環節,事必躬親,沒有多余的人手來相互配合、協作分擔。筆者總結下來的主要工作如下。(1)選題項目的策劃與申報。所謂萬事開頭難,在樹立品牌意識的前提下選取具有創新性、內容質量較高的選題,是做精品圖書的一大難題。如何找準選題的定位,列出提綱,抓住讀者需求和社會需求是選題策劃的重點和難點,而最終選題是否能成功申報需要獲得各方面的充分論證和支持。這些論證和支持包括:是否有充足的作者資源;是否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是否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否有足夠的編輯加工能力以保證順利出版;風險評估;財務評估;等等。(2)與作者溝通成稿。在選題能成功通過的前提下,如何讓作者完成高質量的成稿是精品圖書順利出版的保證。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選題很好,作者的學術水平也很高,但最后交上來的成稿內容質量卻顯得十分尷尬,無奈之下許多選題被撤回,之前付出的努力也付諸東流。因此,一方面,責編需要與作者充分溝通,讓作者在創作初期就了解出版的一些標準與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對作者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作者的寫作困難,從各個方面給予協助。編輯積極主動的態度有利于書稿的順利完成。(3)圖書裝幀設計。在圖書的裝幀設計上,有經驗的美編是很重要的,如果責任編輯有很多的出版經驗,一是能給美編提供更好的正體設計方案,二是能找出美編設計上的不足并加以調整。如上述例子中,筆者所做的幾本林業方面的精品圖書,都是彩色圖書,尤其是對植物細節上的展示圖片,對圖片的像素和分辨率的要求更高。怎么樣在設計上既顯示出圖書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又不讓圖書正體顯得過于單調或花俏;內文與封面怎樣銜接成一個整體;采用什么樣的紙張和印刷機,什么樣的裝訂方式,等等,這都是責任編輯根據成本與精品圖書的定位需要權衡和選擇的事情。(4)高水平的編輯加工。雖然每個出版社的情況不同,但編輯的人才梯隊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學科,這就需要編輯本身涉獵廣泛。雖然也需要文理的細分,但僅理科的書稿內容就千差萬別。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懂就要拿出“刨根問底”求實的工作態度,是編輯職業生涯的必修課。高水平的編輯加工,在于對書稿的認真負責,更在于編輯在長期伏案審稿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的經驗。在知識大爆炸式蓬勃發展的今天,編輯就必須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掌握不斷更新的學術知識,判斷出版內容的正確性。
2.成本的投入。科技精品圖書,除了科普讀物篇幅短小,一般情況下篇幅均較大。由于篇幅大、印裝要求高,往往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出版社自籌資金,不利于出版社的持續發展,必須廣開財源。引資計劃包括:憑借精品圖書選題盡量爭取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出版基金資助、新聞出版總署“十一五”“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資助、省級出版工程基金資助、社會企事業單位或專業協會的資助,等等。[4]筆者所在的社出版的精品圖書是爭取到省級出版基金支持的,但這不足以承擔全部的圖書出版費用。因為從圖書內容的創作上來講,如上述出版的林業類精品圖書,豐富的照片才是這本書內容上的亮點,而這些都是要靠作者長久以來的林業考察工作積累而來的。因此,作者在科研工作方面得到的國家基金支持,也就減少了出版社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這一點在成本的考慮上來講能夠與作者達成良好的溝通,能夠找到有這方面資源的作者就尤為重要。
3.資源建設的投入。這里包括對于編輯來講的作者資源的建設投入和對于出版社來講的優秀編輯資源的培養投入,但歸根結底都是對優秀精品書稿來源的建設投入。在如今學術創新、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壯大的大環境下,出現了越來越多有潛力的年輕學者,這些作者資源,對出版社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對于筆者所在的這類大學出版社來講,學術資源即出版優秀教材和專著的前提條件,同時大學出版社的主要工作也是服務于優秀的科研工作中,二者相輔相成。編輯只有經常與這些優秀的學者溝通,才能掌握該領域的學術動態,才能在大數據下掌握某一學科的空白。這些填補某一領域空白的圖書的出版,才有精品圖書出版的社會意義。
我國的國家出版基金創立于2007年,是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之后,第三個以國家名義設立的專項文化基金。國家出版基金是為適應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新形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優秀公益性出版項目而成立的。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重點主要為原創性、學術性較強,并具有重要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的項目,帶動各專業學科領域的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5]無論是國家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號召,還是新聞出版行業各項政策的支持,或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都為出版業創造更多精品力作帶來了有利的形勢和政策。而包括國家出版基金、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等在內的多個重點出版、精品出版機制,也形成了以國家規劃帶動精品出版的戰略。準確研判形勢,把握趨勢,用好政策,是實施精品出版戰略,推動精品力作出版的關鍵前提。[6]
對于資金不夠雄厚的小型出版社來講,做精品圖書能夠獲得出版基金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選題策劃的初期就應該以能夠申請到出版基金為選題策劃的目標和努力方向,熟悉國家政策支持的主導方向,與自身出版條件相結合找準選題定位十分必要。在整個精品圖書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從人力成本、印刷成本到作者稿費和組稿過程中的投入,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對大學出版社而言,選題的限制經常讓這些成本上的投入很難通過精品圖書的銷售來收回成本。精品圖書的出版,若是能夠獲得資金支持,則對于精品圖書的整個運作過程是一個有力的保障,也能讓編輯放心做、大膽做、全力做有意義的出版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