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琦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意識形態是黨和政府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武器,關乎社會主義政治工作、社會主義經濟工作和中國社會當前及未來發展道路的正確性。牢固樹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有利于保證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動搖以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不動搖。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出現多元化的價值觀,在復雜的媒體環境下,掌握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當前社會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我國的媒體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精英媒體時代、社會媒體時代以及個人媒體時代,分別對應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三個社會階段。在農業社會,封建時期媒體以“邸報”(東漢時期的官場手抄報)形式出現。大眾媒體根據絕大多數歷史、社會研究人員的理論源自于清末民初,其形式由傳統的報紙,逐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報紙、廣播和電視三大媒介形式。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后,網絡信息技術革命爆發,互聯網將之前幾十年積累的電子信息技術能量徹底爆發出來,以自媒體為代表的個人媒體實現了在當前傳媒行業的蓬勃發展。時至今日,新媒體已經從狹義上的互聯網媒體擴展到基于互聯網技術衍生出來的全部網絡技術媒體,其傳播媒介主要以個人手機和電腦為主。
1.意識形態概述。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的匯總和凝練,法國哲學家、政治家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deTracy)在哲學領域最先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他在《意識形態的要素》一書中提出“需要從中立角度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構造一個真正的科學的哲學基礎”。后來專家們從觀念學、心理學等角度繼續闡發了意識形態的特點,為意識形態提出了具體的思想體系、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要求。根據社會歷史發展,作者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現實的、總體的、階級特點鮮明的具有極強依賴性但又存在相對獨立性的共同價值觀。
2.我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雖然對意識形態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官方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意識形態定義。從黨和政府的報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表現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陳亞杰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起源》一書中論述到“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的發展萌芽于兩次啟蒙運動(新啟蒙運動與五四運動)時期,而當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以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論述為基礎,對社會發展以及符合中國現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理論進行了創造”。可見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脫胎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其發展基于黨和政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研究。主流意識形態的穩定,保證了政治體系的穩定,而政治體系的穩定則在很大程度上為經濟及基礎的穩定做出重要貢獻。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主要特點就是依托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網絡傳媒對信息進行傳遞。信息的傳遞技術性變得更強。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網上瀏覽信息,傳統媒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技術創新上變得稍顯滯后。
新媒體時代,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抗已經從表面的意識形態輸出轉變為包含文化、經濟、政治等全方面價值觀的輸出。因此,技術實力已經成為意識形態輸出的重要保證。雖然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硬件技術依然未能獲得新的突破。互聯網主目錄運行的主要服務器為根服務器,全球共計13臺,位于美國、英國、瑞典和日本。因此,中國被排除在國際主干網絡之外。這種技術上的缺陷,對國內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化發展極為不利。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給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主流意識形態,大多在傳統媒體上進行傳播。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環境并不具備決定性的話語權。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新媒體可以以較快的速度短時間內覆蓋到全國范圍。而傳統媒體對于主流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的傳播,受限于體制和技術手段,并不能夠與之相對抗。面對突發事件、不良價值思潮等網絡思潮,不僅不能從技術上完全消除其傳播手段,而且在應對速度上也無法做到快速反應,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媒體時代話語權的削弱。
新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成為人民閱讀信息的主要方式。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在碎片化閱讀中具有較大的優勢。新媒體信息來源廣泛,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觀點、撰寫文章,碎片化閱讀工具豐富,微信、手機、微博、網頁都是碎片化閱讀信息的提供平臺。而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僅在官方媒體上有一定渠道,傳播人群的覆蓋范圍和專業定位狹窄。這種信息來源、閱讀受眾的雙面弱勢讓主流意識形態在眾多媒體話語權中處于下風。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網絡媒體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意識形態控制上,更多的價值是體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中。因此,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會為了控制意識形態、保證政府絕對話語權而完全摒棄網絡、控制網絡,都會在保持底線的情況下給予網絡社會一定的言論自由度。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四十年的經濟發展讓中國的社會結構變得更加多元化。在新媒體背景下,各行各業的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通過新媒體向外界傳達。這些價值觀和利益訴求數量眾多、內容繁雜、價值指向分散,有些價值觀嚴重違背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背離當前中國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復辟”了許多封建社會的糟粕,用以迎合當前社會上一些“獵奇”“低俗”的思想。但是由于這些訊息以分散的狀態隱藏在海量的網絡訊息中,流散在當前社會中,監管難度較大,對社會中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的意識形態產生沖擊,進而污染了網絡大環境。
在新媒體時代構建主流意識形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與創新成果的指導地位。傳統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在新媒體時代顯得剛性有余、創新不足,但這并不是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基礎的理由。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包括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同時還包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的一切理論成果,這是當前中國社會穩定、中國前進路線正確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
新媒體時代,多元化文化傳播使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的意識形態來源豐富,并非所有的價值觀都是反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因此政府不可能完全禁止新媒體的言論自由,但是必須保證新媒體向社會傳播的意識形態符合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最低要求和底線,保證相同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黨和政府可以將新媒體傳播的意識形態中科學的、合理的地方吸收盡量,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使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不斷跟進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具有時代的氣息。
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這里的制度指的是新媒體生存環境即互聯網的管理制度。雖然我國鼓勵言論自由,充分給予每個公民表達自己意愿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部分人肆意揮霍手中的權利,發表有違公共道德、民族感情的言論,散發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消息,嚴重地干擾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對此,政府必須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當前新媒體管理問題,充分意識到新媒體環境對意識形態管理的重要作用,整合部門、機構職能,開發和提升管理軟硬件技術實力。
首先,要不斷完善網絡意識形態的審查制度。充分把握審查權利,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地位,堅持加大對新媒體政治思維方向的審查力度,保證當前環境下新媒體傳遞價值觀意識形態的政治正確性。其次,要凈化網絡環境。當今社會,受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出現了一些不良風氣。對于網絡環境,要不斷凈化,及時更新;要反對落后、愚昧以及庸俗的糟粕文化,發展符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建設需要的先進文化。加強立法,為互聯網的管理奠定法律基礎;加快機構體制改革,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和機構體制改革要兩手抓,營造高效、清正的網絡環境。
優秀的管理制度需要高效的管理機構來執行,在新媒體環境下,必須建立一支高效、強力的意識形態管理機構。首先,要增強機構的組織性,建立由黨管理、具有高素質人才的團隊組織。選擇的人才要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理論基礎,具備以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來解讀社會熱點、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具有戰略意識和陣地意識。其次,要懂得創新、善于創新,具備時代敏感性,快速反應并接受新生事物,因勢利導借助新生事物、新技術新潮流宣傳主流意識形態。最后,要接地氣,關注民生,能夠將網絡資源與組織上的政治資源緊密、靈活地結合在一起,多方面推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總而言之,當前國際形勢不斷變化,國內社會價值觀多元化趨勢不斷增強。新媒體環境下,復雜的社會現狀讓我們的思維和精神信仰受到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黨和政府肩負起維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責任。越是遇到困難,越要發揮迎難而上的精神,強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責任與擔當。分析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生存的環境與現狀,轉變思路,開拓眼界,加強創新,深耕理論,堅定不移地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以更深遠的戰略眼光規劃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與發展。一方面,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傳播管理機制,強化凈化互聯網的能力;另一方面,創新主流意識形態的具體內與容宣傳方式,從根本上培育適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識形態,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