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達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的黃山市原屬于徽州地區,歷史可由歙縣等地出土文物追溯到5000多年前,歷經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等多個朝代至宋宣和年間(1121年)平歙州人方臘起義,由歙州改為徽州,直到辛亥革命結束(1911年),徽州作為州府名稱延續了近800年始終未曾改變[1]。
1912年裁府留縣,徽州地區各縣直屬安徽省。1934年婺源被劃入江西省,并因此引起了持續20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1947年由于人們的持續抗爭和強烈愿望,婺源回歸安徽省。1949年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同屬于解放軍四野,為了便于管理,將婺源劃入江西省。1961年重設徽州專區,并將太平縣劃入本區。1971年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劃歙縣黃山鄉、石臺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縣級黃山市,由安徽省直轄。1987年國務院撤銷徽州地區、縣級屯溪市和縣級黃山市,設立地級黃山市,將縣級屯溪市改為屯溪區,原歙縣管轄的巖寺區改為縣級徽州區,原縣級黃山市改為黃山區,績溪縣、旌德縣劃歸宣城地區。1988年地級黃山市(管轄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正式成立。至此,對于這片地區,徽州這個稱呼幾乎終成歷史。
至于為什么要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在當時也是有充分的歷史原因的。1978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當時面臨的重要問題,而黃山風景區對于當時百廢待興的徽州地區毫無疑問具有極其重要的商業價值。在紀念徽州得名895周年的學術座談會上,黃山市首任市長崔之康先生說[2],當時黃山景區雖然名聲在外,但每年的游客寥寥無幾。至今自黃山市火車站(位于屯溪)到黃山風景區最近的進山南門湯口鎮也需要60多公里,而距離黃山風景區北門更是有120多公里之遠。此外,由于黃山風景區管理局的管轄范圍有限,凡是涉及行政管理上的事情都要報告當地政府審核,效率低下,極其不便,嚴重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了將黃山風景區的牌子打出去,也為了方便當時的管理局給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拉動經濟發展,1987年安徽省決定撤銷徽州地區、改名為地級黃山市。這一決定在當時也經過了充分調研,召開了專家規劃會與評議會,國務院聘請12位參事實地考察,最終由安徽省下達文件。
2014年安徽省省長收到一封群眾來信,名為《省長,我建議把黃山市改名為徽州市》。2016年4月,《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李輝[3]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恢復徽州舊稱的文章,并在網絡上引起了大量民眾的共鳴。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網絡投票中,有71.4%的網友選擇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尊重歷史”,微博的留言有幾萬條。此后關于黃山市恢復徽州舊稱的各種評論、文章層出不窮。故原徽州文化促進會秘書長余青巖、黃山學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兆民等人都認為恢復徽州舊稱之事宜早不宜遲。在諸多文化學者、專家和民眾的提議之下,黃山市民政局局長朱學軍稱:更改市級名稱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將深入調研,盡早提出建議。由此可見,恢復徽州舊稱這件事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錢念孫[4],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關于黃山市恢復徽州地名的建議》。
至于為什么這么多人迫切希望能恢復徽州之名,就不得不提到在歷史上綿延數代的徽州文化。這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與其并列的另外兩種地域文化分別是敦煌學和藏學,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比鼎鼎大名的徽商還要早近千年,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于清末衰敗,由徽州地區的一府六縣輻射到周邊地區,其內容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樸學、徽州戲曲、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蘊含豐富的文化財富。徽州人在文化領域的建樹幾乎涉及了各個領域,建立起了以血緣宗族為紐帶,以程朱理學為理念,以儒商仕子結合的徽商為代表的文化體系,現存大量的徽州典籍可供研究。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多出進士、狀元,學風濃郁,文化發展繁榮,而余下未能出仕的人大多選擇了經商,經商得來的財富又成為了宗族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使得當時的徽商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并涌現了一大批名人,如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明代抗倭名將胡宗憲、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知名學者胡適和教育家陶行知等。
關于徽州文化的研究不勝枚舉,遺憾的是,對于這么一部磅礴文化在大眾視野中的存在感越顯稀薄。讀大學的時候,同學曾問我老家在哪里,筆者回答徽州,對方表示不知道是何處,筆者才無奈地回答黃山市。顯然黃山這個名稱在當代更具名氣,而徽州反倒成為歷史上一個無關重要的地區名稱。自幼,已故的爺爺便跟筆者說自己是徽州人,這個概念在筆者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如今筆者已經不再居住于徽州,待筆者老去很難保證我的后人還記得自己的先人是徽州人。高中時,筆者學校曾經組織去婺源旅游,可悲的是一場旅途竟無人告訴我們位于江西的婺源曾經是屬于徽州地區的部分——而那熟悉的徽派建筑風格還是讓筆者感覺到了親切,回去查資料時方才知道始末。作為一個徽州人筆者十分驕傲,可這不過僅僅過去了30年,就已經有人只知黃山,不知徽州,對于徽文化來說,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1993年全國首屆徽學學術討論會召開,標志著徽學開始走向全國,迄今已經召開了4次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并先后涌現了大量重要的學術成果。然而作為我國文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財富,筆者認為守住我們的文化,使它更加發揚光大,十分迫切且重要。一個耳熟能詳的地名顯然也有不小的作用,比起無奈地對他人說我是黃山人,筆者更希望能驕傲地對別人說我是一個徽州人,一個“徽”字所承載的獨特文化魅力本就勝過“黃山”這個景點,所以我認為應將黃山市恢復徽州市的舊稱。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黃山風景區發出感慨要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而筆者作為一個當地人,在這40年來,也親眼目睹了黃山市從蕭條破舊的狀態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每年游客如織,經濟得以繁榮,城市發展逐漸走向正軌,這無疑和黃山這個旅游招牌的推出不無關系。因此,這個改名在當時是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然而今天對于這個改名是否該延續下去很多人都產生了新的意見。
對于持反對恢復徽州市的人,有兩個擔心。其一是目前黃山市轄區與舊時徽州六縣已非完全相同,婺源歸于江西,績溪歸于宣城,已經四分五裂的徽州,即便恢復了舊稱,尋根也不再是那個地方。其二是修改地名勞民傷財,成本巨大,除去城市名稱,縣區鄉鎮的單位名稱、印章、銀行賬戶、路標、戶籍等各種地區的地圖均要修改。
對于第一點,即便徽州地區的轄地已經不再是古時的徽州,徽州豐富的文化內涵卻依然是那個徽州,更名的重要性就是為了使徽州這一名稱得以傳承下來,而不會成為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地名。只要徽州(包括安徽省省名)仍在,就會有人疑問“徽”為何是徽州時,總有人會對他說,徽州千年傳承下來的燦爛文化,徽州的根骨不曾消逝。還有些人說正本清源,為何不繼續向前追溯,更名為徽州之前,本地尚有許多稱呼,如秦時的會稽郡,又或是黝、歙兩縣,筆者覺得這實在是強詞奪理,徽州之稱之所以珍貴,就在于徽州的燦爛文化由此命名。
關于第二點,李輝先生曾寫過一篇《可惜從此失荊州》[5]來感嘆荊州市更名為荊沙市的消逝,從此“大意失荊州”已成絕唱,然而這個楚文化發祥地與三國文化的中心,最終還是重新更名回了荊州市,這證明此事并非不可為。尤其作為徽文化的代表稱呼,徽州顯然比荊州還要更具文化價值,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更為深邃。在國際的歷史長河中,位于俄羅斯西北部的圣彼得堡市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1924年為紀念列寧而更名為列寧格勒市,經歷了67年,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圣彼得堡市。
至于恢復徽州市在經濟上付出的成本,不得不說這是為了文化傳承所必須付出的,當年中國比起今日貧窮許多,尚可更名,無可非議。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為了使徽州故名不被遺忘,曾經被篡改的文化回歸本源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對我們文化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一更正,百年以后收獲必將大于付出,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
有數據顯示,1995年黃山和九華山的經營收入分別是1.84億元和1.04億元,到了2015年,黃山風景區全年接待游客318.28萬人,經營收入25.25億元,九華山風景區接待游客971.25萬人次,經營收入108.03億元。也就是說,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并未為黃山帶來爆炸式的經濟發展。池州市并沒有改名為九華山市,但旅游收入甚至更為強勢。另外,現有“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地名重復過多,有時鬧出旅游者到“黃山風景區”不知道先到哪個黃山地點的笑話,同時也給文史資料記載帶來諸多不便和麻煩。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經對著黃山感慨過“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沒有徽州,哪有黃山,然而許多人來黃山游覽,便也只是爬一座山,看看山頂的風景,再原路返回。他們無暇領略徽州的文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距離不遠的地方,還有兩個同為5A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徽州文化旅游景點: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比起黃山它們實在是太不有名了。然而山始終是會看膩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卻是足以使人流連忘返。所以將黃山市恢復舊稱、更名為徽州市,并將徽州文化與黃山風景區融入一起,使得黃山之旅成為一個徽州文化之旅更能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比起世界聞名的金字塔與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等,甚至就同為中國地域文化的敦煌文化和藏文化,徽州文化的知名度都實在有所不及,令我們痛心扼腕不已,這是祖先所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若其得不到重視、傳承,實在對不起我們的后代。
考慮到徽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現實的黃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利與弊,本文認為“黃山市”恢復徽州舊稱、更名為“徽州市”,利大于弊,宜早不宜遲,恢復越早,成本越低,更加有利于徽文化的傳承與徽商經濟發展。另外,筆者認為恢復“徽州市”最理想的方案是將江西的婺源縣與安徽的績溪縣回歸“徽州市”,這需要國務院及兩省人民政府協調。另一方案是先將績溪縣回歸“徽州市”,這只需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協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