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占,張建初,李志杰
(蘇州大學出版社,江蘇 蘇州 215021)
新技術以及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直接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與習慣。這使得我國傳統的出版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然而文化體制變革為出版單位提供了新的契機,從而使得傳統出版行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趨勢,特別是體現在經濟效益規模的增長上。在此過程中,高校出版單位也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文化出版物呈現出高產低質的特點。更有部分高校出版單位將運營權進行外包托管,而承接出版權的外包企業將經濟效益作為考核的唯一指標,完全不考慮社會效益。然而對于高校出版單位來說,其辦社宗旨主要是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為全民的終生教育服務,為振興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服務,更注重的是出版的社會效益。因此,高校出版單位必須重視其出版物的社會效益,采取有力措施,通過創新機制來有效保障出版物的社會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全國思想工作會議中強調,當今社會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高校出版單位作為文化出版企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更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當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產生矛盾的時候,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這才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
高等院校出版單位主要的任務在于各級別院校教材、工具書、參考書以及其他學術指導圖書的出版印刷,此外高校出版物還能夠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該校學術研究水平的高低,為科研進步而服務,為人才培育而服務,這就是高校出版單位的歷史使命與宗旨。2015年由教育部以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單位出版工作的正確方向是堅持社會效益優先,這進一步明確了高校出版單位的功能定位與使命宗旨。
當下高校出版單位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一方面是各種新媒體的沖擊,如微信公眾號、知乎、新浪網易等,它們在各種專業知識的傳播上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等優勢;另一方面各種數字出版物相繼誕生,電子書搭配智能手機閱讀傳播成為一種時尚,更適合新興青年群體。因此,傳統的高校紙媒出版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于高校出版單位而言,要想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堅持社會效益原則。也就是將大眾所需的知識訴求點予以精準分析,出版更多專業水準高、制作精良且具備社會影響力的學術力作,如此不僅能夠加強高校產學研的結合,還能夠服務廣大社會學子,構建穩健增長的受眾讀者群體,為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奠定社會資源基礎。
高校出版單位要始終堅持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基本宗旨,因此就應當對出版物的內容、方向以及產品進行科學專業的定位,如理工類高校的出版社,其出版物應主要定位在理工類專業領域,藝術類高校的出版社應以藝術教學、藝術理論為主要出版方向,等等,這樣的定位有助于高校出版單位真正做到揚長避短并且有選擇性地打造出一批具備高專業水準的內容出版物。借助學科專業的優勢,高校出版單位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和在出版領域中的地位,既能夠加大本校的專業教學宣傳力度,提升專業優勢,同時還能夠服務整個社會,為其提供高精尖的內容出版物,切實體現出高等學校出版單位的社會價值。
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該校優勢專業為人文社科及經濟管理專業,因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出版物的定位上就依托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學科優勢,相繼出版了一系列專業特色鮮明且高水準的著作,從而在人文社科和經濟管理的學科領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鞏固了在此領域的出版地位。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15年3月出版的人文著作《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上市后僅僅一周時間當當網、亞馬遜等知名網上書店就售罄一空,此后更是長期占據暢銷榜首位,前后累計印刷高達13萬冊,服務了近百萬高校學子,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對于高校出版單位而言,依托母校專業優勢進行精準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唯有集中精力發掘自身優勢,取長補短,出高精尖作品,才能夠形成巨大社會影響,為其樹立品牌和好口碑,最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全面發展。
在迅猛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出版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內容物的出版受到了嚴峻挑戰,特別是新媒體和數字出版物興起后,以高校出版單位為代表的傳統出版企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市場背景下,唯有實施出版精品化戰略,堅持品質為先,服務社會,才能夠在出版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國家教育部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出版單位只有將出版內容的質量以及精品出版作為考量指標,擺脫片面的經濟指標的考核方式,才能夠推動出版單位推出更多具備深度思想、專業精湛以及制作精良且廣受社會讀者喜愛的作品。由于高校出版單位所出版的出版物大多數為高校教材和學術專著,理論性強,受眾群體有限且出版成本高、周期相對較長,使得出版單位不僅經濟效益低,出版品種、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影響了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提升。因此,高校出版單位實施出版精品化戰略就顯得尤為必要。近年來,國家及政府部門對高校出版單位加大了投資力度,相繼出版了一些記錄歷史、傳播文明、服務當代的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國家級重大出版項目,高校出版單位應抓住機遇,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精品化出版戰略。如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國家級出版基金項目專著《先進燃氣輪機設計制造研究》,不僅充分發揮了西安交大航天學院及機械學院的專業優勢,同時更是匯聚了資深的編審隊伍和優秀作者,嚴把質量關,打造出了具備高專業度、制作精良的圖書專著項目,其中涵蓋了8種不同專著單品,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及政府部門給予了持續的資助,項目高水準完成,產生了良好效益。
此外,實施出版精品化戰略還要做到“走出去”,高校出版單位打造的精品圖書能夠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社會效益不言而喻。
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高校出版物進行多次抽查,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出版單位的出版物內容不合格,質量不佳。出版單位要想真正提升出版物內容質量和出版單位社會效益,僅僅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管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牢牢踐行出版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與使命,將社會效益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嚴格把關方能確保整體出版物內容質量的提升,真正做到為社會大眾讀者服務。
201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社會各界應當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特別是將社會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兼顧經濟效益,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確保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高校出版單位作為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與陣地,應當牢記中央的思想主張,重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當兩者出現沖突的時候,應當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導向。
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更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優秀出版物的組稿、編輯與發行需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出版行業的特殊性直接決定了出版人才德行的重要性,道德品質,特別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思想品德等,是考量出版人才的核心因素。每一個高校出版人員都要始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黨的“三嚴三實”要求,在工作中自覺遵守《中國出版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從而做到價值觀與行為的協調一致發展,牢牢樹立起高尚情操和職業精神理念。
當前,高校出版單位面臨著向數字出版物轉型的趨勢,同時也面臨著市場中商業化出版單位的激烈競爭。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變化,高校出版單位始終要將社會效益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在此理念支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創新機制,堅持高校出版單位的歷史使命與宗旨,堅持品質第一,讀者第一。在此基礎上,通過實施精品化戰略,推出更具專業優勢的高品質學術專著及教材品類,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性,切實做到為廣大社會讀者服務、為學術水平提升服務、為推動人類文化的進步而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順利實現轉型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真正做到為社會大眾服務,發揮自身最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