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凱
自浙江省2014年最先提出“特色小鎮”的概念并成功運行,特色小鎮在全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進特色城鎮的建設。然而,在特色小鎮的建設推廣過程中,個別地方出現了照搬照抄、特色不鮮明、產鎮融合度不高的現象,使特色小鎮的發展偏離了其真正的內涵[1]。為規范特色小鎮的發展,避免模式雷同,2018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明確提出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的發展機制,確保特色小鎮的發展質量,提升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水平。基于此,本文以茶山坳特色小鎮為切入點,分析研究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策略,以期對特色小鎮的研究進行有益補充和拓展。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區,是中南重鎮、國家老工業基地,茶山坳鎮是衡陽市區的東大門,也是衡陽西南云大都市區衛星城鎮,總面積6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萬人。茶山坳鎮距市區僅20分鐘的車程,距離衡陽高鐵東站僅10分鐘車程,境內有多條高速公路與鐵路經過,交通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茶山坳鎮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與城郊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村旅游,現為衡陽賞花第一鎮、湖南現代都市休閑農業示范鎮。2017年,茶山坳鎮入選全國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單,成為衡陽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以此為契機,茶山坳鎮正大力打造建設高標準的鄉村生態旅游目的地。
茶山坳鎮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境內種植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如白菜、蘿卜、涼薯、葡萄、梨子、桃子,是衡陽市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
利用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獨特優勢,茶山坳鎮全力打造衡陽賞花第一鎮。一是在發展梨子、桃子、李子等多種水果產業的同時,利用其花期長、花開絢麗的特征,發揮賞花觀景作用,設計了一條十余公里的賞花路線;二是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在茶山坳鎮田心村建成了衡陽和湖南省唯一的十大名花谷,種植了大量的含笑、玉蘭、茶花、梅花、菊花等名貴花卉,打造四季皆可賞花觀樹的度假休閑勝地。
但是,茶山坳鎮的農業仍處于以種植、采摘為主的初級階段,鄉村旅游產品大多處于觀光型階段,缺乏互動體驗式的旅游產品;農業與旅游業關聯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整合;鄉村旅游配套設施較為薄弱,不能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茶山坳鎮旅游資源較為豐富,類型多樣,既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又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自然資源方面,湘江從茶山坳鎮北側蜿蜒穿過,湘江兩岸風光迤邐,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境內丘陵連綿,森林覆蓋率高,其中有相傳“一雞鳴三縣”特色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雞公峰。獨特的自然資源也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先天優勢,茶山坳鎮依托特色農業與近郊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農業+旅游”的業態發展模式。歷史文化方面,有雁城三大名塔之一的珠暉塔、茶山坳古墓群、唐宋青瓷衡州窯址以及金甲嶺古鎮等歷史文化資源。
但是整體而言,茶山坳鎮缺乏特品級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單一,各景點資源的關聯度較低,對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深度也不夠,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導致小鎮發展內涵不足。
茶山坳鎮地處湘南丘陵地帶,境內有大量的農林用地,城市建設用地散布其中,整體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特征。由于茶山坳鎮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小鎮整體布局較為松散,分區之間聯系較弱,特色不突出。重建設輕規劃,對生態環境特色保護不當,城鎮建筑景觀與自然環境景觀互不協調,與茶山坳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有一定差異,尚待改進。
特色小鎮是集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及一定的社區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項目,是產鎮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2]。本文以特色小鎮的核心理念為基本出發點,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及發展特點,探討茶山坳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策略。
特色小鎮建設以引導特色產業發展為核心,堅持產業立鎮,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茶山坳鎮依托資源稟賦,形成“農業+旅游”的業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一是要完善鄉村旅游的產品業態。隨著旅游休閑化升級步伐的加快,鄉村旅游產品經歷著從單純享受田園風光到參與農耕文化體驗,從農家樂到休閑度假模式的轉變,在此背景下,茶山坳也要重點打造一批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鄉村精品旅游度假產品,既要讓游客愿意來,又要讓游客留得住。
二是以鄉村旅游發展為引擎,促進茶山坳鎮產業聯動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通過培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互動體驗式的休閑度假游,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同時,依托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培育農副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與工業深度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全面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是茶山坳鎮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茶山坳特色小鎮建設中應處理好城鎮空間布局與山、水、田、園、林的相互關系,保護好小鎮原有的自然山水及田園風光,將山水田園風光滲透進空間布局當中,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觀基底,形成“景鎮合一”的發展格局[3]。
鄉土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其來源于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體現的是鄉村共同記憶與文化基因傳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土文化根植于其所依附的土地,并影響著鄉村空間的形態表達及居民生活習性的養成,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很多鄉土文化逐漸走向了沒落,城鎮建設陷入了“千城一面”的泥淖。在茶山坳特色小鎮建設中,應保護好珠暉塔、茶山坳古墓群、唐宋青瓷衡州窯址以及金甲嶺古鎮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完善好村落格局,同時深入挖掘茶山坳的山水文化與農耕文化,豐富茶山坳鎮的文化內涵。
在茶山坳鎮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堅持規劃先行的理念,做好頂層設計,引領特色小鎮走上一條健康而有序的發展道路。
根據茶山坳鎮的地形地貌、建設用地、產業布局等情況,茶山坳鎮空間布局為“一心,一帶,兩軸,四片區”的模式,“一心”為南部的鎮區綜合服務中心,鎮區綜合服務中心依托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商貿、商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鎮區的綜合服務能力;“一帶”為貫穿鎮域北側的湘江風光帶,形成濱水旅游休閑發展帶;“兩軸”為鄉村旅游發展軸和城鎮發展聯動軸,兩軸串聯各主體功能區,成為促進小鎮經濟發展的引擎;“三片區”分別為“古鎮文化體驗片區”“都市農業休閑片區”“運動休閑體驗片區”,三區特色明顯而又相互補充,共同助力鄉村旅游的發展。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特色小鎮的建設將會對城鎮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融合了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社區等多種功能,其本質在于對特色小鎮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自然生態進行綜合分析,充分挖掘特色小鎮的特色資源與發展潛能,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小鎮。因此,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我們要緊扣特色小鎮的內涵,定位準確,通過規劃設計手段促進產業發展,保護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化空間布局,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