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城市群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來說,城市群在發展的初始階段,都是先發展中心城市,當中心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才通過功能疏解和產業輻射等,帶動周邊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工業的外溢,居住郊區化的形成,甚至消費郊區化的擴展,都會帶動周邊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隨著中心城市逐步擴張,公共服務能力越強,帶動人口聚集的過程也會加快。發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盡量減少行政干預。二是要注重中心城市主城區的發展,不能利用轄區管理的優勢,通過強化新區建設,而忽視了新區與主城區的距離,導致孤島式新區建設的失敗。三是要促進城市群內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四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提高人口和產業的承載能力。五是加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各城市間的交通體系建設。在多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要建設高速鐵路網和城際軌道交通網,引導人口在不同規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間的合理分布;在單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要利用多層次、不同等級的交通網絡體系,深入到鄉村,以交通引導帶動城市的市場要素向鄉村滲透,適應旅游消費升級和消費郊區化的進程,促進鄉村振興。可以說,以交通引導市場,可以逐步弱化行政功能,促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內部資源按照市場規律流動。
邢自強(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如今中國有60%人口生活在城市,而1978年只有18%,在面臨人口逆風和不確定外部環境背景下,舊的城市化模式局限性——包括交通擁堵、污染等問題會使中國增長前景變暗淡嗎?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正走出一條不同的城市化道路,通過結構性改革和數字化技術令城市變得更快、更安全、更環保、更宜居。中國的“城市化2.0”時代有三項支撐:一是打造超級集群。城市太小會缺少促進經濟增長的勞動力和效率,太大則會使管理變昂貴。二是發揮技術的杠桿作用。發揮5G、云、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杠桿作用的智慧城市,會找到降低交通、犯罪和污染的辦法,大幅提高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和未來城市的能力。三是智慧農業。盡管中國農業生產率目前比發達經濟體低很多,但土地改革和更廣泛地使用智慧農業(技術),會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更多人轉移到城市。到2030年,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使用將給中國帶來更大變化。高速通勤火車、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共享車輛等將減少旅行時間,并使道路變得更安全,污染更少。
岳修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司長):城鎮化使命已不限于推動經濟增長和城鄉協調,而是轉向服務現代化建設這一戰略任務,進而轉向追求具有更豐富多元目標組合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現代生活的需要將成為未來城鎮化的中心任務。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客觀規律仍將決定其基本走向,發展階段的轉換也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物理表征和運動特點。第一,城鎮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是,將來也是。第二,城市優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聚集以及隨之而來的規模經濟效應,過去是,將來也是。第三,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是讓更多的人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城市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過去是,將來也是。第四,再來談談城鎮化的“變”。最大的變化在于其使命已不限于推動經濟增長和城鄉協調,而是將在現代化的所有維度上、在國土空間格局的系統調整中發揮作用。城鎮化的使命已經轉向服務現代化建設這一戰略任務,進而轉向追求具有更豐富多元目標組合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現代生活的需要將成為中心任務,因為每個城市都不得不面對現代市民“用腳投票”的考驗。更多的人口向超大城市群地區聚集會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并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區域結構和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由此帶來的國際競爭優勢足以彌補人們對超大城市的抱怨;單體城市的發展需要“優秀的管理團隊、更強且富有彈性的制度創新能力、更有吸引力的發展環境”所形成的綜合競爭力,發展路徑將轉向“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的協同優化”,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真正地踐行以人為本。也許,這些都是未來城鎮化發展的變,但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內在邏輯沒有變,也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