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琦琪 云南廣播電視臺
信息時代的當下,人們獲取新鮮新聞的渠道也多了起來,人們習慣從手機或電腦上獲取新聞,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新聞,逐漸取代了部分傳統媒介的功能。新媒體讓受眾群體感受到獲取新聞信息更加自由便捷,新視角更寬廣,內容更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要善用新媒體手段,跟得上時代發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信息時代電視媒介一定要做出改變才能夠緊跟時代發展,電視新聞要能夠結合自身節目特點,創建融媒體平臺,來提高其影響力。如,在微信上注冊公眾號,在微博上注冊官博,建立自有品牌的互聯網技術網絡電視、移動終端,熱點事項發生后及時在各客戶端推薦該熱度事件的新聞簡介,并向受眾群體提出會對該新聞事件開展后續追蹤報道,深挖事項背后的真相,觀眾就像觀看電視劇集一樣等待著新聞的后續報道。最后,電視媒體可以在某個固定時間段,在電視上播放整個時間的前因后果,制作一個該新聞事件的特輯,做一個全面、詳盡的報道。多機位、多空間、高質量直播直擊新聞現場,通過移動端的信息互動,觀眾還能參與其中,發表自身對該事件的見解,實時的互動交流,觀眾通常會很愿意參與其中,關注度收視率也會得到有效提升。全媒體平臺不僅為電視新聞節目開了更多的觀眾源,更提升了傳播內容上的寬度、深度、維度。
全程媒體:全流程跟蹤、全鏈條播報、全角度切入。從發生到結束,電視媒體都需及時跟進和深度介入,還要發揮簡易或自媒體拍攝方式,實現無間斷、無死角的傳播,讓受眾沉浸于一種參與式的過程跟蹤式的媒體觸達狀態。
全息媒體:全形態、全維度體驗。打破電視一維的傳播格局,通過圖文、語音、視頻、VR、AR、MR和可穿戴設備等多種形態立體化呈現新聞信息,帶給用戶全息多維感官體驗,也是媒體技術手段的革命。
全員媒體:全員參與、全局動員,在調動新聞職業人基礎上,激活系統外自媒體和網民的力量,實現信息豐富或再傳播。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媒體屬性,就應當提升媒介素養,注意傳播責任。
電視主流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是電視主流媒體的立臺之本,它承載著重要的準確信息傳播、輿論導向的功能?,F如今各個傳統媒介都走上了融媒體發展的道路,媒體人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編排新聞更加注重網民(受眾)的觀看閱讀體驗,實現雙向社交互動,聚焦熱點新聞,答疑受眾解惑。主流媒體職業新聞人要知道媒體話語絕非網民話語,在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傳播中,記者決不能等同于網民,必須謹記鞏固社會共識,增加看社會的寬度與厚度,傳遞主流價值觀的責任。在新聞傳播中不僅發布信息,更要“發布方法”;在不能提供答案時,提供通向答案的路徑;既不無視受眾,更不迎合受眾;不僅自己說得清,還要幫助媒體說得清。用均衡的思維看待分析我們這個發展不均衡的時代,從而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
電視新聞雖說在空間、時間上還有一些限制,不像融媒體那樣能夠做到實時發布新聞,但電視新聞卻能發揮出主流價值觀、社會公信力、影響力等優勢,調動主流媒體的專家資源,全面客觀準確的解讀新聞內容,透析新聞脈絡,引導社會輿論。在融媒體時代,創新的策劃新聞類欄目,研究用戶體驗,設計出更加符合時代傳播特征、現代收視心理的電視新聞節目形態。例,每周六CCTV中文國際頻道黃金時段有一檔時事評論的直播節目《中國輿論場》,這檔電視節目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把移動媒介、互聯網與電視深度融合在一起,通過大數據分析輿論熱點,利用融媒體平臺實現觀眾參與互動,創設的“中國輿論場指數”實時關注新聞熱點,利用大數據挖掘出一周內最受關注的新聞事項,并邀請嘉賓點評,在“你評我也評”節目版塊中,由專家科學分析解答網友提出的提問,引導糾正輿論偏差,是一種創新型融媒體模式。
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可以通過大數據獲得觀眾的年齡、時段、收視反饋等信息,調整節目的編排,使傳播效益最大化。熱點新聞要放在重要時段播出,要能夠緊抓觀眾眼球,來吸引廣大觀眾的注意力;要把不同類別的新聞,按照熱點新聞與非熱點新聞交叉編排,利用高低起伏的節奏不斷刺激受眾的注意力,使觀眾的心隨著節目跳躍,把節目安排得像游樂園過山車那種有高峰有低谷的感覺那種編排法,調動起觀眾的興趣;還可以打造一些特色板塊、特色專欄,使新聞節目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豐富多樣,體現媒體匠心。在編排廣告時,可以將新聞劃分成開,切入點、廣告長度都要科學合理。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如何做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傳播之路,成為了職業新聞人的歷史使命。創新電視新聞、有價值傳播是電視人光榮責任,接受新興事物,順應觀眾需求,積極與新媒體融合,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結合自身優勢,建立全媒體平臺,深挖新聞內容,提高觀眾體驗度,推動電視新聞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