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晚報
近年來,在中央到地方紛紛提倡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與網站、“雙微一端”等新型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更快更靈動,更慢更優雅”——《南方都市報》提出的這一發展方向是許多傳統媒體、特別是傳統都市類媒體努力的目標和愿景。但受制于從業人員素養、考核方式及新聞內容生產流程等因素,在新聞采編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快”依然是“王道”,而“慢”則越來越難有市場。
眾所周知,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何種地步,“真實性”永遠是新聞的生命線,而除此以外,“時效性”或稱“迅速及時性”則緊跟其后位居第二。正因為此,在新聞行業內,提到新聞采寫的“快”與“慢”,“快”無疑遠遠勝過不受待見的“慢”。在專業研究領域,美國新聞學者希伯特的名言——“我們常說沒有比昨天的報紙更老的東西了”可佐證這一觀點,現實生活中,前一天甚至的報紙幾乎不會引起人翻看的興趣。因此,在日常內容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編輯部領導都會要求記者第一時間拿回采訪素材,第一時間成稿編發,第一時間面向讀者或聽眾觀眾。為搶占更多新聞資源,贏得更多讀者,十余年前國內絕大多數晚報甚至紛紛將下午出版時間調整為上午出版。
綜上所述,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型媒體,在新聞行業,很多時候,許多時候,“快”是無往不利的“撒手锏”。但許多時候,想要夠“快”,就要犧牲很多東西,如新聞事件的細節、背景、影響以及深層原因。2016年和2018年,《青島晚報》校園記者團曾兩次對讀者進行過走訪調查,六百余名讀者中七成以上表示,現如今雖然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但各大客戶端和微信、微博發出的內容重復率和相似度極高,寫作手法生硬類似公文,讓人愿意仔細閱讀的內容極少,很多時候根本不愿意再次打開。通訊員來稿簡單編輯一下就發稿,很多時候連“我局”、“我部”都刪不干凈;難得在獲取新聞線索后證實一下,卻不知道起碼應該做到“三方見面”,關切利益方三言兩語不加證實就直接刊發采用……在片面強調“快”的指引下,“慢”被認為是拖延、能力不強,“慢”背后的精心做足功課、精心采訪制作被鄙視,體現基本功的“快”則被誤執行成為“快餐”,大批要素不全、未經證實、粗制濫造的新聞稿充斥報紙、電視和新媒體,尤其以新媒體為重。
與近年來野蠻生長、蓬勃發展的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以及傳統媒體興辦的新型媒體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專業和權威,但在現階段一味崇尚“快”文化的新聞行業中,記者的專業價值、媒體的權威價值正在迅速而普遍地被消解。
首先,為了“快”,更多記者選擇不去現場。做過記者,尤其是社會新聞記者的人都知道,想要做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判斷力、交流能力和寫作功底缺一不可,但“去現場”無疑是最重要的。據說,甘地曾經說過,“我猜想,當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門的時候,碰到的第一人會是一名美聯社記者?!薄度绾纬蔀轫敿売浾呙缆撋缧侣剤蟮朗謨浴?第3頁)一書中曾這樣自豪地提及他們的記者遍布天下,同時也強調了記者去現場采訪的重大意義。但現如今,為了“快”,更多媒體的記者寧愿通過拿“通稿”、打電話等方式,而不愿意去現場,畢竟去現場需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和資金。
其次,因為業務能力欠缺,更多記者寧愿選擇“快”而逃避“慢”。在現代影視作品中,記者這個行當顯得既溫文爾雅又“高大上”,衣著光鮮地出入各種酒會、見面會,幾乎不用費什么力氣就能拿到驚天新聞素材。但實際上,整個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充滿了艱辛、枯燥和雜亂無章,和新聞事件當事人接觸的過程大多數很難說有良好的體驗。為了避免和各類難纏的人物打交道,更多年輕記者更喜歡選擇逃避。因為難纏的形形色色的當事人會增加新聞采訪投入的成本,讓新聞采訪更“慢”,更艱難。
第三,不合理的考核機制逼著記者選擇“快”。第一時間拿素材、第一時間完成采訪、第一時間刊發,這是大多數媒體對新聞采訪的統一要求。拿到“第一”,同樣題材的新聞稿件會拿到很多加分,尤其是同城或同類媒體中的“第一”,而一旦落后,一切都不再有價值,或許還可能會被扣掉管理分。為此,越來越多的記者,特別是新媒體記者被逼著選擇“快”,而逃避“慢”。
為此,筆者建議,要想制作出更多擁有獨特視角、打動人心細節、社會反響巨大的新聞作品,不管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理應分頭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而不應只顧抓眼球搏“第一”。同時,對新入職記者應該加強理論和實踐培養,提升新聞采寫能力,不應一味求“快”,在“快”和“慢”之間尋求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