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開封市祥符區文化和廣電旅游局
廣播電臺作為傳統新聞傳媒的代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便成為了新聞信息傳播的主流渠道,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廣播電臺新聞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受眾的歡迎與肯定,與新聞編輯人員的辛勞工作分不開。而隨著如今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對廣播電臺的傳媒地位形成了沖擊,這種整體性下滑的趨勢需要所有廣播電臺新聞工作者提高重視,進而加強新聞編輯策劃的創新,順應時代發展步伐。
現如今,電臺廣播的社會地位出現了一定的上升,作為一種有效的傳播媒介,發揮著重要的宣傳作用。而廣播電臺新聞編輯要想貫徹創新理念,則勢必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新聞傳播工作當中,一定會根據新聞編輯工作方針執行,同時要保證工作不出現任何紕漏[1];另一方面,新聞編輯人員需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同時強化主觀創造意識,對新聞走向進行觀察預測,必要情況下能夠主動出擊。綜合分析來看,廣播電臺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能夠確保新聞編輯工作順利開展,進而強化與社會聽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切實圍繞民眾去傳播新聞信息,極大了社會宣傳力度。
所謂新聞傳播,身為傳播者一定要基于傳播原則與規律去追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在實際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并非主要目的,究竟能否成功建立傳播途徑,都是由受眾來決定,因此針對受眾的思想追求進行研究需要高度重視,并且要確保研究的系統性與規范性。作為廣播電臺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對聽眾的心理展開深入研究分析,從而創新策劃出更具社會性、時代性且能夠吸引聽眾的新聞內容,這也是廣播電臺新聞編輯創新的重要意義。
新聞的顯著特點之一便在于其實時性,唯有最快最新的新聞才具有價值,所以身為新聞工作者需要保證具備良好的新聞敏感性。而要想提升自己對突發性新聞的應對能力,則需要構建針對性的突發新聞編輯預案[2]。比如說在發生社會矛盾沖突、自然災害等新聞事件,新聞編輯人員能夠結合預案去進行冷靜處理,從而提升新聞播報效果,產生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比如在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由于震后余震不斷,并且災區受災嚴重,通訊也有所中斷,很多重災區信息難以發送出去,這不僅僅考驗著國家機構的應急救援能力,也是對所有新聞編輯人員提出的挑戰。在這種突發性事件的編輯報道中,新聞編輯人員首先要對事件的整體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并且要對最新傳來的消息與數據進行密切監控,從各個來源的消息中去篩選出真實度最高、最具傳播價值的信息。一般來講,針對這種突發性新聞的報道應當采取直播形式,所以必須要提前做好預案,才能夠保證新聞播送過程中不出現事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多預備幾種方案,做到有備無患。而在直播當中實際上對文案不會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要放在新聞報道的及時性與價值性層面。同時,面對突發性新聞的報道,還可邀請嘉賓共同播報,也可向一線采訪的記者約稿,從而保證突發性新聞的報道質量。
創新并非只是從表層的形式去展開,而需要對整個工作模式予以創新,具體來講主要涵蓋如下幾點:①內容創新。對于廣播電臺而言,新聞是其立根之本,要在內容方面進行創新,則一定要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做好對主題的創新優選,特別是多加選擇與當地民生相關的題材,對民眾關心的新聞進行深入報道[3]。唯有立足于民生的新聞播報理念,才可實現信息源的拓寬,滿足民眾的收聽興趣與需求;②形式創新。廣播電臺的新聞報道只有聲音而沒有畫面,所以在編輯中需要揚長避短,尤其是在新聞播報的過程中要更多進行互動,比如與前方記者現場連線、與熱心聽眾針對新聞進行觀點探討等等,從而強化廣播電臺新聞的感染力;③策劃創新。在廣播電臺新聞編輯創新當中,策劃創新屬于關鍵核心,具體來講也就是對頭條新聞的報道進行創新,從而提升聽眾對該條新聞的興趣,吸引聽眾能夠對新聞的后續發展持續關注,進而繼續收聽電臺其他的新聞。此外,有行業、人群的不同,每個人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傾向于收聽時事政治新聞報道,也有的人更喜歡收聽娛樂、民生等方面的新聞報道。所以在新聞編輯過程中需要對新聞廣度予以拓寬,盡量涵蓋到更多層面,吸引更多聽眾。
廣播電臺的新聞只能夠通過播音員的聲音進行傳播,相較于電視新聞少了一定的畫面感。所以,要想提升廣播電臺新聞的市場競爭力,則需要對播音語言進行良好潤色,這也就對廣播電臺新聞編輯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體來講,編輯人員需要對每個字、詞、句進行仔細推敲,同時要重視每一條新聞之間的過渡銜接,不得太過生硬,很多生澀的語言要在不影響其實質意義的基礎上去進行轉換,保證所有聽眾能夠理解。可見,電視新聞中利用畫面去實現情感表達,而電臺新聞則需要集中于文字的斟酌[4]。具體來講,需要做好如下幾點:①對新聞報道展開整體調控,對前面梁體的新聞報道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對未來兩天可能發生的重要新聞進行預測,防止當天的新聞報道與近期太過雷同;②適度簡化部分冗長的新聞稿件,同時為了避免出現歧義與語言累贅,還要盡可能采取短句形式進行新聞報道;③對于固定內容的頭條新聞,比如說對國家重大會議、領導活動等進行的評論與闡述,那么其他新聞則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進行播報形式的適度變化,可通過穿插花邊新聞、播放采訪錄音等形式去吸引聽眾關注;④掌控節奏變化。在新聞稿件的播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好長短搭配、內容更迭、題材穿插,通過對節目的節奏變化有所掌控去強化新聞宣傳效果,從而凸顯出廣播電臺的魅力。
顧名思義,頭條新聞屬于當天最具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新聞報道,也是當天新聞報道的風向標,一定是當前民眾最為關注的熱點新聞話題,所以做好對頭條新聞的報道工作一定要受到重視。實際上,頭條新聞并非一定是領導人活動或者國內外的重要會議等,在如今的媒體融合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的新聞信息眾多,大部分人對新聞的瀏覽習慣更多集中在頭條報道,所以作為廣播電臺新聞編輯人員需要根據頭條新聞的價值去進行適度的版面拓寬。要想確保電臺的頭條新聞吸引眼球,不僅要事件新鮮、主題明確,同時還要關注中心工作以外的內容,重視報道內容的廣泛性。同時,由于廣播電臺新聞報道是通過聲音進行傳播的,相較于報紙等紙面頭條新聞報道,有著現場感與立體感的優勢,所以新聞編輯人員應當盡可能采取錄音報道、現場特寫的形式,以最具代表性的現場解說去還原新聞事件的真實面貌。其中,音響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夠凸顯出新聞的時間、地點,將新聞內容的環境真實反映出來,所以在廣播電臺新聞播報過程中可采取播放現場環境音頻的手段,讓聽眾能夠感受到新聞帶來的場景與意象,從而吸引更多的聽眾。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身為一名廣播電臺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在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廣播電臺新聞業在整個新聞行業中所處的競爭狀態,要想為廣播電臺新聞業謀求出路,則需要廣大廣播電臺新聞編輯工作者結合受眾需求與時代變化去作出創新,突破廣播電臺新聞工作的局限,為受眾帶來更為優質的廣播電臺新聞資訊,實現廣播電臺新聞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