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秋 哈爾濱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對“編輯”這一基本概念,幾十年來頗具爭議,定義多達幾十上百種,更多的是對“編輯”動態化定義,例如,戴文葆認為編輯:“使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及其他文獻資料等,使之傳播展示于社會公眾。”這些對于編輯的定義都是對其過程進行定義,缺少的是對編輯這一行業的定義,本文所說的編輯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個群體職業。
從目前的行業分工來講,編輯已經成為一門職業,隨著科技進步發展,行業逐漸被細分,按照服務的載體,可以大概劃分成新媒體編輯、網絡編輯、媒體編輯(廣播、電視)、圖書編輯、報紙編輯、雜志編輯等等。
圖書編輯尤其要具備:1.經過專門訓練。編輯行業是個特殊的群體,工作內容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所以事先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才能勝任。2.掌握專業知識。編輯人員經過培訓之后,具備處理行業所需特點,這些知識都是特定的,具備“精專深”的特點。3.具有一定文化積累。編輯行業的特性決定了編輯是個雜家,天文地理、大千世界什么內容都要了解知道一點,僅憑集中的專業技能培訓無異于杯水車薪,無法應付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各種知識陷阱。4.要具備一定的職業敏感性。編輯行業的敏感新集中體現在內容本身以及內容的承載形式兩方面,對于不適合發表的、不符合主流媒體的、隱晦的甚至是惡意內容要具有火眼金睛,從看似平淡無奇、司空見慣的內容、記憶內容承載的形式中,倒找陷阱、排出雷區,這需要具備相當的職業敏感性。5.工作細心。幾乎所有行業想要做好,都需要認真、細致,但幾乎沒有哪個行業,把“細心”二字看得比編輯行業更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書因為出版流程的專業性,內容的嚴肅性、權威性,文字的規范性,載體表現的復雜性,信息傳播的廣泛性、長期性等特點,決定了圖書編輯需要具備比其他行業編輯更專業、更全面的幾本素質。
1.熟悉語言文字的各種規范,掌握語言文字的出錯規律,對語言文字使用錯誤有較強的辨識力。對于圖書編輯而言,語言文字是其每天都要與之打交道的,也是圖書內容的體現,是圖書編輯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如果語言文字使用不熟練、不過關,不僅影響工作進程甚至會出現不合格的產品,影響巨大。
2.具備比較廣博的知識積累,不同學科圖書的編輯人才還必須熟練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上文已經提到編輯是個雜家,但同時也應該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圖書編輯每年面對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書稿,這就要求編輯具備比較廣博的知識積累,對書稿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進行評估,如果編輯自身都模棱兩可,那圖書生產的嚴肅性、科學性就得不到保證,這不僅關乎圖書本身的問題還關乎出版社的聲譽以及知識傳播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3.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書以及查找權威資料的本領。編輯能否熟練使用工具書以及是否能夠快速準去地查找到權威資料,是考驗一個編輯基本能力的。熟練使用各種典籍、工具書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能夠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心,快速有效查找權威資料,這是需要不斷在工作中總結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以及甄別信息真假的能力。
4.通曉圖書版面格式知識,能敏銳地發現版面格式錯誤。圖書編輯需要通曉圖書版面格式的各種知識,對于版式的設計是否符合圖書特點、排版的格式是否正確、體例是否統一、文字圖表的表現形式是否符合要求都要心中有數,做到有錯必改,及時處理
5.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耐得住寂寞,注意力集中,能自覺地控制情緒,并能及時調整心態,以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條相當重要,出版社的編輯都要背負一定的壓力,有的是經濟指標,有的是文字指標等等。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做不好編輯工作的。
(一)責任意識。圖書出版業是一種文化事業,圖書傳播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這就要求圖書編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小的方面來說,圖書編輯對于教輔和少兒圖書進行編輯加工的時候,面對的是千千萬萬的學子和渴望探索世界的小寶寶,要對學子負責,對小寶寶負責,要認認真真地這樣一個責任感,既是對讀者的責任,也是對公司、對自己的責任。
(二)質量意識,即精品意識。要求編輯無論在圖書的選題、體例制定、編者編寫,還是圖書的整個制作過程中,都要有出精品的意識,把質量當作圖書的生命底線。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圖書出版方面的大國,但是離圖書出版的強國有很大差距,每年從國外引進的版權書的數量要遠遠超過輸出的數量,且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跟風炒作書,經常有讀者慨嘆,找到一本適合自己閱讀的書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三)競爭意識。我國的圖書出版業經過幾次改革,從最開始的事業人現在變成了市場人,各出版社都在市場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再加上現在互聯網、多媒體的強烈沖擊,紙質圖書的境況大不如前,甚至有人預言傳統出版將被取代的殘酷遠景。雖然預言有些過于悲觀,但是出版業的沒落是不可忽視的現實。無論是出版社還是編輯面臨“雙效益”的巨大壓力,能策劃出、生產出“雙效合一”的產品是每個編輯都應努力追去的,這就要求編輯要有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