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粟 鄭州師范學院 傳播學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借助新的媒介方式、新的傳播模式、新的網絡背景,高校輿情的發展有了新的走向和發展態勢,分析新形勢下的高校輿情發展態勢和形成因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高校輿情,從而更好地控制高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高等院校的教師及學生,圍繞國際或國內突發的事件、熱點問題、高等教育問題等的發生、發展的走勢,以及除了高等院校師生之外的、關心高等教育問題的一般民眾,表達自己對熱點問題和事務的觀點、情感、態度,并在高校內和社會上能夠產生一定影響力的觀點和言論。主要由傳播環境、傳播的主客體以及傳播媒介等四個因素形成。
我國第一次出現“互聯網+”的概念是2012年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隨后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到“互聯網+”這個概念,這一系列的行動都意味著“互聯網+”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面,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這也意味著“互聯網+”的出現改變著每個行業、每個平臺中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能夠借助“互聯網+”施展自己的力量,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互聯網時代,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作為全球性的信息系統,集通信網絡、計算機、資料庫及電子產品于一身,它打破了傳統社會的時空邊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以數字信息生產、交換、消費使用為中心的網絡虛擬空間,需要注意的是,認識和觀察互聯網除了把他們看做技術、工具外,更要看到它對人的生存發展產生的影響。(1)這樣全新的傳播環境,為高校輿情打造了全新的平臺,也對高校輿情的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2019年2月28日,第 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上網人數規模達8.29億,其中,10到39歲的網民占整體的67.8%,其中20到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整體的26.8%,成為網民占比最高,而大學生正處于這一年齡階段。
大學生隨著學習狀態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心智日趨成熟,開始彰顯個性獨立的特性,充滿著求知欲與表達欲。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由于互聯網交往本身的特點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近年來在網絡中很容易就某一事件引發熱議并形成規模化共識,但共識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導向標志,甚至有時存在歪曲事實的輿論引導。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尚未完全成熟,當他們面對魚龍混雜且盈千累萬的信息時,個人的能力與精力的限制,容易受到輿論風向的引導,而這種引導又會進一步影響高校師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因此,高校網絡輿情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觀察高校師生動向的風向標。
高校輿情本身具有很多獨有的特殊屬性,比一般的輿情更為突出的特點是:擴散速度快、破壞力強、輿情主體同質性強。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終端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一機在手,萬物互聯。現階段的大學生手機普及程度高,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比例也很高,對于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還處于可塑性極強的大學生來說互聯網上的信息是極難甄選和辨別的。當突發事件或熱點問題出現時,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微信公眾號或高校論壇等平臺一旦出現,信息便會迅速集中、立體且動態地環繞在大學生周圍,全方位刺激著大學生的綜合感官。大學生對于爆發的新聞或熱點不僅僅停留在瀏覽的階段,大多會參與進話題,對話題進行轉發、評論,從而引發更多的人關注。比如前段時間,某高校女生中獎某公司提供的3.9萬斤西瓜的新聞,就引發該高校和社會各界的一系列的關注,不斷地引發新的話題,發酵新的內容。這些話題不單單是停留在網絡空間的流通中,還會隨著輿論走入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大學生課堂討論、課間、聚會或臥談時也會出現,能夠在校園中產生持續的、系列的、廣泛的影響。
1.學生因素
互聯網環境具備平等、開放、交互性強等特點,這些都為大學生的表達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信工具幾乎取代了手機中電話與短信的功能,成為使用率最高的應用,而相對傳統的博客、論壇和BBS的應用使用群體統計中,大學生群體占據使用者的主流,是最活躍的因子,網絡化的生存方式伴隨著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
2.社會因素
由于個人手提式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上網的成本越來越低,網絡社會交往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大,進而促進了各類社交應用的誕生。眾多網民通過各類社交應用或媒體向外發布信息、傳遞信息,形成了網絡輿情。因為上網終端的普及程度高,導致網絡輿情的參與門檻低、成本低、方式便捷,所以網絡輿情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輿情的制造者,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輿情的討論中。在這樣的形勢下,靠流量吸睛的一些媒體平臺為了爭取到更多的利益,會將一部分信息刻意描述、有意刪減、歪曲報道、甚至無中生有。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對于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都相對十分有限的高校學生來說,無法及時、準確地識別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及價值都是常態,但他們會將虛假的信息進行傳播,進而造成高校的輿情出現、失控甚至對現實生活造成難以控制的影響。
3.傳播因素
網絡技術和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內容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涉及高校的熱點問題、突發事件一旦出現,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微博眾多渠道獲取并迅速傳遞信息,使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源難以追溯,容易使信息在傳播中受到歪曲或夸張不實的表達,造成信息的真實性不斷折損,產生垃圾信息和謠言,對輿情的監控和管理就尤其重要,刻不容緩。
一般來說,高校輿情都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息息相關,相關度越高,關注度就越集中。在大數據、微時代等傳播生態中,對于校園突發事件,例如校園火災、傳染性疾病暴發、校園水或飲食污染等公共衛生議題,同時還包括一些會破壞校園正常教學秩序的突發事件。由于傳播成本的降低和傳播方式的便捷,促進了高校輿情的人員參與度增加,傳播力度變大,促進了知情權的擴大,這類輿情會迅速大量地繁殖,非常態地繁殖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畸變,滋生謠言,對于構建和諧高校有著非常大的挑戰。比如在2019年春節期間,演員翟天臨在回答網友直播提問時,不知“知網”為何物而引發全社會的關注,進而質疑其博士生導師及授予其博士生學位的北京電影學院,隨著事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更多的信息被網友獲悉,知情權的不斷擴張,導致事態不斷地升級,輿論持續發酵。
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缺乏辨別的能力,又有積極表達的欲望,很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組織的利用。比如外國企業或媒體有組織、有目的的借助互聯網對我國的網民進行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潛移默化地將他們的意識形態觀點逐步滲入、腐蝕我國網民的思想,進而引發出各種思潮的出現,借互聯網之力廣泛而迅速地傳播,比如拜金主義、自由主義觀點、極端個人主義等言論在網上大量傳播和蔓延,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沖擊,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帶來嚴峻挑戰。
網絡環境下,文化的多元化在信息選擇、新事物認知、認同方面給大學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與機遇,但與此同時,文化的多元化也更多的帶來了挑戰:多元的文化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也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沖擊。當高校輿情出現時,文化的多元化助長了非主流文化、非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受多種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多元復雜,最終使高校輿情導控變得復雜、難以控制,使事件的范圍不斷擴大、使事件的規模不斷升級。控制好、引導好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控制好了對高校輿情的良好監管渠道,使得整個系統能夠形成良性循環。
高校輿情面臨的第四個挑戰就是輿情的泛化情況。輿情泛化是指,在高校突發事件或熱點問題出現后,隨著網絡輿情的爆發、反復和消解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輿情議題、輿情指向、輿情表達等內容、范圍和深度上的擴散。也就是說,在一個事件發展過程中,會圍繞這個事件本身衍生出許多其他的、甚至與這個事件本身毫無關聯的事件或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能夠激發次生事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對輿情的實時關注和即時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1) 張冬梅,李學偉.“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輿情:概念、特征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8,(39):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