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現芳 韓靜 河北外國語學院
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希望,他們的人格素質和思想品德對社會治安的穩定性具有一定的影響,文化自信是學生成長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情感,而傳統的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整體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就應該在傳統優化文化的基礎上,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用于加強學生的文化建設,這才是高校教書育人的價值。
就近年來的發展而言,高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盡管高校開設思政課、語文課,還是其他的選修課程,但是最終的效果都不夠理想。對于學生的教育形式也過于單一,而且學生無論是在文學載體,還是在文字的表述上,熟練程度還無法同高中相比。同時,在多元化的當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一些學生甚至對中國文化持否定的態度。
在信息化時代下,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變得愈加的多樣化。當社會出現一些重要事件的時候,學生通過微博、知乎和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就能了解這些信息,當他們對負面新聞關注點增多的時候,將會降低他們對文化認同感。尤其是在全球化影響下,不同類型的文化在交流的時候,都會給當下我國的本土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
高校領導應該加強對此的重視程度,深入去挖掘學校中各種經典文學,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這樣在豐富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時候,也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學校可以定期的舉辦一些藝術節、宣傳一些文化舞蹈、服飾等,多角度的去展示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要知道,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才能更吸引人的注意力,對加強學生的文化建設工作具有積極的作用。例如,某高校在十一中秋節舉行了傳統的祭月儀式,二十多名女生身穿漢服,按照民族的祭月模式去進行上香,拜月……,吸引了300 多名業余師生前來觀看。在儀式完成以后,學生們還提著燈籠在該校的小橋和湖邊散步、賞月,品嘗月餅,好似穿越到了古代。通過這樣的文化方式,學校開展了多種豐富多彩、具備傳統性質的文化活動。于是開始有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國學館中去查閱資源,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愿意去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其中的文化底蘊。從中也可以看出,要想加強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就應該以各種活動為載體,營造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增強他們文化自信的時候,必須要構建一個具備實質性意義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去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一方面,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社會調研,某高校開展了“文化發展,一脈傳承”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最為主要的是尋找當地的傳統文化,了解當地人對于文化的認知程度。在活動實行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掌握應該怎樣同市民溝通,這樣既能增強自身人際交往能力,又能從中積累自信心。聊天的時候,學生對于當地的傳統文化會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實踐活動,是在互聯網上查不到的,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深入的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形態。另一方面,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去積累到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部分,了解文化的本質,為文化的發展付出一些自己的行動,成為文化的傳播者。于是在這種共同構成的情況下,學生文化自信心會逐步增加,實現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下,高校學生應該學會如何合理化的應用報紙、書刊和互聯網,進行創新式的宣傳,確保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可以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特點,進而得到一個預期的效果。高校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切入點,適當性的延伸到網絡平臺的建設中,采用這種全新的方式去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為主要載體,構建一個綜合性的網絡平臺,及時更新和發布信息,實現網絡模式的全范圍覆蓋。例如,某高校就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并且在校園開辟了文化欄目,采用微信平臺建設,將文化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了生活中,充分借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了“百家講壇”的選修課程,然后上傳到網絡中,方便學生理解與學習。
總之,弘揚文化、傳承文明,是每一位高校學生的歷史使命,這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任務。而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好相應的政治工作,充分意識到自身不僅是政治工作的組織者,更是實踐者。因此,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認同感,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