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猛 六安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采寫是制作新聞節目的主要步驟之一,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好壞。新聞記者作為實際操作者,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必須要改變傳統思維模式,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從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出發,將這一點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不能出現與受眾心理相背離的情況。電視新聞記者要轉變工作態度,與受眾平等交流,尊重其客觀需求,深度分析受眾的信息需求,生產出他們喜愛的新聞作品。一句話,在實際的新聞采寫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中,一定要放下以往高高在上的“把關人”架子,而是要伏下身子,真正站在受眾的角度換位思考。
作為電視媒體播出內容的一項“拳頭產品”,長期以來,電視新聞都是廣大受眾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規、社會變革、民生百態等各種信息資訊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對于維護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作用重大,是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是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傳播形式推陳出新,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日漸多元化,特別是年輕的受眾群體,他們對于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和忠誠度越來越低,更加習慣于通過網絡或智能手機等新媒體接收各種新聞和娛樂信息。與此同時,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在傳播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而且個性化需求更強烈,信息需求更加多樣化,電視記者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新聞采寫編理念進行新聞制作,很難生產出真正符合受眾需求的作品。因此,電視新聞的強勢地位目前已經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必須積極從自身出發,增強競爭優勢,改革創新,推出更加適合聽眾需求的品牌電視新聞節目。
傳播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電視新聞節目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作為電視新聞內容的生產者,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與時俱進,從自身出發,改變工作理念和模式,在新聞采寫過程中,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生產真正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實際意義和幫助的新聞,這樣才能滿足受眾需求,這樣的電視節目收視率自然也能居高不下。
所謂的受眾心理,就是指廣大電視新聞的觀眾對電視新聞采寫編等工作的具體要求。電視新聞作品生產出來,最終是要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必須要符合受眾的信息需求,才能被受眾接受,取得相應的傳播效果。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受眾心理對整個采寫編工作流程的影響,因為其直接決定了電視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
現如今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不缺乏信息,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但是正是海量化的信息和多種多樣的選擇,無形中增加了受眾獲取有用信息的難度。打開互聯網或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我們會發現,上面充斥著各種流于表面的報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難以分辨,而且大部分報道都是互相轉載,沒有蘊含豐富的信息量。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網絡媒體無法比擬的,在受眾的心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的要求和期待值更高,希望電視新聞記者能夠從觀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報道與其息息相關的各種信息;同時,受眾希望電視新聞的報道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挖掘新聞的深度和廣度,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內容更加詳細、報道角度更加獨特、價值更大;最后,電視新聞還要學會挖掘受眾的潛在需求,報道出一些受眾在平時忽略的,但是實際上對受眾的工作和生活有實際影響和指導意義的新聞,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
現如今網絡和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信息傳播速度無比迅速,信息更迭頻繁,特別是網絡直播的盛行,更是使得事件才一發生,新聞可能就已經被傳播出去。面對新媒體,傳統電視新聞在時效性上的優勢正在慢慢喪失,而受眾在新聞事件發生后,都希望能夠第一時間通過電視這一傳統權威渠道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因此,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要增加新聞敏感性,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爭分奪秒,盡最大努力確保新聞時效性,在時間的賽跑上不能落后于新媒體,盡快地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滿足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
作為電視媒體的新聞把關人和生產者,記者首先要牢記恪守媒體基本職業道德,遵紀守法這一基本準則,同時還要時刻有換位思考的意識,有效地迎合受眾心理,以此在指導電視新聞采寫工作。筆者認為,電視新聞記者與受眾換位思考的策略有以下幾點:
新媒體時代,受眾自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最終這種意識會從各種層面反饋給新聞的傳播者,影響他們對于傳播內容的選擇,新聞把關已經不再是大眾媒體傳播者的特權,受眾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新聞的取舍。電視新聞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受眾的需求,不能單憑自己的喜好和主觀意識,而是要確保自己所采制的電視新聞內容是受眾關注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夠對受眾的工作和生活起到指導作用。同時,作為傳統媒體,電視新聞還要承擔起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責,通過媒體的力量,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符合受眾心目中的主流媒體定位。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作為電視新聞的記者一定要敏感地捕捉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關注他們所關心的不同問題,豐富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這樣才能增強受眾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認同感,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與此同時,現如今很多新聞報道流于表面,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是千篇一律的同質化,低俗化的作品。作為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學會靈活地組合不同類型的新聞報道,避免同質化和低俗化,用富有趣味性和新穎性的新聞內容,牢牢地吸引受眾。
現如今的受眾對于信息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碎片化和散點化閱讀趨勢越來越明顯,受眾無法擠出大量的固定的時間接收同一媒體傳遞的信息,而是習慣于隨時隨地選擇自己最容易接收的渠道獲取信息,在接收的過程中,也渴望更多地參與到傳播過程中,變“單向傳播”為“雙向交流”。受眾信息消費習慣的巨大轉變,意味著電視新聞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如何改進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使之更加適合聽眾的需求。比如說,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要突出受眾地位,通過開設微博、微信、熱線電話等互動環節,與受眾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電視新聞記者也可以通過開通個人的微信、微博賬號,與受眾積極溝通,獲取各種新聞線索,根據他們的意見建議改進新聞采寫方式。
電視媒體的受眾范圍廣,涵蓋了不同文化層次水平的受眾,再加上其線性傳播的特點,稍縱即逝的信號不會留給受眾太多的思考時間,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采寫新聞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貼近受眾的新聞語言和表達方式,少用生僻詞和復雜的專業術語,避免受眾聽不懂,看不慣,而是讓受眾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現如今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電視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電視媒體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用精品的電視新聞吸引受眾的關注。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電視新聞的采寫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受眾,從受眾的角度選取新聞,思考新聞采寫的角度,擬定采訪提綱,寫作稿件,這樣的新聞內容才是受眾真正需要的,才能牢牢抓住受眾心理,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