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防城港市廣播電視臺
對于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來說,由于密切關注百姓生活,而且對百姓情懷進行展現,已經得到了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可和追捧。現階段,各個省臺和城市臺,都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進行了開設,并加強建設品牌欄目。在這個過程中,大大體現出電視民生新聞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挖掘了題材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展現出了地域特點。在融媒體時代出現以后,極大地促進了微信和微博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的廣泛化水平更加顯著,播出媒介也越來越多樣化,為電視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所以必須要注重電視民生新聞的順利轉型和升級,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
首先,多樣性,得益于各類新媒體傳播平臺,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在融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傳播媒介的多樣性更加顯著,信息資源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多樣化。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開設的諸多新媒體平臺,與大眾對信息的內在需求相符合。其次,互動性,基于融媒體時代視角,信息共享特征已經形成,加強網絡技術的應用,可以共享獲取的信息資源,加強網絡互動平臺的應用,網民可以對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進行發表,進而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現階段,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話題討論過程中,要加強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保證與受眾良好的互動和交流。最后,時效性。對于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來說,在播出時間和制作等方面的影響下,導致傳播信息的機會被錯失。而基于平臺融合的角度,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平臺,對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從而致力于受眾關注度的提升。
民生新聞節目報道內容,僅僅在本地進行了體現,短期內在地域親切感的影響,對于一些受眾具有吸引作用,但是基于長期視角,很難與受眾對外界信息的需求相符,甚至也對時政類新聞信息的獲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民生范圍比較狹隘,受眾出現審美疲勞的現象經常出現,這對電視民事新聞節目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民生新聞節目編排內容,在同質化問題出現以后,很難將原創性內容體現出來,這在各個市級、縣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比較常見。在節目內容和節目展現方面,新型的傳播形式并沒有體現出來,很難將民生新聞節目質量提升上來,所以難以對受眾產生吸引力。一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上,對電視節目內容進行照搬照抄,促使了新媒體平臺建設形同虛設現象的出現[1]。比如:某一廣播電視臺的老牌民生新聞節目的官方微信平臺,其原創性內容嚴重缺失,其推送的信息與其他權威媒體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這雖然可以將受眾的信任度提升上來,但是由于其內容非原創,所以對新媒體平臺其優勢的發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長期影響下,受眾的關注度也會大大降低。
在新聞媒體中,輿論監督是重要的職能之一,在民生新聞欄目中,輿論監督類報道對于解決問題具有極大的幫助。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監督類報道的作用并沒有體現出來,記者在做這類節目中都欠缺主動性。同時,一些記者過于注重轟動效應,一定程度上導致受眾錯覺的出現,一些記者角色較不準確,監督越位現象比較顯著,過分批評職責職能部門的工作[2],不利于問題的順利解決。此外,某些記者玩忽職守,將媒體和職能部門等同在一起,進而對媒體良好形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電視媒體不斷發展過程中,公信力是重要的競爭力,屬于聯播類新聞節目,民生新聞在實踐過程中,要提高對公信力的高度重視。然而目前,在商業利益的影響下,并沒有滿足“大民生”新聞的內在需求,造成了民生新聞一些報道的權威性沒有體現出來,而且部分報道題材選擇比較繁雜,且欠缺高度的真實性,弄虛作假,以此來吸引受眾的眼球。此外,一些報道事件相同,但是報道媒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記者視角不相同,影響到其觀點和結論,從而很難致力于欄目公信力的提升。
針對地方民生新聞節目的區域性優勢,要進行堅持,而且還要將其周圍地域相關新聞信息拓展開來,防止與省級衛視頻道交叉在一起,合理劃分報道內容,對內容結構進行準確調整,發揮出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吸引作用,從而與新聞信息需求相一致和協調。要堅持“兩微一端”實時更新[3],電視節目要實時跟進事件發展進度,并進一步強化深度解讀。
首先在民生新聞節目輿論監督過程中,要防止出現錯位、越位等現象,引導媒體將監督的權利發揮出來,對于新聞媒體來說,要扮演好自身在政府和群眾之間的紐帶作用,將民生和社會現象充分反映出來,并及時傳達黨和政府的相關決議和政策,保證百姓所熟知。其次,民生新聞報道,要注重真實性原則的體現,確保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之間的平衡狀態[4],不斷提高采訪新聞事件的深度和廣度,將新聞當事人訴求客觀表達出來,防止主觀臆斷現象的出現。此外,在采訪民生新聞過程中,要對相關政策進行深入分析,對畫面細節予以高度重視,文稿邏輯的用詞,要做到嚴密和準確,充分展現出思辯的精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出現以后,加強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和升級勢在必行,可以不斷提高電視民生新聞播出水平,保證較高的收視率,并獲取群眾較高的滿意度,充分反映民聲,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新聞產品較高的深度和廣度,滿足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