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太原日報社
當前,5G 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移動互聯網發展步入新時代,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也開始普及,人們的網絡使用習慣發生了遷移,越來越多的網民青睞于趣味豐富的短視頻,從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爆火即可窺見一斑。短視頻屬于新型視頻呈現模式,時間一般集中在5 分鐘內,多為1~2 分鐘,相較于文字和圖片,短視頻更具沖擊力,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公眾有了更多參與公共議題的欲望,短視頻實現了PGC、UGC 之間的平衡,為新聞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法。
短視頻制作簡單,與傳統的新聞視頻呈現方式和稿件撰寫方式相比,發布難度低,在時效性上,具有顯著優勢。如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已經普及,“全民記者”時代到來,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往往是受眾發現一手新聞信息,新聞事件轉瞬即逝,即便記者在事后迅速趕赴新聞現場,也無法還原原先的新聞場景。新聞工作者可以將社會大眾錄制的視頻素材進行二次編輯,發布出去,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滿足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要求。
與傳統新聞報道中嚴肅刻板的方式不同,短視頻新聞形式靈活、內容親和、選擇多元,可以針對不同題材來設置欄目,對新聞內容進行了專業細分,滿足用戶對新聞傳播的精細化和垂直化要求,顯著提高了用戶粘性。如,在澎湃新聞旗下,設置了“澎湃視頻”,并細分為14 個欄目,如“大都會”、“追光記”、“城市漫步”等,每一個欄目對應不同的視頻內容報道,增加了話題度,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
在傳統電視新聞報道中,更加追求新聞報道的完整性,在時長因素的限制下,短視頻新聞表達簡單,一般以單一、線性敘事模式為主,用字幕替代配音,對人物關系、事件發生做出了可視化表達,讓受眾能夠簡單了解到新聞核心內容,在短時間內了解新聞事件的主要信息。
短視頻新聞不僅在生產和傳播上具有特殊性,在分發方式上,也更加契合當前受眾的需求,當前,短視頻新聞的分發模式有自有平臺和社交平臺兩類,多以社交分發為主。如,梨視頻,作為代表性的短視頻新聞平臺,梨視頻微博粉絲數量一直在攀升,視頻播放量從開始時的幾萬到幾百萬,其配文方式活潑趣味,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新京報》推出的“我們視頻”與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騰訊網合作,贏得了大量用戶的關注。這種分發模式易進入、易分享,有助于用戶的自我呈現和表達。
不管是任何新聞媒體,要實現生存與發展,都必須要把好內容的質量關。短視頻新聞是一項新興產物,其內容精良與否直接影響粉絲的數量和粘度,為此,需要高度關注自身創作能力的提升,推出優質的新聞內容。雖然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新聞媒體造成了深刻影響,但是,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資源、人才儲備、大眾認可度上,都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要積極轉型,利用自身優勢成立短視頻新聞團隊,通過專業策劃與運作制作出高質量、短視頻新聞,擴展自身影響力。同時,新聞從業者還要意識到,短視頻新聞并非簡單對傳統新聞報道內容的削減和壓縮,而是需要締造出全新的新聞結構,去除其中的解說詞和導語,直接從鏡頭、現場畫面、概括性字幕等開始,這樣方可滿足用戶的需求,適應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的要求。
傳統媒體要發展短視頻新聞,需要走原創路線,提高自身的開發能力和創作能力,突出短視頻新聞的現場性。在受眾數量的增加下,新聞素材的捕捉出現短缺,對此,傳統媒體要加強與受眾之間的聯系,開辟社交渠道,鼓勵更多的受眾來上傳新聞素材,提高短視頻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同時,傳統新聞媒體要加強與短視頻制作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素材和新聞線索,對新聞資源作出整合,為自身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全新出路。
短視頻新聞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其互動與社交功能,新聞從業者要把握這一優勢,構建出短視頻與受眾之間的聯系網,在滿足受眾新聞獲取需求的同時提高新聞傳播質量。對于傳統媒體而言,要積極尋找受眾交流平臺,增加社交元素,設置社交問題,與社交平臺聯合發布問題,共享短視頻新聞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如,新華視頻與新浪微博在構建戰略合作關系后,在微博上發布新聞,實現了雙贏。
在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新聞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新聞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相較于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短視頻新聞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但是,短視頻新聞是一種新興新聞傳播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實現短視頻新聞的發展,需要從內容、傳播模式等多個方向著手,提高用戶黏性,強化用戶的互動感和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