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晴 河南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是指將廣播、電視、報紙等具有互補性的媒體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資源整合的新型媒體。這種新型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方式改變,且傳統媒體中的電視播音主持相較于新媒體也受到了挑戰,危機感也不斷增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主持工作者應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素養,電視新聞節目審核也應嚴格,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可靠性。
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者在面臨以下的壓力:(1)融媒體時代雖推動了傳統媒體的進步,但其使用的技術具有先進性,視角也具有廣泛性;且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數人拋棄了從電視等傳統媒體中獲取新聞的方式,手機、電腦等成為主流的信息獲取的平臺,這些都導致傳統的播音主持壓力增強。(2)融媒體時代的特點是范圍廣泛、內容多樣,它使人們在網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可根據興趣愛好自主檢索所需內容,新聞的效率性增強。而電視新聞與其相比雖具有準確、真實性的特點,但人們檢索時間卻更長,且多數人選擇使用新媒體去獲取信息,使得新聞電視主播壓力也增強。
傳統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環境同新型媒體相比是比較專業和獨立的,由于播報的新聞的特殊性,對新聞播音者播報時有嚴肅性、權威性的要求,主持的方式也是比較正式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播音工作者的風格特色[1]。新媒體風格多樣、個性化強,較符合現今大眾的口味。而電視新聞制作流程的復雜性、特殊性也導致電視新聞播音工作者的風格單一缺乏自身特色,個性化的程度不高。久而久之,會使得大眾減少對傳統播音的關注、喜愛。
傳統的電視行業中其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導社會輿論走向,使得電視播音主持者具備了一定的話語權。但在如今融媒體時代,大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新聞主持工作者的重要程度大不如前,促使其話語權發生了轉變。另外,科技網絡的發展,多樣化、大眾化慢慢成為現代新聞內容的特點,新聞內容同人們現實生活聯系增強,受眾關注新聞的程度呈現上升趨勢,參與意識不斷增強,使得電視新聞播音工作者的話語權慢慢轉變為受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
1.重視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把握話語權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都是在不斷地改革、創新,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發展與人民需求,為的是同化人們思想,促進人民思維理念的轉變。融媒體時代下,促進傳統媒體的思維理念的轉變是首要任務。傳統媒體發展進程中,官方且嚴肅的走向一直未變,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人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強,肩負的責任不斷沉重,人們需要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去緩解所承受的壓力、責任,導致傳統的媒體正式的特色、特點不符合大眾的需求。所以,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行業應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了解其心理,轉變思維觀念,把握話語權,確保新聞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去制作出用戶喜愛的電視新聞類節目。如央視著名“段子手”朱廣權,對于最近的上海垃圾分類的問題,以rap 的形式道出垃圾分類問題,幽默風趣的播報方式打破了原本嚴肅性、官方性,與時俱進,讓受眾的階層變得多種多樣,大大滿足了受眾的需求。
2.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
在這個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學習新型媒體的長處,如:新型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強,傳播速度快等多種優點都值得學習借鑒[2]。且播音主持工作者積極接觸新型媒體,增強自身所具備的知識與專業技能,把握大眾走向,拓寬自身視野,激發創作靈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1.堅守傳統精神理念
電視媒體行業中,新聞播音主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融媒體時代,某些錯誤的思想、理論在電視節目中出現,且有些剛走上主持崗位的主持人將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認為是“個性”的體現,帶偏輿論走向,隨意標新立異[3]。為此,傳統的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堅守傳統精神、理念,在對信息的傳播時發揮輿論正確的導向作用,保持黨的高度的原則信念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從而促進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
2.堅守審美底線和語言規范
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在創新的同時要堅守審美底線,要符合現代民眾的審美心理,不能為奪人眼球而違背國情、常理。在語言規范方面要加強自身的語言功底,表達時做到不隨性、不盲從,堅決維護新聞語言的專業性、純潔性以及可信度,從而不斷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下,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者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拓寬自己的視野,與時俱進,在不斷創新中堅守自身底線,從而促進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