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廣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當今世界網絡信息技術穩步發展,涵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現代化電子產品,已有廣泛人群使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子設備智能終端的普及,同時推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及壯大。我國高校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其職業規劃影響我國未來發展,因此國家關注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問題。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時代掀起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是高校大學生,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創業熱情高漲。目前,我國普及高等教育,有好處亦有弊端,學生進入大學越來越容易,導致高校大學生數量擴增,工作機會亦相對變少,畢業生就業壓力變大。互聯網時代不同于傳統時代,對當下大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如果想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則需大力推進“互聯網+”的發展與進步。
目前,我國高校云集,多數在實施擴招政策,擴大招生數量,學生及社會人群進入高校求學深造更為容易,直接導致大學生畢業時就業困難。如今,就業過程中最凸顯的問題是較多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差,以致無法滿足用人單位招聘崗位需求。此外,相比于985、211、“雙一流”等高校,普通高校畢業生競爭力不強,生存空間變小,在就業時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黨和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大力支持畢業生創業,特別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提出,相應政策利好發布。即便于此,國家營造創業環境,但是創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仍存在著很多困難。大學生創業將會遇到三方面阻礙。一是其在讀書期間,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課程訓練,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為例,大學生僅接受較為淺顯的創業規劃相關課程,未能全面深入掌握創業理論。二是即使國家出臺諸多利好政策,但由于大學生未能迅捷準確獲取資源和信息,導致期在創業期遭遇風險困難時手足無措。三是就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業形勢分析,高校大學生普遍不具備創業意識,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多是頭腦發熱投入到創業大軍中,隨之便是創業失敗。
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創業方面迎來更多機會和挑戰,與傳統的行業相比較具有較大不同。隨著時代發展,互聯網覆蓋千家萬戶,較多大型企業選擇使用移動客戶端將經營模式進行革新,并逐漸學習全新的企業運營思維,企業發展得到較大轉型,實現與時俱進。當代大學生逐漸具有就業創業意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聯網+”的影響。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大多數家庭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模式。因此,互聯網的普及不僅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但由于互聯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也為學生帶去新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主要是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行業緊密結合,從而將全新的發展模式創造出來。應用互聯網技術,將新型產業融入進傳統行業中,這樣可以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并且發展了眾多新型產業,有效提高社會生產力。與“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就業形勢進行比較,傳統行業具有諸多不足。如,傳統行業發展平臺小、產業種類少、發展機會不多,而“互聯網+”時代則逆轉此類劣勢。傳統行業背景下進行創業,會遇到較多問題,如需要大量啟動資金、創業門檻高以及需要周轉資金,而“互聯網+”時代下則不需要側重考慮此類問題。在企業發展中應用“互聯網+”技術,會把全新的行業特征展現出來。“互聯網+”制造業,通過將制造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將人與資源、設備、產品進行連接,最終實現由先進的技術模式向先進的服務模式轉變的目標。
較多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超前,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思維跳躍,處事隨性不踏實,且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其缺乏主動就業創業意識,高校可通過互聯網中相關平臺來有效改善此現象。
首先,通過采取當前創新創業成績較為顯著的學生、校友或創新創業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校內展示宣講,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通過諸多媒介傳播,如微信平臺、微博、QQ、校園網等,讓更多學生群體學習他人創新創業的經驗,以此啟發自身創新創業思維。如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連續多年鼓勵學生參與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能力大賽,激發學生就業創業思維,取得較好效果。
其次,高校需在轉變大學生就業創業觀念上下功夫,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就業創業思想,而非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僅是看電視劇、玩網絡游戲。近年來,大學畢業人數逐年遞增,隨著國際形勢發展,就業形勢也愈發嚴峻。要提升學生整體就業水平和競爭能力,需三個方面共同努力,分別是大學生自身、高校及政府。學生學習和實踐就業創業技能,要從自身做起,做到主動學習和自我完善提升。盡管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產生影響的因素眾多,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因此,要引導學生不但要學好專業學科知識,還要積極學習有關“互聯網+”時代的就業創業知識,從而提升就業競爭力,豐富知識儲備和提高核心競爭力。
當前我國僅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就業創業學分,調研得知多為完成課程,并無具體導向和科學認定標準,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為例,各專業學科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對學生就業創業的具體要求亦不同,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在此情況下對自身就業創業能力并未足夠重視,認為就業創業技能可有可無,導致學生對開展的就業創業培訓及課程積極性不高,造成“混學分”現象。以團中央開展的大學生“挑戰杯”項目為例,是為培養和訓練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新型競賽項目,但由于較多高校并沒有對其進行較好引導,導致大學生很少參與到這項比賽中,據不完全統計測算,每屆參與到該賽中的學生占全國大學生不足10%。因此,高校需指導學生重視此類比賽,普及此類比賽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配備具備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并提高參與積極性。需將高校師資隊伍進行優化組合,使其具備良好的專業性,才能在就業服務指導工作體系上實現完善及改進。
目前,在我國眾多高校里,專業教師、輔導員年輕化,其中多數輔導員從事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在傳授就業創業理論和實踐訓練上不具備足夠經驗,缺乏較好的示范效應,因此需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此類隊伍的專業性。再者,當學生進入大學時,便要對其進行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整個大學培養周期,有計劃、有層次、有條理進行,才能為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指導性意見,為其今后職業生涯發展做好籌備。與此同時,要重視有關學生就業創業技能的培訓,以及畢業生的心理問題,輔導員、心理教師及就業創業部門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疏導,增強大學畢業生的抗壓能力。
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上的作用極其重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政府職能部門要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發動企業用人單位等提供更多互聯網時代下的崗位,同時政府要在創業和就業政策上給予當地畢業生相應傾斜,如廣東省多地市推出的畢業生入戶、購房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此外,政府部門要提供“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資源,在符合當地規劃發展、有助于社會生產進步的創業項目上,提供便利資源,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熱情。政府部門要在社會營造創新創業發展理念,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核心思想,輔助高校提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類比賽、活動,聯動高校一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
目前我國處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方方面面離不開網絡。高校學生要學會主動培養自身就業創業能力。高校要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網絡時代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平臺,為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政府部門要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社會環境,提供必要的政策利好,與高校一道促進高校學生就業創業,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