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河南工程學院
設計中的“人性化”缺失現象是隨著20世紀現代設計的出現而凸顯出來的。所謂設計的“人性化”,簡單來說,就是以設計的對象“人”為目標進行設計,強調設計對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雙重滿足。從設計本身來說,“人性化”本應是設計的應有之意,這從當代學者對設計的定義中可見一斑。例如尹定邦認為,設計是對人的功能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雙重滿足。[1]王受之先生認為,現代設計是基于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的計劃內容,其決定因素包括現代社會標準、現代經濟和市場、現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兩個大方面、現代的技術條件、現代生產條件等等幾個大的基本因素。[2]在這些定義中,人的需求都是設計的核心之所在。而在現代設計中,人的需求偏偏為很多設計師所忽視,諸多堪稱反人類的設計屢見不鮮,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問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與現代設計相比,古典設計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影響,其受眾帶有明顯的局限性。舉凡服裝、建筑、家具、器具等的設計,主要都是為統治階級及富商巨賈服務的,例如王受之先生就說過:“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等等的影響,(傳統)設計也逐漸出現了細分,最為獨立的設計活動,已經不再是為大眾服務的活動,而主要是為社會權貴的服務。”[3]這就決定了古典設計的受眾具有范圍窄、針對性強、個體意識濃厚的特點。因此古典設計中“人性化”的分量更重,“人性化”的缺失往往意味著設計的失敗。以中國古代的服裝設計為例,中國古代服裝設計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當時的社會名媛,當時的服裝設計師也即是各大繡莊的織繡師傅,創作設計的每件服裝都是在全面考慮著裝對象的個體特征,并充分尊重對象的個體意愿的前提下完成的,這個過程中處處閃現著人性化的光輝,是人性化設計的完滿體現。
自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社會階層的分界被逐一打破:一方面,古典社會中單純以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為生活目標的中下層民眾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具備了通過設計使生活更美好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古典設計的“一對少”模式明顯不再適用于現代設計,受眾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構成了現代設計師最基本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工業生產的批量化模式也使得設計師從完整的設計過程中脫離出來,成為單純意義上的設計師,與市場、受眾的聯系大為弱化,不了解受眾需求而盲目設計的設計師比比皆是。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現代設計中設計對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現象頻頻出現,設計的“人性化”問題也因此重新顯現,并成為了被學界反復討論的問題。
現代設計中“人性化”的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為論述的方便起見,本文按照設計領域將設計分為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產品設計三大類,這是“目前學術界和應用界最普遍的分類方法”[4]。
第一,視覺傳達領域。“視覺傳達設計是指利用視覺圖像進行信息傳達的設計,以信息傳達為目的,主要符號是視覺圖像。”[5]由定義可知,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就是“傳達”二字,“傳”,設計者要把自己的創造構思以視覺圖像的方式表達出來,“達”,受眾要能夠接受到圖像信息并理解其中蘊含的含義:這其中,設計者對受眾接受能力的認知是關鍵。然而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見其形而知其意”這一基本也是核心訴求的達成反而成為了難題,意義晦澀不明、文不對題的設計隨處可見。設計師考慮了作品的色彩、構思等外在因素,對意義的適當表達反而被忽視了。例如如今常見的許多廣告作品,只追求炫目的視聽感受或新奇夸張的敘事手法,其實際內容與所要表達的內容之間卻存在巨大差異,常常讓人久思而不得其解。這樣的設計作品,不僅沒有完成最基本的信息傳遞的任務,反而增加了人們接受有效信息的難度。
第二,環境設計領域。“環境設計是指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設計,是為了居住環境的設計。”[6]現代人類多數脫離了第一自然,生活在第三自然也即是人造環境中,因此環境設計,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景觀設計,都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在現代環境設計中,堪稱反人類的設計卻比比皆是。諸如繁華的城市商業區裝滿垃圾的大型戶外盆景,春秋季節漫天飛舞以致使人無法呼吸視目的景觀樹的大量栽種,黑夜中閃耀著炫目的光線使得交通事故頻發的巨幕電子廣告屏的設置等等,人們生活的室內及景觀環境因為這些不考慮人性化的設計的存在而令人沮喪、費解,以使人類的生活環境更美好為目標的環境設計帶給人類的卻是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
第三,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是指對產品的造型、結構和功能等方面進行的綜合設計。”[7]相較于視覺傳達設計與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因而產品設計中對“人性化”的要求更高,產品設計中“人性化”的缺失問題也因此更加引人注目。例如服裝設計中的童裝設計,小到袖長與實際臂長嚴重不成比例的上衣,服裝標簽內置且用料極硬等細節問題,大到服裝裝飾上采用易使孩童因誤吞造成窒息的小配件等安全問題,或者童裝圖案設計違背基本的道德、審美要求,以丑為美、以暴力為美等,都為現代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被設計環繞的環境中,設計與人的生活已經融為一體,無法分割。因此,現代設計的“人性化”缺失現象不僅僅是設計本身亟待解決的問題,更是關系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體驗。要應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第一,受眾分析至關重要。在現代設計實踐中,設計的受眾的范圍實際上是有一定限制的。不同國籍、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決定了受眾擁有不同的需求。設計界的大師們曾經試圖掙出這一局限,設計出可以為所有人所理解接受的設計,例如曾經盛極一時的國際主義風格,但是當代設計批評家們對國際主義風格最大的詬病反而是它的沒有人情味,也就是缺乏對設計對象的情感關懷。換句話說,國際主義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缺乏“人性化”的設計。而這種把設計受眾平面化格式化,不考慮他們之間的區別的做法,也是現代設計缺乏人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談設計的“人性化”,必須首先把設計受眾的范圍確定好,然后深入分析了解受眾的年齡階層等特點,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從而將人性化落到實處。
第二,作品基本要素分析必不可少。設計作品是連接設計師與受眾的橋梁,設計師對設計受眾需求的滿足必須通過設計作品來完成。設計作品依托于色彩構圖等基本元素,設計師對這些基本元素的取舍又往往受到諸多設計流派設計大師的影響,因此,有效的設計意圖傳達,就建立在對所采用的基本元素的正確理解的基礎上。設計中“人性化”的表達同樣如此。當設計師已經很好地了解了設計實踐所針對的受眾的特點之后,還必須加強對所采用的元素的認知,明確它們所蘊含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色彩,以恰當的方式來構建設計作品,使實際呈現的作品與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是符合的,這樣才能真正使作品滿足受眾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在現代設計實踐中,“人性化”的缺失不僅僅意味著設計作品的不完整,缺少“人性化”的作品還將為它的受眾帶來困擾甚至危險。因此,“人性化”應該成為設計的出發點,在設計的構思階段就納入到設計師的考量中,使現代設計真正符合原初的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