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古嘎 中國傳媒大學
人物專訪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找到能夠統領全篇的主題。正所謂“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只屬于她的故事,要找準一個人的最大的特點去統領全篇。因此在選擇主題的時候必須要做好前期準備,深入的了解人物的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選擇更為適合人物的那個主題。在選擇主題的時候我們應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篇好的視聽新聞作品既要有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也要具有普遍意義上主題思想。[1]在現實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值得做一期人物專訪,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對該人物的專訪有沒有新聞價值。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以及其更為引人注目的事件或人物。例如:2018年5月31日晚,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青島峰會并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接受了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的獨家專訪。《傳媒茶話會》發現,不到一天時間,該專訪的圖文視頻刷遍網絡。單條微視頻播放量破2300 萬,轉贊評論超5 萬,24 小時話題閱讀量超7000 萬。[2]正確的人物選擇加上恰當的時間點,使得此次人物專訪有了很大的新聞價值。
作品主題要體現人物的特點。這就要求在進行專訪之前對于選定的人物要有充分的了解,例如:日常生活、工作、性格、愛好、以及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這樣我們才能挑選出每個人物最具個性,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來支撐作品。并且可以將人物很全面的介紹給受眾,在受眾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人物專訪中,設計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人物專訪中想要表現某個人物的某種特點的時候需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體現,因此設計問題絕對不可輕視。
首先,記者的每次采訪都具有一定目的性,而這個目的就是服務于主題。一個人的特點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處理事情時的方式與態度中慢慢表露出來的。因此要將問題分為幾個事件,針對這幾個事件提出具體的問題,來展現該人物的特點。
其次,要照顧訪問對象的感受。在設計問題時要使訪問對象處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來引導他進行回答。如果問題設計的不好會使訪問對象有一種抗拒感,從而不想再過多的進行回答和解釋,這就需要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多元性。比如開放式問題就是讓訪問對象自由的發表意見和看法,以獲取有效的信息。封閉式問題是讓受訪對象對某一問題做出明確的答復,用是或否來回答問題。而假設式問題則是給受訪對象給出一個虛擬的情境,設置問題。因此問題的設計需要有一些技巧性的方式來輔助建構訪問者與訪問對象之間輕松的訪談氛圍。
最后,需要照顧受眾的感受。人物專訪最終要呈現給受眾,因此受眾的感受不可忽略。例如對于這個人物,受眾最想知道什么、對哪些話題感興趣等等。這些也需要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考慮清楚。
麻省理工學院哈爾·格雷格森教授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說,“提問是未來最重要的領導力之一,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在高速發展,如果機器提問的能力超過了人類,人類就迷失了,所以學會更好的提問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提問都很重要。
在人物專訪中,剛開始的時候,訪問者會根據情況快速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使訪問對象心情放松,制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聊天環境。但是隨著主題的深入,訪問者會暫收幽默風趣的一面,進入到偏嚴肅的階段,圍繞主題進行展開行的深度提問,與訪問對象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話,使整個主題得到升華。專訪的最后,還是會以比較輕松的方式結束這段對話。
在人物專訪當中快速提問為深度提問制造了一個良好的交談環境,而深度提問展現了整篇專訪的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有著升華主題的作用。
在具體的訪問的實踐中,要學會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我們要用個體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題。[3]例如,當提問的時候,有些問題會顯得很籠統、很空泛,這時可以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來代替,使提問的效果更加良好。
在2010年9月23日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拉里·金節目對伊朗前任總統內賈德的專訪中,就很巧妙地做到了將抽象問題具體化。例如:在提問內賈德對于美伊關系的態度時,拉里·金巧妙地將兩國關系化為了兩國總統之間的關系,詢問了內賈德對于奧巴馬的看法。
因此在實踐中,學會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國家與國之間的關系這種復雜高深的問題上,具體化是最為有效的提問方式。
組合提問是指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提問,從而得到想要的答案。組合提問比單個提問效果要更好。就像在搏斗中,如果你只向對方揮出一拳,對方就很容易躲開。在提問中也是這樣,如果只提問一次,那么得到的答案有可能并不是你所期望的。但是把問題組合起來,就如同一套組合拳,讓對方無處躲避,需直面回答。
在提問的時候除了運用以上技巧,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抓住重點,分清主次,理清問題的內在邏輯,做到不人云亦云。其次,注意提問的態度,貧賤不欺富貴不媚,真誠平和客觀的進行提問,并且善于傾聽訪問對象的聲音。第三,要慎重表達,不輕易使用否定語氣,使用多種符號輔助表達。
新聞作品要想達到預想的傳播效果既要曉之以理更要學會動之以情。[4]如何掌握人物專訪類新聞的新聞視聽作品的一般規律是重中之重。
每個主題都要由一個個真實具體的事件來組合呈現才能具備更高的信度。因此,因此想要展現一個抽象的主題就要找出能體現主題的具體事件,將主題寓于每個具體事件中,從而體現統領全篇的主題。
要理解事件故事化,我們首先就理解事件和故事這兩個概念的差別。事件是指意思是比較重大、對一定的人群會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情,具有真實性。故事則指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因此,事件故事化是指將真實的、重大的、能對人群產生影響的事件用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方式去傳達。正如《華爾街日報是如何將故事的》一書中所說,“只有形象的故事,才能讓信息變得具體”[5]。
每個故事都有其人物,要通過多個故事來生動、形象的體現人物的特征,加深人們對人物的印象。使故事與人物緊密相連,相得益彰。
人物性格化是一種以刻畫人物性格為重心的小說模式。它強調人物不再為情節故事服務,而是情節故事要為人物服務,人物的性格、命運上升為情節發展的杠桿,故事變成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手段,變成了性格的載體。作品的藝術價值取決于人物性格化的程度。新聞作品亦是如此,使故事服務于人物性格,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
人物專訪類新聞視聽作品是人物類視聽作品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本篇文章注重對人物專訪類新聞視聽作品的要素進行分析,從人物專訪的核心——找到能統領全篇的主題,到人物專訪的關鍵——如何提問,最后分析其一般規律。由點到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為人物專訪類視聽新聞作品的創作及賞析提供了一個較為獨特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