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政山東》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 斌
(新華日報社 新華傳媒智庫,江蘇 南京 210092)
面對新媒體技術的沖擊,媒體人已由最初的忐忑不安變為虛心接受。當前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存,兩者互相融合,共同發展。雖然新媒體對電視節目的沖擊遠低于其他媒體,但生存形式也不容樂觀。利用電視臺資金雄厚的特點,部分娛樂節目早已邁開了轉型的腳步,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其他國家流行節目,電視臺和網絡上同步播出,在提高收視率的同時為電視臺做宣傳,提升人氣。相比之下,受收視率拖累,資金投入相對不足,問政節目轉型明顯滯后。最近山東臺和江蘇臺兩檔大型問政節目橫空出世,尖銳的觀點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使觀眾眼前一亮,掀起了一股新的問政浪潮,為問政節目轉型指明了方向。
“問政”一詞,出自到《論語》“子路問政”,意為詢問如何管理政事。電視問政是我國政事獨特的展現形式。2010年湖北武漢電視臺推出了全國第一檔問政節目,節目邀請群眾和地方政府官員共同參與,由群眾就社會安全、食品安全等問題現場對政府官員提問。此種節目形式一經推出就掀起了一股問政熱浪,很快被各地方電視臺模仿。據統計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開設問政類節目的地方電視臺已經超過100家。電視臺在對問政類節目取名時通常非常直白,如山東省的“問政山東” “問政日照”,江蘇省的“政風熱線”,還有的直接叫“問政時刻” “問政進行時” “電視問政”,也有部分與形式相結合的如“圓桌會議” “請人民閱卷”等。可以說電視問政節目已成為連接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職能部門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有效媒介。電視問政節目的出現,也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結果體現。
各地方電視臺的問政節目雖然在具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總體上都遵從固定的節目流程:首先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調查視頻引出問題,接著由主持人向接受問政的單位代表發問,追問其問題存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具體的解決方案、解決時效,之后由現場觀眾和問政嘉賓、對負責人的回答追問,負責人對后續問題進行解釋、補充,最后是對被問證人的回答進行綜合評分。
在問政類節目中,媒體人職業素質成為節目能否成功的關鍵。選題深度把握得當、報道客觀公正、頂住各級壓力,對節目內容保密,都是促成節目成功播出的重要因素。排練過的節目流程、念稿式的官方回應,都會被觀眾吐槽節目作秀。很明顯觀眾不會捧場一檔作秀的問政節目。
真實性是電視問政節目持續發展的動力,觀眾的喜愛和支持則是節目存在的基礎,電視問政將問政對象暴露在觀眾的監督之下,讓政府在行使權力的同時成為被監督的對象,進而規范政府官員的履職行為,提高履職效能。
電視問政節目起步較晚,開設不過十年左右,節目內容隨著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電視問政節目將新聞與政治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當下政府傳遞執政信息的主要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電視問政節目還存下以下問題:
問政節目的主要職責是控制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是百姓與政府之間的傳話筒,是政府行為的監督人。湖北、江蘇、浙江等省的地方電視臺均推出了問政欄目。但受地域限制影響,各地政策經濟狀況和百姓生活各有不同,在本地比較有市場的問政類節目到其他城市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不能引起共鳴。問題產生的獨特性是造成問政類節目共享性差的主要原因[1]。
問政節目的本意是為黨員干部和群眾搭建溝通平臺,推進政務公開,實現民主和諧。問政節目內容覆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要求政府官員第一時間對百姓生活中發生的問題給予解答。可以說問政節目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錄制過程中,主持人難免會提出一些尖銳問題。面對面的發問使得某些底氣不足的政府官員產生抵觸心理,把自己誤認為指責對象。還有的官員綜合素質不足,面對攝像機不能應答自如、言語含糊其辭、不敢承諾解決時間,問政效果大打折扣,讓群眾產生失望情緒。
節目組在制作節目時,對某些涉及政府主要部門的敏感話題經常避重就輕。在現場錄制時,對某些問題不進行深究。很多觀眾在收看節目時感覺只聽到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方法,對有疑問的解答沒有聽到質疑的聲音。參與問政節目錄制的政府官員通常級別不高,對大多問題不能即時拍板定案。深度話題缺乏和現場交鋒不犀利造成問政節目深度不夠,吸引力不強。
直播是近年來興起的模式,很多節目已經采取了這種方式,包括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也已經開啟了多地互動和直播互動的模式。直播模式要求節目制作要有較高的靈活性,主持人要有較好的反應能力[2]。直接對話和現場解決問題是問政節目最大的賣點,然而不少問政節目還停留在提前錄制階段,無直播、零互動、零反饋是影響問政節目收視率的主要原因。
傳統問政節目的收視率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內容局限性大。二是運營手段缺失。受新型電子產品和工作時間的影響,人們收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短,在年輕一代群體中尤甚。拓展多種傳播渠道成為吸引不同年齡層次觀眾的必要方式。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網絡技術和電子通信技術等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聚合在一起,用一種既定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其比以往更方便、快捷[3]。
與傳統媒介相比,媒介融合時代信息生產具有內容傳播互交性強、形式全媒體性廣的特點。當代觀眾擁有較強的媒體素養,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訊息并利用媒介工具傳播信息的能力都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傳統的媒體形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電視臺正在經歷由“你播我看”到“我點我想看的”,由純節目形態到全節目形態的轉變。
2019年伊始,山東臺推出了一檔全新的大型問政節目“問政山東”。該節目以“一問到底 狠抓落實” “一諾千金 真抓實干”為宗旨,聚焦百姓關心的難點、熱點,以問題為導向動真碰硬,督促監督相關部門狠抓落實、履行承諾[4]。節目每周邀請一個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電視問政,公開向社會和群眾解答疑惑、現場進行答復。作為省級全媒體問政平臺的“山東問政”,實行“電視問政”和“網絡問政”同時播出,形成全媒體聯動問政、省直政府機關反饋答疑、面向社會公開打分評價的系列監督機制。“問政山東”的主要優勢和不足表現在:
這檔節目在內容選材上更有深度,在錄制環節更加針鋒相對、高潮迭起。在前三期節目中,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3個省直部門做客直播間接受問政。三場問政涉及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現場始終辣味十足。敢于挑起頑固、難解話題,敢于辣味逼問成為這檔電視問政節目最為鮮明的特點。如主持人在視頻播放結束后直接進行提問“視頻中反映的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濟南東部地區,我們也了解到生態環境廳的辦公地點就在濟南東部地區。想問一下王廳長在上下班途中有沒有看到過類似的情況?”如現場觀眾打斷領導發言直接發問“某某廳長,由于時間關系,什么原因我們就不聽您說了,就說說怎么解決問題,最快什么時候能解決吧!我就想知道,你們具體是怎么來壓實責任的?您說的最短時間具體是幾月幾號?”政府主要部門領導直接參與節目,直面尖銳問題現場承諾給予解答,事后接受監督審查是新時期黨中央領導下人民干部擺正自身位置、全心服務群眾的最好體現。用共產黨人的一身正氣讓群眾放心,彰顯政府服務于民、為群眾當家做主的決心,擺脫了作秀嫌疑[5]。
網絡平臺有強大的傳輸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功能,是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網絡傳播形式多種多樣,聊天通常以匿名為主,這也使得大家更容易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想法。“問政山東”節目組緊跟時代步伐,在山東電視臺網站上建立省級問政平臺。設立最新報道、我要問政、連線部門、聯系記者、我要報名等環節,將問政節目與廣大群眾密切聯系起來[6]。群眾可以通過網站直接報名參與錄制,可以直接與記者溝通反映問題,可以隨時關注節目進展,可以對反饋結果進行公開評價。“問政山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群眾零距離交流。
同時也應看到,“問政山東”雖彌補了傳統問政節目互動性不強的劣勢,但對公共媒體運用不足,“養在深閨人未識”,再有深度的節目也需要好的宣傳。
除經營好官方網站外,問政節目還應借助多種戶外媒體提高節目曝光率。車體廣告、車載電視、大樓墻體屏幕等都是公共媒體的范疇[7]。人們每天出行都不可避免地接觸這些公共媒體,利用這些公共媒體,問政節目會潛移默化地走入人們的心里,這是一種無形的宣傳。公共媒體的強迫性、重復性和封閉性特點是其強于傳統電視的最主要優勢。它迫使人們由被動的接納問政節目轉變為關注問政節目、喜歡問政節目,引導輿論潮流[8]。
此外,問政節目還可以開發手機APP,如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學習強國APP”軟件,隨時打開手機都可以觀看到國家最新的實事政事,世界最新的風云變幻。借助多種公共媒體,建立有效的傳播機制是使得問政節目廣為人知,積蓄后續長期力量的重要途徑[9]。
電視問政節目以輿論監督為主,它的生存、發展均由群眾決定。政府滿意、群眾認可是電視問政節目的宗旨。“問政山東” “政風熱線”等媒介融合背景下產生的新型問政節目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積極學習典型案例,擔負起媒體監督職責,遵從時代發展規律,讓一切新興媒介都成為問政節目的載體,讓問政節目的轉型之路越走越暢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