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875)
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到一個相當的高度。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重大課題成為學術熱點和教育熱點,出版行業也將策劃、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出版物作為工作重點。2017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意見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愈來愈重要的出版資源和教育資源,相關出版物也越來越多。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的出版,既是貫徹中央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出版社社會責任的體現,是出版社發展的內在要求。
傳統文化是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其落腳點在文化,區別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學、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而其中優秀的部分稱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三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給人提供文化滋養,而且也是當代中國人重建人生信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資源。
教育的本宗在于從做人的根本出發。孔子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對于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具有重要意義。[2]具體從學校教育來看其功能主要在于: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色。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文化多樣性受到嚴重的威脅,各種文化差異有減少的趨勢,文化趨同現象出現。文化的全球化有利于各民族吸收外來文明,但也使其他國家特別是文化弱勢國家面臨著如何發展適合本國國情、體現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難題。[3]
具體到中國,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走向世界,被越來越多國家接受、認同,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不容否認的是,在西方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在中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甚至侵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在當前的中小學生群體中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全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有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在全社會形成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風氣。
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12個詞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發展道路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基礎上同時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寶庫。
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的出版,必須要了解“傳統文化”產生的基礎和背景,包含經濟、政治、社會、倫理、文化的基礎,這對于把握“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的基本特征是經驗性的、直觀性的、感性的還是倫理性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批判或繼承的實踐前提。
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于社會前進的腳步。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并存,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地去解讀與構建。[4]
1.著重于“發現學生”的立場去選取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出版,要廣泛吸取全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并以活潑的形式、生動的內容來具體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認可并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揚棄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2.著眼于“與傳統對話”的方法去革新文本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有其時代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但也不能一味否決,而在于能否取其精華。著眼于“與傳統對話”的方法,從時代的角度出發,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如“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崇尚天倫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表達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匈奴未破,何以家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體現的功業抱負,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
1.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和創新。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吸收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做到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體現民本思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體現精神境界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愛國精神需要繼承。而“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等推崇守舊思想的迂腐精神則需要揚棄。
2.兼收并蓄、包容海涵
人類文明的發展使文化出現同質化現象,但一味推崇文化同質化則會導致文化的衰落、民族的消亡。工業現代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現代化,中間或許有個漫長的過程。網絡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融合、共享已成為趨勢,但如何在交流共享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性,是一個需要尤其注意的問題。兼收并蓄、包容海涵,并堅持自身文化發展的獨立性,才是文化發展的可取之路。
3.超越傳統、豐富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都是不斷創新的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還是近代的維新運動,都展示了它的自新能力,其不斷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以及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調節、相整合,使我們能適應時代的變遷,超越傳統,保持民族的旺盛力。同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豐富內涵,比如豐富勇敢堅毅、血性充盈的內容,沒有這個內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是被欺凌的文化。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只有把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