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清寅 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在《奇葩說》節目的開頭就有指出:“以下內容,40 歲以上人群請在90 后陪同下觀看。”節目片頭便已經直接的講出了節目的受眾群體是“90”后,無論是觀眾群體還是參賽辯手們都是以這一群90后為主,所以有人指出“90”后是奇葩說的魂。受眾調查中的數據顯示:觀眾的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占72.9%,而年齡段在18-30 歲占據了87.9%。由此可見,奇葩說這檔節目很好地抓住了現在社會的主流群體的訴求,為90 后群體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收獲了一大批的忠實奇葩粉,使得在眾多網絡綜藝中脫穎而出。并且節目在隨時間的推移節目也隨之在進步,逐步貼合時代符合觀眾胃口。
奇葩說是愛奇藝打造的網絡自制脫口秀,該節目的播出意義是為了尋找觀點奇特能言善辯的奇葩們,奇葩說改變了單純的口才表演的模式,而是將辯論賽的模式融入其中,這也便是奇葩說的成功之處。一切的成功都是先從模仿開始,而模仿到一定程度而有所領悟而在本來模仿的基礎上作出突破和創新。而這一檔網綜娛樂節目與普通的娛樂節目有所不同,沒有強大的明星陣容,并不只是單純的娛樂,神奇的地方在于本來看他是為了娛樂輕松,看完之后總能有所收獲,引人深思,將教育和娛樂融為一體。奇葩說的一個辯題都貼于現實符合生活,總的來說分為:家庭生活篇,情感生活篇,工作生活篇,甚至還有腦洞大開篇,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贏家嗎、單身是狗還是貴族等等,這些問題非常符合時代特點和大眾的口味,以“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贏家嗎?”這一問題來看,這非常符合現在的潮流趨勢,現在的社會整容現象早已十分平常,兩方觀點明確清晰,都有說服力,給出兩方觀點,可以讓觀眾自己選擇自己更偏向于那方觀點,或者說道出他們自己的心聲。正好這個節目有了這么一個平臺有一群優秀的辯手,他們的觀點互相碰撞摩擦,使受眾產生共鳴。
奇葩這個詞在大多數人眼里都含有貶義,多帶有調侃和諷刺意味。而《奇葩說》則以奇葩二字做題,掀起了受眾的好奇心和去觀看的欲望,《奇葩說》之所以稱為“奇葩說”,一是涉及的辯論成員必為當之無愧的“大奇葩”,到底有多奇葩,真的要自己去看才能感受到;二是它容許多元價值觀、鼓勵尊重自由意志、崇尚自由和平。例如:節目中的肖驍和姜思達的穿衣打扮,每個嘉賓的來歷,就會發現臺上的人、臺上的人所自帶的屬性,就混合了多種價值觀的碰撞,就包容了少數群體的價值傾向。縱觀奇葩說的每期辯題,有類似“要不要早戀”、“前任婚禮要不要去”、“時保聯是不是暴政”等之類婚戀話題,也包括“臭不要臉是不是壞事”、“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等之類大媽話題,同時也包括“女性停車位是不是歧視”、“如果賈玲去死就能救一群人,要不要讓賈玲死”等稍敏感的話題,但無論它在辯論什么類型的話題,奇葩們總會給出新穎的、多維的思辨角度,哪怕這個角度僅僅是戲謔的或是超主觀的,是總是會敞開眼界,聽到不同的邏輯。奇葩說每一個話題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它反映的只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東西的不同看法,而世界應該容許這些不同的存在,容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辯手們可以展現個性,從獨特的視角表達自己的認知觀點。而在節目當中,也不乏看到既有嬉笑場景,又有歇斯底里的咆哮,甚至于臟話連篇的表達。然而,在這其中,也有不少乏真知灼見和嚴明的邏輯控訴。對于許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東西,在《奇葩說》的舞臺上,都可以得到重新的詮釋,使得受眾在觀看的同時,也可以獲得一些人生的思考。
而對于語言類節目來說,這其中的魅力,已經不僅局限于銳利的語言交鋒,它主要作用于在節目播出之后,對于受眾所帶來的影響。擺脫悲慘煽情故事設計的《奇葩說》,將“最真實的話語”作為欄目的中心地位。這樣的“設計”使得受眾觀看節目后,不僅體會到貼切,更覺得是一種尊重。而這種尊重,是一種對自由表達的尊重。在很多時候,舞臺上,幾乎完全脫離傳統辯論式的“辯論”,脫離對傳統辯論所建立得論點,通過引經據典和對中外事例的論證認識,將自我的邏輯在這個舞臺上表達出最純粹屬的自我。
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大眾文化它流通的是快感和意義”。而《奇葩說》這檔欄目,不僅給受眾帶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快感,還使得受眾得到了一種精神和審美的雙重愉悅。奇葩說節目的成功就源于對受眾需求的準確把握,這一群80、90后的觀眾在節目中找到了歸屬感和包容感,有著相同的價值觀的群體有了這么一個公共空間,而文化的傳播就是要達到價值觀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