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萱
(山西法制報社,山西 太原 030001)
要充分發揮政法工作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就要有效調整工作思路,首要工作是要將分析化解主要矛盾作為主線,積極推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因此,要善于用黨的十九大精神來指導新聞報道工作,和政法團隊同行,使用“大數據”分析化解政法相關部門與各個地區的政法與宣傳工作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
政法就是指政法委員會權力范疇之內的事務以及有關機構,有關工作以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進行統一領導,也就是黨的領導下的國家專政機關與職能。政法機關通常有審判與公安部門、檢察與司法部門、安全與反邪教部門等。政法工作意義重大,要加強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全面貫徹黨中央與?。▍^、市)政法會議精神,有機結合實際,創新方式方法,強調重點和難點,極力促進維穩。首先,政法工作要夯實基層基礎。要積極建設基層服務管理平臺,依據網格化管理以及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規定,構建便民服務站與維穩站等。其次,政法工作要做好排查治理。要強化治安與矛盾排查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治安問題消除,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最后,綜合治理異常上訪。采用綜合方法將信訪秩序規范化,有效落實包保責任,將越級非訪概率減小,保證非訪下降50%左右。
第一,維護政治與社會安全。牢牢樹立整體國家安全觀,基于穩固大局,充分適應新時代與新變化,科學防御和控制多種類型的風險問題,積極構建五安工程升級優化版,不斷保持社會安定的局面。人民群眾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政治安全可以確保國家安全,而國家安全標準就是將國家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因而,政法機關必須樹立國家安全觀,始終將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做好預防和化解政治安全風險工作。
第二,以服務保障發展大局。通過服務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打擊違法行為,主動服務確保經濟發展,構建司法服務品牌,打造公開與公正的法治環境。城市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穩定。地區政法機關要圍繞市政府主要工作積極作為,確保城市穩定建設與發展,將服務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抓手,有效發揮打擊與預防等作用,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且穩定有序的服務環境。
和某些地區政法宣傳工作相比,部分地區的政法宣傳工作整體性還比較弱。例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發展與穩定同為硬道理,緊抓發展與穩定均需要硬,這就說明政法工作應當全面圍繞中心與大局提供服務,積極服務經濟發展,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法治與德治,以及自治互融的鄉村綜治體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大對中型企業與小型企業創業的支持力度。突出將經濟發展的核心放置于實體經濟上,突破行政壟斷,清除阻礙市場統一與公平競爭的要求與做法。如今,相關人員在這一層面的政法工作報道還比較單一且片面,因而其具有非常大的潛在能力。
記錄在冊的毒販、精神有障礙的人員、刑滿釋放的人員等比較特殊的群體服務管理,是當今社會綜合治理的重點和難點。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社會的持續改革,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多種矛盾步入上升期,安全與環保、物業管理與違法行為等涉及個體與群體利益引起的矛盾較多。相關數據表明,一些地區排查矛盾總計4500件左右,化解的矛盾有4300多件,成功化解率為95%。從政法治理維護穩定自身工作進行分析,不平衡問題非常突出。執行困難等問題的出現致使司法公信力下降;部分黨政組織以及干部政法思想與依法辦事能力較弱,傾向于政績、忽視法治;注重結果、忽視程序;看重權力、忽視了群眾利益的現象仍舊發生。政法治理信訪維護穩定的工作,聯合作戰與共同管理的體質缺乏完整性,聯防、治理與聯動戰斗力未能構成,預警機制缺乏創新;政法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團隊建設還需要加強;統籌管理與把控復雜局面的能力較弱;不會作為、不想有所作為以及不敢有作為的情況仍然存在;社會治安領導責任機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傾向懲處、忽視獎勵的情況未能徹底解決,各地區與相關部門治理責任落實與安全建設創新性等還需提升。政法治理維護穩定的信息化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聯動共享理念老舊,信息孤島情況尤其普遍,重復建設問題出現,信息化能力良莠不齊,信息共享與整合的效應未能成形。這些均是未來強化政法宣傳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國家頒發的有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與對策,包括統計監測的民主法治與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與經濟、環境這幾個方面39個指標。在這之中,民主法治涵蓋的上萬個公務人員檢察機關立案人數與安全指數、每個人具有的律師數是政法戰線有效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前幾年,一些地區發布了有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評估報告,這一報告明確表示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綜合指數達到了80%左右,并且在監測統計的幾類指標里面,每一萬個公務人員檢察機關立案人數與安全指數以及人口所具有的律師數量,與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還有著一定的差距,時間尤為緊迫,工作任務極為繁重。[1]舉例來說,就每一萬公務人員檢察機關立案人數而言,國家目標值小于等于7,一直到2016年末,一些地區的縣市區有將近20個縣市區評估大于90%??墒且罁麄€地區公務人員幾萬人進行大致估算。2017年,整個地區總計立案偵查貪污腐敗與瀆職犯罪的就有200多件,牽涉人數達340人,比值是0.85%,這表明在懲處貪腐工作上的壓倒式態勢構成、力度在不斷加大,并且貪污腐敗形勢尤其嚴峻,必須從根源上防止該情況的發生,使人們從思想上以及情感上加以認可,政法部門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因而政法輿論報道同樣大有可為。
再者,社會安全指數是政法政策有效落實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關鍵指標,其是講在某一時期涵蓋治安與交通、生活與生產安全等社會安全變化狀況,未來一年社會安全指數目標值會達到百分之百。相關報告數據表明,2016年,部分地區社會安全指標達到了80%,而地區中一些縣區評價值已經達到百分之百,全面完成了未來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值。評價值小于80%的縣市區,比較小的只有50%~60%。這部分地區會成為加強政法輿論宣傳工作的關鍵區域。
伴隨移動智能終端的持續使用和普及,中國社會數據規模持續增長。在化解政法工作報道矛盾的過程中,一部分數據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墒?,在使用大數據解決矛盾政法工作報道的時候,還有很多不同的制約大數據使用的因素,在這之中比較普遍的是不具備大數據思維意識。化解政法工作報道矛盾最重要的是培養政法工作報道工作人員的大數據意識,使政法工作人員學會使用分析大數據,提供優質服務的。首先,政法報道工作人員需要將工作中的多種數據采集與積累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增強工作人員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使用的能力。持續探究多種數據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挖掘蘊含在多種數據背后的規律信息。最后,需要通過大數據思維把有價值的數據處理分析結果變成決策,為矛盾的解決提供支撐。
分析解決政法工作報道矛盾,不但需要科學運用大數據,提升管理水平,同時還需要構建和大數據思維與政法思維有關的數據管理機制。第一,構建信息采集管理機制。根據當前矛盾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出現沖突性問題時,多種有關信息會慢慢顯現出來。倘若創建了信息采集機制,一些信息就能夠被及時收集,為管理部門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作為支撐,從而解決矛盾沖突。第二,建立信息分析處理判斷機制。多媒體信息傳遞的特點是多種信息碎片化以及巨量化,應構建完整的數據分析利用體系,處理與分析收集的數據。
數據分析對于分析和化解政法工作報道矛盾十分重要,但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十分困難。數據分析人才匱乏已經成為政法工作報道分析與解決面臨的一大問題?,F階段,化解政法工作報道矛盾分析人員不足,很難充分滿足化解政法工作報道矛盾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培養數據分析優秀人才,發布有關政策法規,為數據分析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培養數據分析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