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綻放的力量》紀錄片對中國電視藝術六十余年歷程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梳理。以時間順序構架節目邏輯,歷史資料作為佐證,穿插采訪同期講述的方式。有理有據,系統宏觀地介紹了電視藝術在中國的啟蒙與發展[1]。重視電視藝術過往的經歷,更利于洞察電視藝術未來發展的力量所在。這六十年余年的歷程像一棵大樹,盤根錯節卻又脈絡清晰,不斷汲取來自科技創新、其他藝術形式以及觀眾的熱情的巨大能量,并集成于一體,轉化為電視藝術的獨特力量。
雖然中國電視啟蒙較晚。發展中又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四個時期:初創期,面臨“兩大陣營”競爭的國際環境,以及收縮戰線的國內經濟環境;波折期,文革社會大環境;振興發展期及繁榮階段的改革開放等一系列變化。
步履雖不大,但可貴之處是中國電視工作者在困境中依然飽含熱情的堅守這項事業。且這份熱情依然持續到現在并將延續到未來,足以證明電視藝術的魅力所在。中央電視臺、省級頻道、地面頻道等多家播出機構努力豐富傳播內容,充實人民精神生活。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多種節目形態不斷創新進步。經歷半個多世紀巨變的電視藝術,見證著國人命運的轉折和社會的變遷,以及民眾對文化生活,精神層面需求不斷加深的過程。電視的陪伴,可以理解為一種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共享。時代背景決定了電視藝術的創作方向,電視藝術將民眾關注的焦點、喜聞樂見的內容用聲畫語言呈現出來,反饋給觀眾。這種良性的互動循環,不但可以推動電視藝術的各種藝術形態不斷完善,同時更使民眾的精神生活越發多姿多彩。
電視的出現開啟了億萬觀眾的審美世界,讓民眾不受成長環境的地域限制,突破視野的邊界,領略到世界的五彩斑斕,起到了其他藝術種類和媒介難以起到的啟蒙作用。
提到電視,總會使用兩個字“作用”。因為電視文藝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精神感染力,社會號召力,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實現的。并能與其他藝術形式真正意義上的兼容并蓄。電視藝術的存在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原則上的不同是,恪守正確的輿論導向,并能保證從業者的專業性和職業道德操守[2]。如經常會在創作之初確定某節目作用是—以期達到什么樣的宣傳效果,倡導什么樣的精神,慎重考慮它傳遞的信息是否對群眾有正面的向導的意義。這讓電視節目更有質感,且經得起推敲。同時電視藝術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對傳統技藝的記錄和傳播。將名著、史事拍攝記錄,都是將需要被認識、需要被尊重、需要被記住的事物以民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潛移默化間被熏陶感染,不斷更新認知。這都在證明電視藝術作為審美世界啟蒙者的力量所在[3]。
新媒體的出現為電視藝術拓寬自身發展之路,提供了無限種可能的契機。在市場經濟的自我修正機制下,并肩前進,是互利互惠的一個過程,整個業界會趨于完善和成熟,且更有能力抵御跨界帶來的風浪。
電視在當下依然保持歷史延續下來的優秀傳統,那就是自我進化,不斷創新,汲取社會生活的豐富滋養,不斷探索視聽審美的新突破,發揮其與其他文藝形式結合的絕對優勢。趨勢也是規律性循環的。流行是會被消費的,是暫時的,但趨勢是動態的規律,事物的趨勢在迭代中回歸,重新向前不斷發展。
這種更迭是在開啟自我梳理、反思和突破進化。媒體是一個多元化的復雜體系,電視的生存空間,在與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摩擦后,無論從設計思路還是美學都在進化。新媒體的出現,推動電視藝術產生新的創造力,使傳播更加全方位立體化,有能力產生更大的輿論影響力。在多種傳播方式并行今天,依舊用收視率這一單一指標來衡量一部電視劇或者某一電視欄目的生命周期,就顯得太過片面了。
以湖南衛視臺為例,即湖南衛視以自制或獨家資源為依托的“芒果獨播”戰略,將“芒果”品牌化,轉變服務方向,廣播電視臺被重新定義[4]。收視指標不再局限于收視率,播出平臺不局限于傳統電視,電視藝術也開始了新平臺的探索。
現在人們頻繁在社交網絡互動,包括學習和娛樂。電視藝術還是電視藝術,人們依舊需要春晚來慶團圓,依舊需要電視劇來打發空閑時間,依舊需要電視新聞對事件的精準報道。只能說個別傳統媒體的發展步伐緩慢,但電視劇不老,電視紀錄片不老,電視晚會不老,且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