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蕾
(韶關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026)
做好新聞“主題報道”的策劃對于提高媒體傳播力極為重要,具備好的策劃能力才能保證作品的品質和質量。對地方電視臺來說,提前做好新聞策劃尤為重要。一方面,地方臺面臨著央視、省級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巨頭在新聞資源上有壟斷性優勢的困境;另一方面,當前時政新聞還有著文風死板、八股式報道的缺點,難以滿足觀眾的口味。地方臺提前做好新聞策劃,選好新聞主題,規劃好制作形式和報道方式能有效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是中央、省、市、縣四級辦臺體制,中央臺和省級電視臺在新聞資源上占有壟斷性的優勢,而城市臺往往只能從局部、小范圍內去做文章。市級電視臺作為層級較低的傳統媒體,要把新聞做得出眾,很難靠同質類新聞題材取勝,就只能“劍走偏鋒”,做好大題材的策劃,從更具有地方特點的角度上去挖掘新聞。
當前,文風死板、八股文式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通病,因此自中央到地方都在推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地方廣播電視臺應該緊緊抓住“走轉改”的契機,對時政類的新聞進行重新包裝,再策劃、再組合,突出重點、亮點和政策點,才能進一步增強時政類新聞的可看性。
好的選題是新聞的關鍵,新聞選題應該包含新聞來源和新聞篩選兩方面的內容。要學會從各大媒介和政府部門獲得消息,同時從時效性和民生化方面來選題。
現在無論是廣播、報紙、電視還是新媒體,每天傳播的新聞總量十分龐大,我們作為傳統媒體人,首先要使用好“自家武器”,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去獲取大量的熱點話題,關注焦點問題,從中找到好的題材和新聞線索,來進行報道。其次要溫故知新,許多舊題材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新聞線索,許多歷史新聞中其實蘊含著許多未被完全曝光的題材和鮮為人知的事實真相,只有常寫常新,才會不斷涌出新觀點。
媒體的主要職能是做好宣傳工作,發揮好輿論監督的職能作用。因此就需要與各相關部門保持高度緊密的聯系,經常與政府政策、決議、通知等的制定人或者知情人進行溝通,獲得第一手資料。此外,還要多發展通訊員,第一時間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使之公布于眾。
好的新聞主題要能夠凸顯事實的本質,必須真實有用速度快。在當今信息飽和、產品豐富、用戶選擇余地大的時代,傳統媒體應該在保持自身質量的同時,向騰訊、網易、搜狐等的互聯網企業,甚至是自媒體學習,選擇能夠帶來大流量的新聞熱點作為主題,結合自身特點,在保持公信力的基礎上,搶抓好題材。
市級電視臺在作為黨媒的前提下,其創作出的新聞必須具備政治屬性,但要讓新聞報道更具有可視性,新聞的主題就需要既有政策性與導向性,又要典型性與個性化,比如在2018年韶關廣播電視節目獲獎作品中,廣播的《我市打造首個稅收小鎮》結合了去年國家的稅收改革、特色小鎮建設,同時發揮了韶關自身的特色,還有《官陂村創辦扶貧車間,不讓一位貧困殘疾人掉隊》《羅非魚首次大規模出口歐盟》《紙上得來終覺淺,環保問題當面談》等作品涉及扶貧、“一帶一路”倡議、環保等重大題材。這些獲獎的作品基本緊跟時代步伐,抓住了各項重大題材,包括重大時政宣傳、重大建設成就、重大科技成果、重要社會熱點等等。
電視類媒體要實現好的宣傳效果,需要站在國家、省、市發展的高度上,對新聞報道進行科學選擇和規劃。比如可以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背景,可以結合大型理論宣傳活動開展主題報道; 可以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各地開展的理論學習進行綜合深度報道;可以結合全市教育、醫療、產業等重點領域項目進行總結和綜述報道。同時要懂得在大主題下找到小角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挖掘蘊藏在具體事例中的普遍意義,聚焦報道新聞。
目前,媒體發展愈加融合,在此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主題報道要借助媒體融合的優勢,轉變傳播方式和內容,使新聞主題報道更加具有價值,同時提高傳播力度?!靶侣劙l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現場,就是在前往現場的路上”,傳統的新聞主題報道可以借助新媒體的現場直播來增加報道的沖擊力與真實性。目前在各大網絡平臺,微視頻的傳播速度一般快于精編的新聞,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桿、一個網絡端口,就能快速實現主題新聞的現場直擊。后期主題新聞的采編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包裝讓新聞更好看,比如增加特效、加入動畫、轉成漫畫格式等手段來增加主題新聞的趣味性與可視性。
總之,新聞要出精品,抓好策劃是關鍵。媒體人只有做到“主題先行”,具備相對超前的意識,深諳策劃意識,這樣才能提高采寫效率,寫出更高質量的新聞作品,更貼近新聞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