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華
(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目前市場上各類教輔圖書林林總總,若非門外漢,仔細翻閱就會發現,多數的教輔圖書在內容上大同小異,只是在編排設計、圖片選擇上別出心裁,以吸引購買者的眼球。優質的教輔圖書不僅能夠鞏固教材的基礎知識,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教輔品種繁多,但質量令人擔憂。教輔質量偏低,歸根結底,是編輯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的不足。因此,提升編輯基本素養對提升教輔圖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作用,作為圖書編輯應該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圖書編輯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做符合新時代文化要求的合格人才。教輔圖書編輯應該對學生負責,對教師負責。在思想上,圖書編輯要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出版業的繁榮發展。在實踐中,圖書編輯要秉承匠人的工作作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全社會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編輯是出版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和質量的把關人,精品意識時刻牢記于心,始終將圖書質量放在第一位,做一個有溫度的新時代編輯人。
編輯要有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更要有敏銳的出版專業素養。
任何行業都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出版行業更是如此。出版的目的是傳承文化、改造現實,這樣的職業怎能沒有工匠精神作為前行的導航呢!
縱觀中國千年出版史,具備工匠精神的名編輯比比皆是。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懸千金于咸陽市門,能增損一字者予以千金;西漢劉向提出古籍校讎法,明末出版家毛晉“毛鈔”本風行全國,清代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規模宏大,體制章法井然有序;近代人物有編輯家鄒韜奮等,樹立了匠人精神的楷模形象。他們并非“編書匠”,而是具有敬畏文字、精益求精品質的出版家。但考察當今編輯出版界的種種實踐做法,卻不時發現有違工匠精神的種種亂象和雜音,這與我國正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的發展步伐極不相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出版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此種現象絕非一時偶然,和編輯工匠精神的缺失不無關系。
在德國、日本,一個人被稱為匠人,意味著極大的榮譽和尊重。在任何一個行當,只有極度認真專注、非常出類拔萃的人,才能獲此稱謂。從本質上來看,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信仰。對編輯而言,在編輯處理稿件時,能夠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對一字一句、一個標點的精心打磨也不能錯過。
創新對于任何行業發展都是核心動力,對于圖書編輯亦是如此。首先,編輯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對編輯的案頭工作起到引領的作用。創新意識能讓編輯心存不同,在與同類圖書的比較中挖掘創新點,力求在眾多的同類圖書中脫穎而出。其次,創新精神主要體現在內容和設計創新上。創新點付諸實踐并得到讀者的認可才算真正做到創新。對于英語教輔圖書而言,相同的內容,如果千篇一律,找不到亮點,也就沒有了辨識度。要想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必須在內容呈現方式和設計上做到與眾不同,這就需要英語圖書編輯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廣泛聽取教輔圖書使用者的意見,并熟知同類圖書的內容形式,取長補短,精益求精,用最恰當的方式呈現內容,給教輔圖書使用者提供最恰當的、最好用的學習材料。
作為編輯,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必備的基本功。作為學科編輯,英語教輔編輯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漢語語言功底,還要具備扎實的英文語言功底,這樣才能在海量的文字中篩選出符合標準要求、保證質量的稿件。對于新手編輯而言,更應該不斷充實自己,在與編輯經驗豐富的前輩交流中學習實踐經驗,在廣泛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
編輯的語言文字功底包括語言的規范能力、語言加工能力和寫作能力。由于寫作習慣等原因,作者的稿件難免出現語言文字使用、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等情況,編輯應該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發揮特長,準確地發現并改正類似的錯誤。另外,編輯還要有謀篇布局、合理調整語序和節奏,保持語言風格統一的能力,甚至有在稿件編輯上做到錦上添花的能力。除此之外,編輯還要有一定的編寫能力,寫作能力強的編輯不僅能編輯好稿件,還能在一字一句地改寫中讓作者的稿件提升檔次。英語教輔圖書編輯在處理作者稿件過程中,難免遇到不合情理或不合邏輯的內容,這時,編輯就要發揮編寫的特長,自己動手解決相關問題。比如在整理作者的稿件中,有些活動設計或者練習題目邏輯不通,說明不夠明確,這就需要編輯對語言進行修改,改后的說明文字應該既能體現作者的編寫意圖又能清楚地說明活動或練習的目的,讓使用者能清楚地知道該如何操作。還比如作者給出的稿件中,英語的語言不夠地道或者不夠自然,甚至有“硬傷”,這需要英文教輔編輯發揮其英語語言功底優勢,將錯誤改正。在編輯稿件過程中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編輯,應該從各個角度發現稿件中潛在的問題,并一一解決。
編輯作為一個專門行業,有著其獨有的特性。編輯首先應該是雜家,其次才是專家。只有做好雜家,才可以解決編輯工作中的一般問題。這就要求編輯能夠廣泛閱讀,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就算做不到上知曉天文,下知曉地理,也應該是對多個領域內的一般問題有些許的了解。作為英語學科的教輔編輯,除了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外,還應該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輔編校審讀中有創造性,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英語教輔中,做到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
編輯既要做雜家也要做專家。所謂雜家,編輯要廣泛閱讀,多讀“閑書”有廣博的知識。所謂專家,編輯應該精通某一學科領域,時刻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狀況。
英語教輔圖書是供學生學習英語使用的書籍,所以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輔圖書產品經常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因此英語教輔產品必須從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需求出發,做到便教利學。
英語編輯很少有進行教學實踐的機會,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編輯應該成為是英語教學的研究者,學習英語教學相關理論,了解英語教學理論前沿。同時也應該是一個英語教學實踐的熟知者,編輯要多走入課堂,就算不能進行教學實踐,也要多參與一線教師的教學研討活動,在和一線英語教師的交流中了解英語教學實踐,了解英語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輔編輯所編輯出版的內容與英語教學息息相關。因此,熟悉英語教學基本理論,了解一線英語課堂教學現狀,掌握英語教學理論前沿及發展方向,是一名優秀的英語編輯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作為英語教輔圖書編輯,應該是了解英語教育學的研究者,要熟知自己編輯的教輔書籍所面對的是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點,這樣在編輯、編寫教輔圖書材料時才能夠讓使用的學生更喜歡用,更喜歡讀。比如在編寫小學三年級英語教輔材料時,編輯需要明白三年級的孩子的認知特點以及他們普遍的興趣愛好,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應該注重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語言結構的講解和機械練習,所以在教輔編輯、編寫過程中,編輯要時刻銘記三年級的孩子應該是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階段,應該在圖片、歌曲、小故事中學習英語的理念,模仿感知英語語言和外國文化習俗,并比較、體會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英語學科具有無可爭議的跨學科性,因此,在英語教輔編寫中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是必要的。社會不斷進步,英語學習的要求也在提高。2012年《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2016年,中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進一步強調要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然而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英語教師拓寬教學思路,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在可行環境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教輔圖書編寫人員,編輯也應該有跨學科意識,在設計活動、任務和練習的過程中,將跨學科的思想注入其中。例如,在學生學習英語數字的過程中,教輔圖書可以設計一些找數字規律的活動,學生在學習英語數字的同時,也在開動腦筋,進行數學思維的訓練。英語教學目標不應只是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還要多方位、潛移默化地開發學生的其他智能,實現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潛能的目的,英語教輔圖書的使用目的亦是如此。
面對千千萬萬的中小學生和教師,英語教輔圖書編輯要以匠人的職業態度對待自己的案頭工作。在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不斷創新,爭取為教輔圖書出版市場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