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梅
(滄州日報社,河北 滄州 061001)
傳統紙媒中,民生新聞的報道多以報紙、雜志為載體,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伴隨信息數字化的發展,以現代化信息媒介傳播為代表的新媒體廣泛興起,其不僅具有傳播方式、宣傳力度、運營獲利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更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共享、共融。行業的發展變革,引發了傳統民生新聞轉型的思考:如何更好地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擁抱新媒體,使民眾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熱點民生信息,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讓社會熱點、焦點事件以及時、客觀的面貌出現在民眾面前。因此,筆者在此展開關于紙媒民生新聞報道亟待轉型的相關探討。
融媒體時代下,數字技術支撐下的新媒體以公眾號、客戶端、微博、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且隨之智能手機、IPAD的廣泛普及,使新媒體交互性強、豐富多樣、實時性、全面性、低成本等優勢被不斷放大。因新媒體欄目分類清晰準確,具有更高的增粉、獲客方式,具有更快、更新、更精準、更便捷、更年輕化的特點,奇對傳統媒體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指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行業的發展變革及總書記的講話為紙媒民生新聞報道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促進融媒體時代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應在打造新媒體上進行深入探索和廣泛嘗試,實現民生新聞報道價值的最大化。
紙媒民生新聞更加突出民本思想,是以民眾的視角為著眼,對社會中新近發生的、正在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實時報道,進以宣傳我黨的路線方針、實施策略等相關政治政策。因其具有平民視角,更貼近民眾生活、關注老百姓的痛癢冷暖、喜怒哀樂等生計問題,具有時效性和交互性的特點,使其一直保持著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為推進民生新聞報道的有效轉型,應從以下方面提升新聞的專業品質,進以優化新聞的運營體制、商業邏輯:①將新聞欄目的形態進行創新,凸出當地民生新聞的價值。從形式、定位、版塊上進行改變,記者應深入實地進行調研,為民眾呈現及時、準確的新聞跟進和后續報道,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②重新評估自身的特色內容。為能夠獲取更多的受眾關注而奠基,使受眾群體能夠在眾多信息之中找到符合自身閱讀品位的一種。這就要求紙媒需要強化自身特點,從不同視角審視欄目有哪些方面需要調整。③開設新的板塊。同一熱點事件往往會吸引多加媒體的共同報道,如何成為受眾最信賴的一家,需要從欄目形態、傳播方式等著眼。可以創建新聞的移動端APP、公眾號平臺、網頁專欄等,進行及時的民生新聞首頁推送;注重選取相對新穎、全面的視角進行報道,可邀請點評嘉賓,以民眾的視角進行新聞評述;開設民生新聞匯或今日新聞一覽欄目等,讓民眾能夠準確、迅速、便捷地通過多渠道接收到民生新聞,并能夠與民眾進行實時互動。
雖然新媒體具有吸睛優勢,但是紙媒民生新聞多為專業的團隊、編輯、策劃進行對新聞的深入把握,其更具有真實、客觀、公正性。
在融媒體時代下,紙媒民生新聞報道的轉型應遵循:開放心態、創新發展、揚長避短的原則,擔負起新時期輿論導向新使命。例如:2017年11月,北京某幼兒園被曝虐童,多名兒童身上發現出現針眼。面對家長的質疑和公眾山呼海嘯般的聲討,各路媒體爭相報道。其中,一些不良媒體為引起公眾關注,進行了一些道聽途說的猜測式、臆想式報道,并在新聞中言之鑿鑿,使民眾對執法部門產生了諸多質疑之聲。通過主流媒體的深入探究,發現本事件是一起因雇傭幼師素質不高、幼兒園管理不善的社會事件,相關教育、執法部門也一直在熱切關注、積極調查、取證,對該事件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公正處理,并對社會傳言進行一一核實,懲罰了謠言散布者。網絡一些新媒體的聽風是雨報道,不僅使孩子幼小的心靈遭受創傷,也會對我國的教育行業和社會形成負面影響。此次事件之后,相關部門聯合徹查,對幼兒教育中不規范、從業人員素質低等問題給予了對應整改措施,頒布了新的管理條例。
在社會輿論的重壓之下,更需要媒體理性、客觀地發聲,以促使事件得以正向發展、妥善解決。這就需要紙媒民生新聞報道在轉型中,繼續完善導向建設,以更權威、更客觀、更理性的視角進行事件跟蹤報道,一方面在促進民眾的關注中,給予其正向的影響,避免過激言論和失實行為;另一方面,繼續發揮民生新聞對執法的促進作用,加強對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
融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的報道形式多種多樣,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報道的內容涉獵也更廣泛。紙媒民生新聞報道的轉型,應從內容、形式、定位中進行創新和改變,對群眾形成正確的導向作用,促進其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例如:2018年,某大學生小森赴外地找工作,卻在當地服毒自殺,原因不明。正當家人沉浸在悲傷中時,小森留下的電話卻每天接到大量來自網貸平臺的催款電話,對方態度極其惡劣。家屬認為,小森的死可能與不堪網貸還款壓力有關。河北某大學的老師深入針對學生的套路貸微信群,總結了網絡套路貸的很多細節,對于執法部門深入案情具有較大幫助。這樣的新聞一經報道,不僅能夠提醒家長和學生警惕校園套路貸,弘揚了教師一心為學生、樂于助人的職業精神,對社會也起到警醒和正向的引導。
在新時期的行業轉型之中,紙媒民生新聞應保持報道的深度,使民眾能夠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并能夠在社會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受到正能量的感染;紙媒民生新聞還應注重報道的多樣性,可以將所搜集素材的影音資料以及實地照片在APP、公眾號、微博中進行短信息發布,形成系列報道的同時,為民眾提供報道細節,使其全面地解讀新聞。
記者是民生新聞的見證者,也是報道的主體之一,其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民生新聞報道的水平和質量。特別在融媒體時代下,記者并非深入事發當地了解新聞真相即可,更需要具有運用多種設備、技術、采訪方法的能力。
面對新要求的提出,更需要記者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具有進行多向采集新聞細節的能力。例如:可向記者提供定期的深造、培訓的機會,使傳統與新媒體的融合中,記者更具有工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新聞的編輯、版塊調整等。此外,面對融媒體時代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還需要記者具備高度的鑒別能力,為民眾還原事件真相。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融媒體時代下,紙媒民生新聞報道進行轉型及升級,仍需要以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以提高專業品質、完善導向建設、發揮引導作用、提升記者專業素養的角度進行轉變,進以發揮新聞價值,繼續為我國的新聞事業發展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