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少強
(南寧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經典詠流傳》等一批傳統文化類欄目廣受觀眾認可,正是電視節目創新與廣大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渴望相互作用的結果[2]。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之一,中華民族文化是由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形成的,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1]。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提升全國人民的情感,通過電視節目來展示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將文化融入情懷之中,增進各個民族情感,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3]。
現階段許多的電視節目重新回歸經典,關注詩詞歌賦、國學經典等傳統文化,不僅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還注重充分彰顯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意在重新吸引關注的眼球,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進行體會領悟和深入研究。一方面,電視節目通過將中國聲音傳遞給全國、全世界的觀眾,促進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經典詠流傳》就成為中國原創節目模式作為代表在戛納電視節上亮相,展示中華文化蓬勃生機;另一方面,通過廣泛吸引關注,促進文化融合,不同民族、地區的觀眾因為《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在線上線下互動交流,文化碰撞,從而促進文化的融合,節目傳唱的經典歌曲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向校園推廣,一些地區舉辦“經典”主題文化節,在線下實現了電視節目帶動全民互動。
結合當前電視節目傳播傳統文化的實踐,筆者以《經典詠流傳》為例,分析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
《經典詠流傳》節目通過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有機融合,用觀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激活經典詩詞文化,通過創新視聽手段,讓傳統文化煥發活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之間的近距離接觸。2018年2月,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打造“和詩以歌”原創模式,引發廣泛關注,播出一周時全國網平均收視率達1.33%,創文化類節目新高,節目共創造35篇閱讀量突破10萬的微信文章,其中《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閱讀量超過300萬次,并被廣泛轉發,全網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次;短視頻《苔》全網播放量突破4000萬次,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歌曲。2018年6月15日,《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獲得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單元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
《經典詠流傳》以明星或普通人作為經典傳唱人,選擇觀眾耳熟能詳的詩詞,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將經典詩詞以傳唱的形式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聽感受,觀眾們在歌曲創作、演繹的過程中領略詩詞言語、意境之美。節目在策劃導演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借助明星效應擴大傳播的范圍和力度。因此,《經典詠流傳》在選擇傳唱人時,有造詣頗深的藝術名家,也包括文藝界的后起之秀,還有社會各界的人參與節目,進行傳唱。節目利用明星本身的效應來呼吁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現場點評的專家把詩詞和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結合起來,為觀眾講解詩詞創作的背景,深化傳唱的意義,烘托現場濃厚的文化氛圍,讓觀眾潛移默化中走近中國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經典詠流傳》節目的基本流程是:傳唱人演唱歌曲、講述傳唱歌曲創作的背景及對當前社會的意義、嘉賓解讀經典詩詞的人文背景,最后鑒賞團成員負責歌曲點評,帶領觀眾共同品鑒歌詞文化內涵。節目所選擇的詩詞是具有代表性、意境深遠的,觀眾可以從詩詞本身出發,深入體會生活的詩意。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禁讓觀眾心懷期望,由內而外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雖然每位觀眾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但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都能有所觸動,引發情感共鳴[1]。
筆者結合自身在地方電視臺,從事電視節目編導一線工作的從業經歷和實戰經驗,結合上述分析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電視媒體當之無愧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實現了電視與觀眾的雙向互動,《經典詠流傳》節目將傳統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網絡平臺創新結合,注重詩詞文化意境體會和節目形式簡單易懂,將經典與流行融合起來,以現代人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是電視節目創新傳播方式的成功代表。《經典詠流傳》節目在價值引領和內容拓展等方面的創新,讓觀眾對傳統文化也進行重新審視和欣賞,通過聽音樂、賞詩詞、析文字,感受傳統文化之美,獲得專家學者稱贊節目為樹立文化自信進行了有益探索。
《經典詠流傳》認真貫徹落實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以節目時代化表達為基礎,深度挖掘詩詞內涵和意境,實現了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的效果,從而帶領觀眾追溯現代文明的本源,共同樹立文化自信。觀眾留言認為,節目讀詩成曲、傳唱經典,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釋放出其潛在影響力。抓準電視節目的內在價值,不能只迎合受眾、片面追求娛樂性,需要將傳統文化和娛樂精神相融合,才能提升觀眾參與度,使觀眾更樂于接受傳統文化[1]。電視媒體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和信息資源,增強傳統文化節目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提升節目的文化品質,形成電視媒體品牌特色,提高文化類節目的整體質量。
《經典詠流傳》節目著力融合傳播,依托央視新聞新媒體、央視網以及微博、微信等臺內外平臺設計內容產品,實現央視首發帶動全網跟進的良好傳播效果。首先是強化融合,精心打造人工智能互動產品“讀詩成曲”,以二維碼形式嵌入電視節目,用戶朗讀輸入詩詞,通過人工智能匹配將語音轉化成相應歌曲。其次是巧用媒體融合效應,跨媒介實現“電視大屏+新媒體端H5頁面、微信文章、短視頻、音頻”的傳播模式,并結合搖電視、二維碼等方式聯通電視和手機之間“大小屏”,推出“經典詠流傳,詩詞知我心”融媒體產品。再次是提煉精華,精準投放微博短視頻,《長歌行》單條視頻播放量超過1000萬次,《鄉愁》《山高路遠》《聲律啟蒙》總播放量逾1500萬次。最后是突出引領,策劃“兩個美國小姑娘把中文韻律之美唱給你聽” “《長歌行》單曲循環,開年最燃勵志歌曲產生了”等熱點話題,央視全媒體矩陣首發后,引發《人民日報》、騰訊視頻、頭條新聞、思想聚焦等百余個主流媒體、自媒體轉載擴散。
《經典詠流傳》這個電視節目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節目代表,在全媒體背景下,不僅向數億觀眾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走出一條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的道路。電視節目對于傳統文化傳播而已,是當之無愧的傳播主力軍,對于傳承歷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意在拋磚引玉,推動廣大電視媒體通過打造優秀的電視節目,在節目制作、節目宣傳和推廣等方面不斷向國際先進視聽理念、傳媒技術手段邁進,為傳播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