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瑤,劉念文,王 芬,謝粵湘
(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
中醫藥膳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與食物進行合理組方配伍,采用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加工制作,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形、效,且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1]
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膳早已融入日常飲食,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將中醫藥膳及其背后的健康養生、藥食同源理念對外推廣,提高他國人民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接收度,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人類健康意義深遠。加強中醫藥膳文化的翻譯和對外傳播是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的有力手段。
飲食具有文化性,各民族的飲食存在很大差異,如何將中醫藥膳以其他國家和民族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播,同時又保持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值得深思。
從目前可得的相關文獻來看,不少傳統醫學典籍都有了較為權威的譯本,研究者也不少。而中醫藥膳文化的譯介卻還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藥膳的對外傳播。目前,關于藥膳文化譯介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歸化、異化等翻譯策略運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有研究者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分析藥膳名稱、成分、烹飪方法、功效等四個重要因素的翻譯;[2]還有研究者嘗試將文化差異和不同語言的文化特征結合進行藥膳文化的譯介。[3]然而,以中醫藥膳文化的對外傳播實踐為基礎的譯介研究還不多見。
基于前述研究現狀,為更好地進行中醫藥膳文化的對外推廣,我們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留學生為對象,以問卷調查和藥膳品鑒會的方式進行了相關實證研究。
在品鑒會展開前,通過問卷星平臺將英文版問卷精準投放到本校留學生QQ群,對留學生的背景及其對中醫藥膳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進行調查;對藥膳品鑒會所備藥膳的名稱、配方、功效、相關典故等進行資料翻譯和準備;通過留學生QQ群投遞英文版電子邀請函,列明品鑒會目的、簡要介紹所備藥膳食品,以及活動時間地點等情況,邀請留學生親自參加體驗并完成現場問卷調查。
2018年5月13日,一場小型藥膳品鑒交流會在本校正式舉行。品鑒會提供了糕點、茶飲、羹粥、煲湯等四種類型的藥膳,包括玉延蛋糕、鮮花餅、系列曲奇(山銀花曲奇、蘆筍曲奇)、系列茶包(美白淡斑茶、荷葉山楂薏米減肥茶、山楂金銀菊茶、玫瑰檸檬茶)、銀耳蓮子枸杞羹和歸參燉母雞等10道藥膳。留學生品嘗各色藥膳,之后再次以書面問卷的形式了解其對藥膳口味、“中醫藥膳”的翻譯以及藥膳傳播意愿和建議等信息。
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不少英譯材料,為本文的翻譯策略分析和討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來源。
據觀察,不少譯者在進行藥膳名稱翻譯時往往更加推崇意譯,認為意譯更加貼近受眾。由于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意譯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從而有助于提高異文化讀者的閱讀舒適度。相反,直譯是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者習慣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這種方式更多考慮到了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刻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反映源語言的文化特征和語言風格。[4]
我們將中醫藥膳歸納為以下幾類:普通類、術語類、數字類和文化類。在對中醫藥膳名稱進行翻譯時,不宜機械地套用直譯與意譯兩種方法,而應將各種類型分別討論,看何種譯法更優。
1. 普通類藥膳。普通類藥膳是指藥膳名稱由藥膳配方直接構成,如銀耳蓮子枸杞羹、歸參燉母雞等。在翻譯過程中,筆者將銀耳蓮子枸杞羹處理為Chinese wolfberry, lotus seed & tremella soup,歸參燉母雞處理為Stewed hen with angelica and codonopsis pilosula。兩者均采取直譯法,從中文藥膳名稱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藥膳的組成。在譯介時,通過采取直譯法將配方一一對應翻譯,國外受眾能直觀地了解藥膳組成、信息完全對等。這樣的處理方法適用于配方較為簡單的藥膳。但這種譯法也有不足之處:僅僅通過名稱,受眾對于藥膳的功效可能并不太清楚,因而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受眾的對癥選擇。
2. 術語類藥膳。術語類藥膳是指藥膳名稱中包含有中醫術語的藥膳,如“生津茶”“清絡飲”等。大多數情況下,術語類藥膳的配方組成往往較為復雜,如若直接將配方中所有成分均一一對譯在名稱中列明,則會顯得過于冗長。因此,術語類藥膳名稱的翻譯可采用直譯加注法,即將名稱中的中醫術語直接進行翻譯,同時可進行加注,補充介紹該藥膳的配方。例如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生津茶”譯為Fluid-generating tea(Chinese olive, dendrobium stem, camomile, bamboo shavings, ophiopogon tuber and mulberry leaf ),“清絡飲”譯為處理為Channel-clearing tea (fresh lotus leaf, luffa vegetable peel, honeysuckle flower, watermelon peel, hyacinth bean flower and bamboo leaf )。這樣的處理能突出藥膳的功能,彰顯譯者對于中醫文化的自信,同時也有助于受眾更好地接收源信息。
3. 數字類藥膳。數字類藥膳是指藥膳名稱中含有數字的藥膳。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藥膳配方多樣,而這些藥膳的配方歸屬于同一類別的功效,可以用一個數字加以概括,如“十全大補湯”?!笆笱a”表示該藥膳包含10種藥材,其主要功效為補益。如將“十全進補湯”處理為Nourishing Soup with Ten Medicinals,并對此進行加注列明藥膳中用到的10種中藥材,方便受眾參考。類似的藥膳名稱還有“二花調經茶”“小兒七星茶”“八珍糕”等。在對這類藥膳進行翻譯時,均可考慮采取直譯加注法。
4. 文化類藥膳。文化類藥膳是指藥膳名稱獨具中國文化內涵,由一些在外域文化中沒有的詞構成。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文化特色詞匯無法做到完全對等的翻譯。文化空缺雖然給譯者的翻譯帶來了挑戰,卻為譯者傳播和弘揚中國特色藥膳文化提供了諸多思路,應尋找最契合的翻譯策略,保留中華文化底色,彰顯文化自信。
文化類藥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藥膳配方多的,如“瓊玉膏”“長生固本酒”等;另一種是藥膳配方少的,如“青龍白虎湯”“水芝湯”等。
在對配方較多的文化類藥膳翻譯時,可考慮直譯加注法,如將瓊玉膏處理為Qiongyu Paste,之后再寫明配方中的6味中藥。
在對配方較少的文化類藥膳進行翻譯時,可采用意譯法,即將名稱中的文化特色詞替換為藥膳配方。如“青龍白虎湯”配方為鮮青果和鮮蘿卜,按該法即譯為Chinese olive and turnip soup,藥膳組成直接可見,對異文化的受眾更“友好”,但也使中國文化的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減損。
又以本研究品鑒會中的“玉延蛋糕”為例。在唐代中醫學經典著作《備急千金藥方》中,孫思邈有如下描述,“薯蕷生于山者,名為山藥,秦楚之間名玉延”。[5]還時??梢栽诒姸嘀嗅t相關文獻中見到“玉延”一詞。在對“玉延蛋糕”進行翻譯時,可按上法譯為“yam cake”,但最后我們卻沒有采用該譯法。因為山藥雖然世界各地都有,但“玉延”一詞卻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后來采用了直譯加注法處理為“Yuyan cake (yam cake)”。
這種譯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保真”處理,讓目的語受眾接觸到玉延蛋糕時,就會不單單想到這是“山藥做的蛋糕”,還能想到聯想到“一種中醫藥膳”。這樣能更好地體現中國文化的自信,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而言,也是值得考慮的一種譯介思路?;谕瑯拥目紤],“青龍白虎湯”則可譯為Black Dragon &White Tiger soup(Chinese olive and turnip soup)。
中醫藥膳文化的翻譯還應多維分析, 突出重點,提高譯介效益。
1. 以“中醫藥膳”的翻譯為例。“中醫藥膳”與傳統膳食的區別在于其“中醫”成分或者說“中草藥”成分。藥膳名稱有兩大基本特點:一是通過中藥材的加入,使其有別于一般膳食名稱;二是藥膳在我國的飲食觀念中屬于“藥食同源”,具有“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功能。[6]因此,如何在翻譯過程中體現這兩個特色至關重要,要堅持多維分析,重點切入的原則,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對比翻譯文本。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與“中醫藥膳”相關的翻譯有以下兩種:“Chinese Medicinal Diet” 和“Chinese Diet Therapy”。前者的含義為“adding functional foods or herbs in everyday cooking”以及“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health and preventing disease”。而后者則更多地強調“concepts such as eating in moderation”即強調食療和飲食有節制。而在必應百科國際版可以搜索到“Chinese Herbal Diet”,出現的則是一些關于用中草藥減肥的圖片,這說明“Chinese Herbal Diet”強調藥草對形體塑造的作用。以上資料表明,Chinese Medicinal Diet與中醫藥膳的內涵匹配度更高。
為進一步弄清楚非漢語人群對于“中醫藥膳”認知情況,我們在品鑒會的調查問卷中添加了“中醫藥膳”一詞的翻譯選項。出人意料的是,約80%的留學生更加認同“Chinese Herbal Diet”而非“Chinese Medicinal Diet”。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非漢語母語人群對于“中醫藥膳”的認知相對來說還比較模糊。為了更好地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醫膳食文化,體會到中醫藥膳文化的真正內涵,“Chinese Medicinal Diet”顯然是更合適的選擇。當然,還可進一步考慮譯為“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Diet”, 更好地展現藥膳的“藥”(medicinal)和“自然健康”(herbal)屬性??傊?,應多維分析,重點切入,選擇最佳譯本。
2. 以中醫藥膳“系列茶包”的翻譯為例?!跋盗胁璋笔潜狙芯恐兴幧牌疯b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搜集資料中發現,現有的詞典更加傾向于將茶包名稱簡單直譯。但如此處理,茶包并不足以在非漢語母語的人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們考慮在“系列茶包”的翻譯中加入對茶包功效介紹的點睛之筆。
如現有詞典將“山楂金銀菊茶”“玫瑰檸檬茶”分別翻譯為“Blended Hawthorn, Honeysuckle &Chrysanthemum Tea”“Rose & Lemon Tea”。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自然很容易得知其組成成分。但因為僅僅將各成分名詞堆砌即成,因而較難引起更多了解茶飲的興趣。如加入茶飲功效的概括性解釋,則可能效果會更好。按照這樣的思路,“山楂金銀菊茶”可試譯為“Blended hawthorn, honeysuckle & chrysanthemum tes—reducing pathogenic fire”;“玫瑰檸檬茶”譯為“Rose & lemon tea—maintaining beauty and keeping you”“n”“g”。這樣的處理能夠使藥膳的功能得到凸顯,從而幫助其按需選擇。
同理,前面提到的普通類藥膳中的“銀耳蓮子枸杞羹”還可以進一步處理為Chinese wolfberry, lotus seed & tremella soup—moistening the lung and maintaining beauty。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今天,譯者及譯本對中醫藥膳的推廣及傳播工作至關重要。在譯介中醫藥膳時,譯者應把握全局和整體,將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靈活運用。同時,在對不同的譯本進行取舍時,譯者應該有足夠的底氣,有強烈的文化傳播意識,以能更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直譯法和直譯加注法為主,輔以意譯法,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中醫藥膳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