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佾夫,陳鵬偉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各地已經加快了推進媒體的媒介融合步伐,新一輪的媒介轉型升級正在進行。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地市級電視媒體作為電視媒體曾經的主力軍無疑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地市級電視媒體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從我國確立“四級辦電視”的方針開始,地市級電視媒體就成為我國電視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地市級電視媒體在當地來說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地市級電視媒體主要是刊登新聞和時政熱點,反映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資料參考價值。
其次,地市級電視媒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基礎。經過多年的歷史積累,地市級電視媒體受眾的粘貼度與忠誠度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媒介不如當前發達,地方電視臺作為當地主流媒體,受眾接觸較高。再加上地域上的接近性,拉近了地市級電視媒體與當地群眾間的距離。
另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些地市級電視媒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欄目,直到當前,這些欄目在當地依然具有較高的影響力。這些欄目特色較為鮮明,如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的《和為貴》欄目,以地方方言為語言媒介,著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在市民心中有較高聲望。近年來,益陽市廣播電視臺還充分利用該欄目的口碑優勢,打造了情景劇《萬事和為貴》,品牌優勢得到了最大化呈現。
地市級電視媒體作為基層的電視媒體,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它的信息量雖然比不上中央電視臺或者省級電視臺,但它獨具的地方文化、風俗等地方特色是它的最大優勢。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在內容方面具有的接近性,新聞報道貼近當地群眾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地群眾有或多或少的關聯,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受到關注。
地市級電視媒體作為專業化的新聞機構,組織架構、采編流程都較為成熟,同時擁有專業的采編團隊,其內容生產方面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新媒體時代,內容始終是打動受眾的關鍵,所以對于媒體而言,內容生產能力至關重要。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雖然在新聞信息發布、更新的及時性方面有所遜色,但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高度方面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與此相比,傳統媒體可以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充分的采訪、調研,從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聞報道。尤其是由于我國當前的相關法規政策,新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采編權限方面受到較大的限制,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優勢更加凸顯。
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升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條件。雖然地市級電視媒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培養了一支專業的內容生產隊伍,但這些人中懂新技術、熟悉新媒體運用的人才少。地市級電視媒體傳統的人員結構已經不太適應當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在技術方面,H5在當前大行其道,但大多數的地市級電視媒體雖然有了微信公眾號,但沒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從事H5的制作。另外,地市級電視媒體還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目前,部分地市級電視媒體雖然有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的短視頻平臺賬號,但這些平臺的內容只是電視端內容的簡單復制。這就說明,當前的一些地市級電視媒體沒有深入研究各種新媒體平臺的特點,沒有開展有針對性的內容生產。互聯網技術人才與運營人才的缺失可能會成為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瓶頸。
目前,地市級電視媒體比較明顯的困境就是缺乏有競爭力的媒介產品。長期以來,地市級電視媒體除了在本地新聞信息采編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外,在其他媒介產品的生產能力相對薄弱。在電視劇的播放方面,地市級電視媒體由于難以負擔高額的版權費用,基本只能播放一些過時的電視劇,無法吸引觀眾。另外,在自創節目上,地市級電視媒體由于受到人力、財力等現實因素的影響,無法從事當前火熱的綜藝娛樂節目的開發制作,受眾吸引力進一步下降。
總體來說,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風格比較呆板、文風比較老舊,在當前的傳播環境下,這樣的報道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以地方政務消息居多,在傳播過程中堅持的是“以傳者為中心”的觀念,而非“受眾中心”,報道風格太過于死板沉重,語氣僵硬。在網絡時代依然大量使用官話套話,是當前傳統媒體比較普遍的現象,這樣的報道風格必定導致受眾的流失。
針對當前的媒介環境以及轉型升級的要求,人才是地市級電視媒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除了保持采編隊伍的穩定性外,技術人才的引進也是地市級電視媒體專心升級的關鍵因素之一。地市級電視媒體要形成“內容+技術”的突破模式,堅持優質內容的生產與現代傳播技術的結合,擴大影響力。首先應堅持培養內容生產團隊,合理培養現有人才。要優化采編人員構成,對不適應采編崗位的人員進行分流,組建一支精干的內容采編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融媒體培訓,提高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其次,要通過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加強對新媒體技術人才與新媒體運營人才的引進,打造一支懂技術懂運營、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的新型復合型人才隊伍。
地方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主要體現在民生性、貼近性和監督性上。地市級電視媒體可以根據當地群眾的興趣與訴求,開辦民生類節目,并重點打造成電視臺的品牌欄目。地方媒體本身就應該立足地方,著眼于身邊人、身邊事,以本土化的內容、本土化的文化視角來反映民生訴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提升媒體在當地的影響力。目前,很多地方都開辦了一些民生類的新聞欄目,但還沒有形成品牌,甚至有些欄目過于關注瑣碎問題,這是必須避免的。
地市級電視媒體必須適應當前的傳播形勢,把握新媒體語境,最重要的是要改變文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政務新聞式的報道已經不合時宜,轉變文風是吸引網民關注的有效途徑。地市級傳統媒體應該廣泛開拓信息來源,深入挖掘信息,以本地受眾的興趣為重點,強調貼近性、服務性。同時,要杜絕原文照搬傳統媒體文章的現象,以凝練、活潑的標題與文風抓住受眾眼球。
地市級電視媒體必須在此次轉型升級中,建立通暢、高效、靈活的生產傳播機制和管理體制。一是整合電視臺的資源。當前,地市級電視媒體基本初步形成“臺網、刊(廣播電視報)、微”一體的發展模式,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運作分離。部分地方電視臺簡單成立新媒體部門來運作新媒體平臺,但運作手段依舊是傳統媒體的運作手段,有必要對各種新媒體資源和生產要素重新進行整合。二是管理體制必須更新。地市級電視媒體要對人員架構進行調整,建立新媒體采編部或全媒體采編部,所有專職的采編人員都歸屬新媒體采編部統一指揮調度。三是要簡化改進內容發布流程。地市級電視媒體要根據各個平臺的特點和需要生產內容,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新型采編和發布流程。
媒介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傳統媒體只有接納、利用新媒介技術,才能在未來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地市級電視媒體應該繼續堅持“內容是基礎”的觀念,積極利用技術革新、媒介發展的新成果,提高自身的傳播能力,為引導輿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