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遠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就是一個劇場,一個舞臺”,它表達并且傳遞著文化信息,它塑造并且展示著區域形象。近年來,城市形象傳播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城市形象傳播塑造出有特色的城市品牌,由此激發城市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力,能夠在同類城市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大連作為東北亞明珠,有著得天獨厚的藍色文化資源,但同時,其形象塑造也面臨著同質化、形式化、模糊化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從外延,更要從內涵上去塑造,構建大連城市影響力。
從地理因素來看,大連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海岸線達2211公里,物產豐富,氣候宜人,為大連市的發展提供了優秀的自然資源。自20世紀末,大連開始了由工業城市向旅游業城市的升級轉型,幾乎領先于全國所有重工業城市,被稱為“北方香港” “北方明珠”。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與日、韓、俄距離較近,呈現“兼收并蓄” “開放活力”的特色,在東北亞地區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大連地處半島,對內陸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較為薄弱,且屬于丘陵地帶,地勢不平,可供發展的面積較小。近年來的“西進北拓”戰略,將核心區域遷入土地資源較為充裕的西北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體發展。
從歷史因素來看,大連建市由侵略者自19世紀末期開始,在短短五十年間,被沙俄、日本、蘇聯輪番主導,各類歷史建筑呈現哥特式、巴洛克式、西洋古典和文藝復興式等異域特色,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連的國際化與現代感,使得國際友人更樂于從這座年輕、開放的海濱城市了解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大連又進一步強大。
從人口構成來看,大連人口多為膠東地區“闖關東”遷入。雖然東北腹地也有大量山東移民涌入,但其中大部分更多地選擇了入鄉隨俗,被東北傳統文化同化、吸納。大連地區的山東移民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同時,系統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脈絡,形成了不同于東北文化的大連文化。這種差異確定了城市文化的完整性和獨特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來人口的歸屬感,限制了城市在東北地區的人才吸引力。另一方面,歷史上侵略者的進入對大連文化、經濟影響也很深刻,促進了現代化城市的轉型。
從大連城市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來看,與國內青島、天津等城市較為相似,歷史底蘊并不深厚,濱海而建,有著豐富的海洋物產資源和旅游資源。在市場化競爭激烈的今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城市克隆出一樣的水泥森林、一樣的建筑與廣場。以城市形象片為例,創意概念、魅力形象的重復非常普遍,空談現代魅力與和諧發展。這并非是發展而導致的,而是城市形象定位缺乏個性導致的。城市被人們所記憶,除了經久不衰的歷史與得天獨厚的風景,更離不開與眾不同的象征形式。
現代城市,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人文象征和文化范疇。對于城市而言,城市的文化意蘊要遠遠大于城市的物質形態,城市的文化影響不應單單停留在風景、景觀地表、特色建筑等物質表層,而更應該存在于城市居民的氣質、精神和非物質文化的層面上。有學者認為,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特質,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應當充分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城市應當是一種感情的寄托,是社會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宏觀上的城市的形象規劃,并非是城市的產業規劃,大連市關于城市形象規劃的官方描述為,“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早日形成區域性國際旅游中心的核心區;搞好國家四個基地建設——石化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船舶制造業、電子信息及軟件業”。這是國內眾多主流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標,但并非是包含著城市文化的形象符號。長此以往,對于城市形象的整體規劃漸漸與產業目標日漸模糊,導致城市形象的趨同化。
由于大連自身的歷史、地理條件,在城市形象的傳播上應突出以自然風光、人文地理、社會氛圍等方面,對大連本土文化進行傳播。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資源,將大連文化打造成一個影響力深遠的品牌模式,在海外地區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一方面可以吸引旅游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促進外商投資,通過文化側面拉動經濟發展,使得大連綜合實力得到提升。大連的傳播口號在20世紀末已確定為“浪漫之都、時尚大連”,浪漫之都已經被市政府注冊成為保護稱號。每年,大連市有關部門會在國外人流密集的場所播放大連傳播視頻,這對大連城市品牌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無論是俄羅斯人熟知的“付家莊”,還是日本游客流連忘返的“星格浦”(星海廣場一帶)都是大連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在一個僅有百年建市史的城市發掘巨大的歷史資源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傳播策略上,大連應著重傳播城市的自然、人文風光,打造出屬于大連自己的“藍色文化”。藍色不僅僅代表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境界,更透露出大連城市的自由開放與包容共享,應盡力打造一篇富有生機的年輕城市獨有的藍色文化。擁有這樣能力的城市在中國范圍內青島、深圳、廈門是與大連同類的,但大連獨有的地緣優勢是其余三個城市不具備的。因此我們將藍色文化與走出國門相結合,向東北亞傳遞大連文化。大連應當抓住“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機遇,將自身的硬實力結合獨有的軟實力,打造出一個強有力的大連文化風格。
城市文化的滲透力一方面源于市政府等官方機構的官方聲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有文化的微觀滲透力,這種滲透力應存續于每個個體之中,形成較為具有影響力的口碑效應。相比于官方的傳播,這種滲透式的傳播更加能夠深入人心。中國許多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內核,這種內核是深入人心的。最明顯的體驗就是在抖音等社交軟件上的“網紅城市”,它們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景觀與歷史文化背景,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自發傳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當今時代更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城市文化的傳播需要首先能夠讓本市市民擁有城市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擁有了城市文化自信,才可以將城市文化推廣到其他地區。
我國城市文化塑造較為成功的兩個范式:北京、深圳。北京憑借悠久的歷史底蘊,其文化沉浸感是中國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不僅讓北京市民擁有濃濃的文化自豪感與感染力,也讓到達北京的游客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浸染。深圳則與大連頗有相似之處,不算悠久的歷史讓深圳擁有其他城市沒有的包容感,這種“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傳播口號深入人心。以文化為窗口工具,吸引大量人才來到城市進行工作生活,都是城市文化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因此大連應當打造出出一種浪漫宜居、開放包容的文化體系,依靠這種文化實力進行微觀與宏觀的并行傳播。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并不僅僅是寓于歷史典籍與熒屏畫面,更在于每個市民的共性思維中,這種城市文化才飽含著充足的生命力與活力。將大連的城市文化用現代傳播手段包裝推廣,將大連文化打造為東北亞范圍內的響亮品牌。
大連,這座東北亞中心城市,在經貿、旅游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影響力,無論是“浪漫之都、時尚大連”還是“北方明珠”都是對大連文化塑造過程中的嘗試。隨著互聯網傳播的加速發展,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適合大連城市形象發展的特色之路,將城市形象內涵傳遞至人心,這也是當今學界與業界考慮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