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婷 劉 超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人們通常以群眾的接受程度來判定社會傳播的有效性。但是,這時往往會出現過于迎合人們接受喜好現象,在傳播的過程中,忽視了傳播內容的全面性,淡化了傳播方式的創新性。在新時代新階段,我們應該更加科學地、全面地去評價一種傳播方式的有效性。首先應該保證傳播內容的完整性,其次是提升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最后是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大眾化傳播模式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根本保障。
“中國夢”大眾化傳播模式,就是以大眾文化為媒介,以大眾形式為載體,將“中國夢”的主要內容和大眾文化有機結合,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人民群眾既認可傳播的內容,實現自我教育,自覺自發地參與到“中國夢”的宣傳工作和建設事業當中來。
傳播“中國夢”的最終目的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對傳播內容的全面性、人民群眾的接受性以及對社會風氣的促進,三個方面對“中國夢”大眾傳播內容層次進行分析。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大學生成長成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并且歷史悠久。在幾千年來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一套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其中的一些優秀文化,一直傳承至今。在傳播“中國夢”思想,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如何保護這些傳統文化,將他們收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內容之中,不斷深化“中國夢”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傳播的重要課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要求和基本內容,是實現大眾化傳播的理論基石,是把握社會核心價值關鍵的方向性內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精華,是根植于百姓心中的文化根基。同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大眾化傳播結合中國特色文化,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吸收到大眾化傳播活動中去。不但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內容,同時還照顧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訴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指導思想,指導著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夢”的價值觀基礎,其核心內容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根本要求。這是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與中國傳統優秀價值觀相結合的成果。
宣傳“中國夢”各項活動開展至今,其在傳播內容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回歸于失敗。”在整個實踐活動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始終貫穿于其中,并且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無論是傳播理論、傳播內容,還是傳播理念,各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其分量最重、質量最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性。
其次,提升傳播內容的全面性。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精髓,是凝聚中華民族奮發向上,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涵蓋內容廣、意義深刻,既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又有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既有以人為本的民主精神,又有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些都是與“中國夢”的本質內容息息相關的民族文化,將他們融入“中國夢”的傳播實踐中,有助于推動“中國夢”宣傳工作的開展和“中國夢”內容的豐富和發展。
大眾化傳播“中國夢”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性的同時,不斷提升傳播內容的全面性,吸收民族文化的優勢資源,將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融入,使高校學子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播時,感受到了親切的家鄉味道,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更加貼近青年、貼近生活,所傳播內容更容易被青年所接受。
在開展宣傳“中國夢”活動時,注重其傳播內容的全面性,實現全面照顧。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融入傳播體系中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又擴展了傳播內容,提升了傳播效率,有效的推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們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個人思維的自主性和獨創性,開始在人們的實踐活動扮演著指導的地位。傳統的傳播方式究其本質就是單向的灌輸式傳播。人們只能被動接收傳播者所發布的消息,受眾的接收情況也很難及時得到反映。在這個開放的世界中,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失去了活力。如何創新傳播形式,深入傳播“中國夢”,就成為了實踐的重點。
高校在開展“中國夢”宣傳的過程中,著眼于時代的發展,開拓創新、敢于實踐,大力開展各式各樣的大眾化傳播活動。通過廣大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地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各高校開展的大眾化傳播活動內容豐富,包含了“中國夢”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具體形式。它打破了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傳播方式,讓青年學生參與到傳播中來,實實在在感受到“中國夢”所帶來的變化。在娛樂中接受、在娛樂中傳播,自覺地、自主地接受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大眾化傳播“中國夢”的活動,緊緊抓住青年學生的興趣所在、情感所需和利益所求,通過各種新穎的形式,將“中國夢”的精髓傳入青年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髓和實質,在感知、感悟中提升文化涵養和培養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從而真正實現“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播“入眼、入腦、入心”。
一個新的理念是否得到有效傳播,除了調查人民群眾接受程度之外,是否在社會上得到社會認同,形成社會價值觀合力,推動社會風氣向前發展,則是更為直觀的檢驗標準。各種大眾化傳播形式的有效性體現在傳播“中國夢”的本質思想,提升了社會正氣,提高了人民素質,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
傳播“中國夢”的目的就是堅定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憧憬和期望,對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觀念。然而“中國夢”不僅只是一種理想,更是一個目標。它是對我國傳統革命理想的繼承和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明了方向。在構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中華民族樹立起高尚的革命理想,繼承艱苦勤勞、樸實拼搏的革命意志,其本質內涵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發型,提升精氣神。
奏響主旋律,弘揚革命正氣,是當代中華民族用先進的思想占領文化陣地和營造健康文明社會氛圍的需要。傳播“中國夢”活動的蓬勃開展,改善、提升了我國的思想文化陣地和社會氛圍。用先進的文化教育人,用先進的思想鼓舞人,用先進的氣氛感召人,為時代唱響最強音。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環境,為青年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同時也提升我國社會文化、文明的水平,為社會大發展營造清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