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弦
(福州廣播電視臺,福建 福州 350014)
民生節目是廣播電視臺的重要內容,在面對媒體融合的大趨勢時,廣播電視臺必須要加快民生節目的媒體融合創新。在文中就結合福州廣播電視臺《@新聞110》節目,對福州廣播電視臺《@新聞110》節目的媒體融合創新經驗進行介紹。
《@新聞110》是福州地面一檔融媒體互動型日播節目,直播時長48分鐘,于2017年3月開播。節目提出了“從新聞出發,向媒體融合”的口號,編排上在原有“好看、新穎、有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多元、開放、有互動”的理念,對節目內容及演播間融媒體直播互動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爭奪時效的第二“戰場”。直播連線是時效性最好的傳播形式,《@新聞110》受制于直播時段(21點10分至22點58分)及連線重裝備,在與新媒體爭奪時效的“第一現場”中劣勢明顯。因此節目根據自身定位,適時調整了直播連線的側重點,選題更加貼近民生,充分發揮欄目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加強與部門間的互動,建立快速反饋機制,爭奪事件進展的獨家性和時效性。2017年8月,多條微博反映福州晉安區前橫路新裝路燈過亮,影響附件居民夜間休息。欄目通過4G連線(現場與演播間)+手機視頻互動(現場與路燈所)的方式,將問題及時客觀反映給路燈管理部門,并連續兩日跟進連線路燈所調整照度及角度的情況。不僅讓群眾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的進展,更為市政部門精細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2)強化融媒體節目的厚度。《@新聞110》推出的首個融媒體節目——“融媒體視點”版塊,融合全網選題資源,共享“兩微一端”傳播平臺,充分利用傳統電視媒體在專題節目制作方面的積淀、專家資源儲備及直播技術軟硬件方面的優勢,通過大小屏互動技術、全景虛擬再現、連線追蹤、邀請專家參與直播訪談等形式,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
(3)強調傳統節目短視頻化,適應主流傳播方式。2018年4月,欄目推出一條10秒5個鏡頭的《雙湖立交三角梅盛開》短視頻,創造了福州廣播電視臺的首個10萬+,航拍鏡頭收錄至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迎賓曲內。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欄目弱化了對節目時長和標準格式的束縛,鼓勵記者利用航拍、單反、手機等設備開展新聞采訪工作。將家國情懷、正能量融入短視頻中,作為傳統節目衍生產品,進行全平臺的二次傳播。
(1)基于直播態的大屏互動。欄目在“融媒體視點”版塊中,根據每日的選題編排互動環節。在大屏站播區域開辟“微博墻”及“手機屏”,同步平板電腦和手機,實時接入“兩微一端”的基礎上,實現網絡端與演播間的聲畫同步。讓主播看見聽見的同時,也能與網端受眾直接互動,增強直播的真實感。
(2)虛擬互動。區別于藍箱摳像虛擬技術,欄目通過實景虛擬疊加的真三維技術,制作網友互動“魔方”。虛擬控制系統同步“福視悅動”客戶端,實現互動話題的文字、聲音、圖像的點播功能。
(3)17訊道視頻連線矩陣。基于2路光纖、1路衛星、8路4G連線終端、4路手機終端、2路交通監控調度系統,演播間通過多級切換綜合調度,利用大屏開窗、觸摸屏顯示、在線包裝上屏等多種表現形式,搭建與部門、專家、觀眾間的固定互動,實現網格化管理。
2019年1月,福州臺江區一處三層磚木結構民房突發大火,并有人員被困。當時節目播出面臨一個困難:如果記者提前趕回發稿,將錯過救援的核心畫面;如果等救援結束再趕回發稿,將錯過直播時段,新媒體短視頻的發布也將滯后;如果臨時調用直播連線重裝備前往現場,也有可能錯過最佳連線時機,人力物力成本也會成倍增長。這應該是在固定時段直播的節目都會遇到問題,《@新聞110》的解決方案是用輕量化單機攝編傳輸來壓縮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以此次火災報道為例,記者在前方利用手機拍攝關鍵鏡頭,通過手機視頻編輯軟件簡易剪輯后直接傳輸至演播間在線播出系統,后方結合消防救援部門發布的權威信息,第一時間在傳統端和新媒體端同步發布。
我們作為內容生產方,線索來源和內容分發渠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目前《@新聞110》線索仍靠熱線接聽、網絡收集的傳統模式,生產內容及用戶互動均通過人工平臺分發和逐條回復的方式,與用戶之間的黏性不足。學習中央及省級媒體“中央廚房”模式,構建一套基于云共享技術,通聯各區縣、合作媒體、部門及用戶,并實現內容自動發放功能的“智慧云”空間迫在眉睫。
2019年央視春晚首次使用5G傳輸4K超高清視頻信號,全國兩會期間多家省級媒體也率先進行了5G+4K(超高清)、5G+VR(虛擬現實)、5G+AR(增強現實)、5G+AI(人工智能)場景的應用,將“5G+”概念進一步拓展。作為地方媒體,《@新聞110》也在2019年元宵燈會期間進行了單機位5G+超高清連線和多機位并聯5G+高清連線的測試直播,深刻體會到了5G技術在視頻超高清傳輸、無延時不卡頓及更強容錯方面的能力。更可喜的是,2019年3月22日福州市政府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數字福州”創新示范,推進5G應用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對福州地方的新聞媒體而言,這還意味著更大機遇和無限的可能,跟緊5G步伐,不斷探索具有更強新聞現場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VR、AR甚至AI技術。
隨著融合的深入,傳統內網式編播體系勢必被高兼容性、高集成度融合平臺取代。平臺越開放,協作越頻繁,受到外部威脅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構建涵蓋病毒防護、數據保護、備份應急預案于一身的安全直播體系尤為重要。
特別是基于云共享平臺打造的自動化線索采集、內容生產發布及直播互動系統,初級版本的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內容甄別、互動回復方面缺乏數據保障及應急機制,極易出現內容安全隱患,直播互動節目的風險更大。因此,一方面在技術層面,建立具備大數據支撐的學習型人工智能是未來云共享平臺建設的方向。另一方面,始終堅持人工終審的制度,并不斷完善負面清單式的檢索系統,確保節目內容的安全傳播。
5G時代來臨,更多基于VR/AR技術的沉浸式終端得到應用,通過媒體提供的全景視頻、虛擬三維場景,讓受眾接收信息的現場感越來越好。然而,這些逼真的合成畫面,在演播間的主持人只能通過返送信號以二維的形式看到。與用戶互動,基本處于盲演的狀態。為解決這一難題,國內一些電視臺在演播間地面增加屏幕,通過三維縫合技術使地屏與背景大屏連為一體,為主持人營造可視化三維環境,增強沉浸感。這一破題思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簡而言之,媒體融合是融內容,更是融技術。融媒體節目的制作要緊跟終端技術的發展步伐,利用好傳統媒體在新聞深度、廣度,以及強大內容生產能力的核心優勢,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引領未來的技術領域應勢而動,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媒體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