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文 周惠新
(1.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軟實力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全球戰略問題研究專家約瑟夫·奈在《軟實力》(Soft Power)一文中首次將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認為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基礎,也是硬實力的動力。然而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捍衛中華文明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承載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傳統武術,“文化經濟功能”在不斷提升,體現了“以武養武”的發展趨勢,理應為此做出貢獻。因此,通過發展傳統武術硬實力,必須要有強大軟實力作為后盾,才能在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傳統武術文化軟實力的發展。
武術的本質是攻防技擊,攻防技擊是武術的內核,倘若失去了攻防技擊,它就不可能稱其為武術。研究武術本質,就必須弄清“武術”的含義。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武”字的定義通常是:止戈為武。武術之所以稱為武術,重要的是還要有“術”。《說文解字》釋為:“術,邑中道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技藝。”“武術”一詞最早出現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文選》中,文中詞句“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南朝宋.朱顏年《皇太子釋奠會》),意指停止武戰,發揚文治,并非反映今天之武術概念。于省吾則認為:武,從止從戈,本意為征伐示威。而韓建中則認為:“武”字“本身就包含了戰爭與保衛和平兩個要素,戰爭與保衛和平同時含在這里面,于是‘武’字的戰爭與保衛和平的意項就對立統一起來”,“這里面有搏斗,又有停止械斗”的意義。使用“武術”一詞在古代記載中如:商代“拳勇”、春秋“技擊”、漢代“武藝”等詞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解釋也有所不同。比如,《辭源》中把“武藝”解釋騎、射、擊、刺等軍事技術。按照古漢字的造字過程去分析,或者象形和形聲去研究,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價值。
“武”字由止、戈二字組合而成,最初的表現形式是靜態的“立足持戈”,而后又形成了動態的“持戈而行”,至于金文以及后來的變化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從人類早期來看,其原始本意是與大自然生存,在狩獵和爭地盤甚至是性的選擇上進行的攻擊技能和防衛手段,在人與野獸斗爭、人與人斗爭中出于自覺或者不自覺積累的經驗,或舉兵器而動,或持器械靜止而立,注視前方等動作,并不是武術的形成,表現武術萌芽狀態。至于“止戈為武”的說法,是對歷史的一種誤解。另一種對“武”字的理解,主要是軍事意義上的“武”,古代戰爭技術,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打殺,去征伐。而其他方面的含義都是后人賦予的。
《說文解字》中稱“術”解釋為兩層意思,一是“邑中道也”,技藝;二是方法、策略。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實踐證明,“術”有法而無定法;“術”貴在“變”,“術”貴在“活”。前面已對“武”作了描述,再加上“術”的本意,應該這樣表述:武術的本能就是一種反應,開始有了私有制以后,無論是為了爭地盤、搶東西等,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搏斗,開始有了武術的打、刺、摔、拿等技巧和方法,嚴格意義來講,這就是武術形成的基礎。
由此可見,對“武”與“術”認識和理解,并不是現代意義的武術概念,但無論如何武術的“攻防技擊”本質是明確的,這是武術靈活多變的本質特征。武術的“攻防技擊”本質確定以后,其“攻防技擊”轉換的特征也就表現出來。形成“攻防技擊”特征是以雙方格斗為前提的,雙方都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技術,既可以防守,也可以進攻,或防守中實施進攻,或進攻中兼顧防守,循環往復。
武術器械主要由古代戰場上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演變而來,是指古時的“十八般武藝”和現代的器械種類而言的。按照時間順序有選擇的見表1。

表1 “十八般武藝”及出處
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兵器名稱有所不同,各個歷史時期的特殊性隨著社會價值與功能的發展也隨之變化。但縱觀中國武術發展史,眾多兵器中,刀、劍、棍、槍在“十八般武藝”中占據主體位置;《中國武術教程》按運動形式把“十八般武藝”中的各種兵器,按器械性能歸納為四類,即長器械、短器械、雙器械和軟器械。長器械指大刀、槍、棍、戟等;短器械指刀、劍、匕首、鉤等;軟器械指鞭、三節棍、流星錘、繩標等;雙器械指雙刀、雙劍、雙鉤、雙鞭、雙頭槍以及單刀加鞭。
弓箭和暗器,這兩種兵器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它的實用性得到了普遍認同。如十八般武藝“弓”為首,而暗器超出了十八般武藝的范疇,這也充分說明了兩種兵器的重要性。今天的武術器械并不含有這兩種兵器,原因是這兩種兵器不具備武術的進攻和防守轉換的本質特征。箭只能進攻,不能防守,而暗器以發出為進攻,防守卻變成了的徒手。耐人尋味。
傳統武術按照流派形式分類,是指流傳于中華民族各地區在技術上和風格上形成不同風格的武術,其運動形式實質上對武術博大精深的不同分類,凝結了不同時期國人的智慧和知識,如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中“長拳”“短打”的分類;清朝初期黃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銘》中“內家”“外家”之說,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以太極、形意、八卦為內家拳的說法;民國初期《中國精武會章程》中“黃河流域派”“長江流域派”之劃法;民國時期陸師通《北拳匯編》中使用“南派”“北派”的說法,故有“南拳北腿”之稱。傳統武術流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生生不息,流派體現了不同技術風格,組成不同的門類,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
近年來,武術的文化經濟功能有所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習武為健身,健身為長壽,長壽就可能提高勞動生產力。這是開展全民健身以來人們觀念的轉變,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城鄉居民群眾體育活動點,從事武術鍛煉項目(傳統拳術與器械,太極、太極劍等)的占45%,名列第二位,表明武術項目是人們健身的主要方法。據“中國文化報”統計(2015年),太極拳已傳播到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練習太極拳的人數超過3億人,自2001年開始,國際武術聯合會每年5月定為“世界太極拳月”,太極拳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運動。②武術館校的平穩發展、武術之鄉的評比,拉動了當地相關產業。可觀的經濟收入,有效改善著學校的軟硬件條件,而武術學校的發展又為當地致富創造了條件。③“以武塔臺,經貿唱戲”,成了一些武術發源地的習慣做法,使產品、健身、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武當山每年接待的參觀、旅游、祭祖、習武的多達150萬人次,每當“武當山國際武術節”時,旅游人數劇增;不僅在中國,在美國一部分人學習了中國武術后,再傳給其他人時深有體會地說:習武不僅使自己進入一種古老而寧靜的東方心境,而且還能帶來滾滾財源。總之,“以武養武”是一種必然。
傳統武術文化應當具有宣傳推廣自身核心價值的先進傳播力和內涵,武術文化軟實力一方面取決于其背后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積淀,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文化積淀之后能夠受益于自己的精神實踐生活;另一方面傳統武術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現象存在、發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文化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要堅守“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離不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武術文化應在中國軟實力建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使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傳播和發展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智慧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