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晨
(天津廣播電視臺無線發射部 ,天津 300000)
筆者作為基層工程技術人員,從基層技術人員的視角看過往之路,從技術支撐的角度,提出以下思考,一是進一步深度融合智能終端,充分利用智能終端的運算存儲功能,擴大播出內容并實現節目互動;二是對現有播控系統進行升級,實現不同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形成全國性的節目交換平臺。
移動多媒體廣播信號的覆蓋是技術支撐工作的基礎,是資金投入大、人力投入多、建設周期長、運維任務重的重要環節,是傳統廣電技術面對小型移動終端信號接收組網建站不熟悉的工作領域。廣電系統對電視信號發射建站有一整套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按照這個技術傳統去做無疑是我們廣電系統的強項,但通過幾年實踐筆者認為CMMB的信號覆蓋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在大城市,傳統覆蓋方式是單點大功率,建一高塔或在附近找一高山建站建臺,單機功率10Kw、30Kw功率等級,覆蓋指向是固定接收、室內接收,當用戶不管什么原因接收不到信號時,我們的第一建議就是加裝接收天線。
筆者這幾年組網建設很多都是和運營商在同一點位,看到它們的天線輻射角度、天線輻射方向、基站功率等都是很有針對性的,我們則是按照行標計算來的一個固定模式建站,四層四面天線桅桿,發射機功率1Kw。通過在組網覆蓋實踐工作中得到的經驗,筆者認為一個大型城市建設5~6個1Kw站點,數字功率總計5~6Kw,對于市區大面積路面、近郊覆蓋都是沒問題,但對于深室覆蓋還是存在問題的,這樣建設還是會有許多覆蓋不到的陰影區。
反思我們在技術支撐上的不完善、不準確、不到位,都在侵蝕著用戶的感受,給融合之路上的快車泄氣。如再啟CMMB征程時,筆者建議精準定位移動用戶的收視地點、范圍,進行理論計算及覆蓋仿真,以便采取不同形式的覆蓋方式,超前投資、超前建設,做到用戶體驗和產品推出的無縫連接。
CMMB運營之初,用戶對帶有CMMB功能的手機非常熱捧,使我們興奮地看到移動終端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由于我們對廣大用戶對終端功能需求的認知滯后,導致CMMB手機終端功能發展緩慢。
縱觀智能手機的發展,無論是從硬件設備的提升還是操作平臺的升級,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手機搭載的CPU處理器從單核運行發展到現如今的四核甚至八核運行ROM以達4G,內存容量越來越大,智能手機的高效處理性能可見一斑,伴隨著高清晰度攝像頭、大尺寸觸摸屏以及大容量內存等硬件設備的跳躍式發展,功能繁多的應用程序開發應用,使得智能手機能提供的使用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從而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成為他們獲取信息和社交的主要工具。我們植入CMMB芯片的手機從問世到現在,無論從式樣到功能都保持著當初的風格和傳統。我們的CMMB芯片搭載在一個日新月異的產品之中,而我們又永遠保持傳統不變,用戶使用這樣的一個產品,體驗效果那就可想而知了。筆者認為:一個融合產品一定要跟上產品升級換代的步伐,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促進更深的融合,同時促進我們的發展;反之,就會被邊緣化。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全媒體融合發展大潮中,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融合方式:
通信系統提供了互聯互通的通道,網站的海量信息通過這個通道到達固定用戶和移動用戶手中,使通信系統和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
相繼出現了IPTV、網絡電視、APP等幾種形式,這都是廣電系統和通信系統從節目源端進行融合的方式。廣電有線網絡的雙向改造項目,即EPON+EOC,該技術改造光纖具備雙向功能,用波分復用在光纖上傳輸IP數據,在同軸纜上將IP數據調制在960~1060MHz,進行雙向共纜傳輸,使用戶端實現雙向上網、看電視的功能,這也是和通信系統在源端的融合,如下圖:

而CMMB則是使用廣電自己的信源和傳輸系統,在移動終端上進行融合,筆者認為這種融合方式優點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調動廣電系統存量資源的整合和增值,同時開創了新的增量資源。這個方式是符合廣電自身系統規律、有自身特色的融合方式,這個方式從無到有聚集了廣電人的智慧和汗水,展示了廣電人創新進取的魄力。
目前通信系統充分享受了芯片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在智能終端上的應用使他們如虎添翼,而我們CMMB功能置身這個平臺之外。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深度融合的角度還是利用這個平臺強大計算機功能和存儲功能來彌補我們自己不足的角度都應在升級換代中,使CMMB和智能平臺互通,讓我們CMMB也充分分享現代技術的成果。
1.解決雙向互動問題
為了傳輸更多的音視頻業務和數據業務內容,建議升級改為IP數據流播出,這樣方便和所有互聯網終端設備無縫連接,同時我們利用這個智能平臺的計算和存儲功能,我們應改為存播的方式,在保證用戶能接收的時延延遲下,就可以提高我們播出的內容總量。為了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我們應盡量減少硬件解碼,擴大軟件解碼范圍,為CMMB更便于融于各種終端提供條件。隨著高保真解碼芯片在手機上的使用,使手機的音頻效果越來越好,重視開發音頻互動內容可以在有效的頻帶資源下達到傳輸更多內容的目的。
2.整合資源,組建全國統一性的播控平臺
我們的播控系統基本是按7套電視節目設計的,如果我們要在多媒體互動上播出,這個播控中心就得改造升級。廣電的優勢在于豐富的節目內容,CMMB播控平臺系統對內應使各廣電系統互通,對外是與互聯網互聯的播控數據平臺,這樣才能做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播控技術支撐體系。
無論如何升級換代,覆蓋是一個永恒的題目,談到覆蓋就必然聯系起頻譜資源,廣電的頻率資源相對通信系統是有優勢的,但隨著4G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應引起廣電的高度重視。原來業界都普遍認為2.5GHz這段頻率基本是直線傳播,電波的穿透率和折射率都使傳輸效果大打折扣,但4G通信在這個頻率段成功商用反映出運營商在高頻段上的應用技術日漸成熟,移動4G的載波帶寬是20MHz資源相比3G的1.6MHz,提高了10多倍,單下行速率就提高了近百兆。北京移動和華為在北京東直門附近采用2個20MHz頻率進行聚合(即并用),最高下載速率可達200Mbps。4G技術在這么高的頻段覆蓋技術上成熟意味著為5G技術,即為3.5GHz以上頻段使用打通了道路,那時在3.5GHz以上頻率可給通信使用的頻譜多達幾百兆以上,屆時在移動通信網絡上傳輸4K、8K都是可期的事情。
作為一名基層工程技術人員,對CMMB的內容渠道、平臺管理以及市場經營都不甚了解,但新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任意一個環節的滯后或者失誤都會影響整個系統工程的推廣乃至夭折。數字廣播電視的無線覆蓋應有一個統籌的布局,才能使我們廣播電視技術在科技進步中不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