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青
(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 武漢 430000)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基層網絡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基層媒體存在用戶活躍度低,新媒體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的現狀,有的地方媒體還面臨著生存危機。在當下如何做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轉型?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要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播到千家萬戶,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爆款產品,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跟上時代的變化。如何建設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首先是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充分意識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凝聚共識、匯聚民心、服務群眾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順應形勢出臺相應的機構改革方案、找準發展定位、明確牽頭部門、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升薪酬待遇、給以資金扶持等,在借鑒成功經驗時,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規律是要以用戶為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只有注重用戶體驗,才能發展得更好。那有人會問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用戶從哪里來,大量時政類報道,如何才能更受用戶歡迎?這里舉例說明,近年來,湖南日報以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為導向,著力于一系列重大時政報道,初步形成了融媒體報道新路徑。他們根據不同用戶的興趣,推出了微視頻、長圖文、H5等深度浸入式的融媒體報道,增加了產品的互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如兩會期間,推出的H5《來新湖南曬曬你的奮斗海報》,就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時,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這是我的軍裝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戶上傳自己的頭像,選擇喜歡的照片,就擁有了一張個性海報,并可在線分享,這種創意將原來說教枯燥的宣傳,變得生動有趣。再如部分試點較好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整合當地政府部門資源,為當地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采取的“新聞+政務”“新聞+服務”“新聞+監管”“新聞+電商”的模式,運用自己的優勢,不僅為政府部門提供新媒體內容服務和運維服務,也成為當地群眾獲取有效信息的權威渠道,這種模式的運營,不僅有了收益,也成為搭建了政府部門與群眾溝通的橋梁,為政府分憂,替百姓解難,具有公益性和服務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傳統媒體中,存在著人員結構相對老化,互聯網思維較弱,觀念相對落后,專業人員穩定性差的窘境。人才緊缺是制約縣級融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
融媒體中心建設區別以往的電視、廣播、報紙和其他“三微一端”的傳播體系,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政治素養必須過硬,業務上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同時又懂融媒體傳播經營。那這樣的人才從哪里來呢?首先,從目前的傳統媒體中,挑選融媒體意識強的骨干進行業務培訓,加快打造一批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加大與發展勢頭好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廣泛業務合作,倒逼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最后一點很重要,當地政府要改革人事和薪酬制度,激發活力,讓合適的人才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拿到合理的報酬,體現出相應的價值。
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跟上互聯網時代發展,用互聯網思維生產內容,改變生產方式,再造生產流程,全媒多渠道分發,才能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從調研結果來看,部分區域媒體融合仍處于傳統模式“相加”階段,缺乏必要的平臺聯動與內容整合,難以形成傳播合力。
因此,在縣級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應該破除一切壁壘,建立真正相融,有聚合效應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統籌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科學評價、有效應用”的全新業務模式。
“選題策劃”即每天由融媒體中央廚房編輯部開展新聞選題策劃,統籌協調信源,規劃當天重點版面;“信源采集”,即優化整合采編資源,根據目前現實情況,一個編輯記者很難做到“一次采集,多種生成”,所以在重點選題時,編輯部應充分考慮實際,做到“一組記者,一次采集,多種生成”,讓外出采訪的小組里,(小組成員不超過3個)熟悉不同分發平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訪;“編輯”根據平臺特點對記者采集的一手信息進行分頭制作;“發布”即各個平臺在全媒體平臺進行集中統一發布;“評價”即根據各平臺反饋的數據流量,對新聞宣傳效果及社會輿情進行評估分析;“應用”即為當地政府部門決策和開展工作提供智庫支持,強化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絕不是僅僅改個名稱,換個牌子,加個大屏,也不是媒體相加,簡單相融,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用戶理念和技術,是涉及采編流程再造、傳播理念和方式革新、內容資源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等全方位、多領域里的融合。前期建設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用創造性的思維,大膽摸出一套屬于地方特色的縣級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