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辰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上海 200000)
一提及古代的“士”,讀書人、士大夫、有文化等詞語接連躍入腦海。依照古代“士、農、工、商”的慣用劃分,士作為四民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隋唐科舉制的確立與完善有力推動了士人階層的正式形成,上通官方下聯民間的社會位置使其享有寬闊、自由的言論空間,具備了優勢傳播地位,從而產生了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但無論歷史如何演進,傳統如何更迭,士人傳播的基礎與根源都離不開一種特有的以“道”自任的擔承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出現,造就了唐朝新聞傳播的恢宏壯闊;也是這種精神的延續,令后世的知識分子得以承擔歷史使命,重塑傳統文化,為新聞傳播系統提供一股連綿而堅實的力量。
“如果從孔子算起,中國‘士’的傳統至少已延續了兩千五百年,而且流風余韻至今未絕?!鄙讨軙r期,士是貴族中的最低階層,及至戰國,“士的地位已從貴族的末席轉變為平民的首席”秦漢以后,士從農、工、商等職業從事者中脫離出來,擁有了自己的職業內涵,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通稱。從先秦游士到秦漢的士大夫,士的面貌漸趨清晰,士的系統也漸趨穩定,起于隋而盛于唐的科舉制更是將士直接納入了政治運行的軌道,由此催生出一個全新的以讀書入仕為人生目標的士人階層。然而,有幸考取功名、登廟堂之高的讀書人畢竟只是少數,其余大部分都始終滯留民間,處江湖之遠,但由于其突出的文化特質而與“民”相分離,成為一股能夠左右世俗、開放而活躍的勢力。正是這種社會位置的特殊性,唐朝的士人階層上可及貴族官僚,下可達平民百姓,“不斷向平民中吸收成員,又源源不斷地將其成員向官僚隊伍中輸送……作為一個整體,對其他階層、集團的構成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無論是皇權政治上的澄清天下,還是日常交往中的通情達意,憑借著牢固的知識積累與文化傳承,士人階層在任一社會場域中都易獲取優勢的傳播地位。特殊的社會位置進一步賦予士人階層自由靈活的言論空間,加速了傳播能量的流動與擴散,從而對唐代新聞傳播與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作為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生活于其中的士人地位非比尋常,群體多元、形象突出,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新聞傳播活動。唐代士人的傳播內容涉及經籍、詩文、政事、時務等諸多方面,傳播手段無不外乎語言和文字兩種,前者多表現在交友、拜謁、遠游等人際活動,后者則多展示于詩傳、著述、通信、題壁等文案行為。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歌便具備極強的新聞特質。首先,它作為一大眾化傳播方式,是一種面向全社會進行的廣泛的信息傳播;其次,唐代詩歌在傳播過程中具備新聞多種價值性元素,如真實性、重要性、接近性、新鮮性等;再者,唐代詩歌的新聞傳播在表現手法上與現代新聞報道也具有相似性,一些唐詩頗類似今日之記者手記、人物通訊、特寫、述評等新聞文體。如白居易的新樂府作品便是典型一例,不僅內容上以聯系現實、反映時事為主,而且形式上也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等新聞要素包括齊全,宛若一篇豐富生動的新聞報道。由此看來,唐代的士人傳播與現代的媒介傳播不無相似之處,既具備新聞寫作特點,價值元素充分,表現手法得當,又充分彰顯其應有的社會功能,產生強烈的社會傳播效果,“在輿論導向和批判現實等方面與今日的新聞并無二致?!?/p>
唐朝以學為本的科舉制是士人階層最終形成的重要助力,識文斷字、知書達理演變為士人階層的基本要求。除去知識階層的固定標簽,唐代的士人更體現出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深切關懷與勇敢承擔。自孔子提出“士志于道”,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人便斷不可僅僅以社會屬性加以界定。作為社會基本價值的維護者,“士人的特性不在其客觀的社會身份,而在其以‘道’自任的擔承精神?!庇嘤r先生曾指出:“隋唐時代除了佛教徒繼續其拯救眾生的悲愿外,詩人、文人如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之倫更足以代表當時‘社會的良心’”。源于一份超越性追求,更源于一股入世性承擔,唐代以白居易、杜甫為代表的士人與文人,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形于歌詩,播于人口,使之成為輿論焦點。步入近代社會后,晚清時期康有為、梁啟超辦報結社、干預政局;民國時期邵飄萍以報紙和通訊社為武器,宣傳真理、抨擊邪惡;抗戰時期錢穆著書立說、書生報國,一批批繼承道統的知識分子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擔其責、發其聲,成為立身行事的典范。
綜上,唐代士人階層憑借其特殊的社會位置、深厚的文化基礎與超越性的擔承精神,掌握豐富的傳播資料,開拓多樣的傳播渠道,塑造寬闊的傳播空間,描繪了一幅斑斕的傳播圖景。同時,自唐而興的士人精神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交相融,成為后世知識分子的立身之本。
如今,我們身處提倡全球一體化、多元文化建構的歷史新階段,社會發展日趨復雜,公共言論空間進一步擴大,互聯網的普及與自媒體語境的建立對當代知識分子傳播帶來新的挑戰。萬載千秋,斗轉星移,“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的美好愿景于時空交疊中不斷激蕩、回響,新聞記者的職業理想與古代士人精神冥冥之中似乎具有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這些都足以成為我們了解士人傳播、理解士人精神的動力。
少年壯志當擎云,做一個現代社會中的“士”,發揮學問、關切現實;探究真相、追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