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韻
(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觀崇左》影像創作活動是廣西藝術學院與影視與傳媒學院影視編導系創作團隊與崇左市政府的一次校地合作,是一個集學術與實踐為一體式的實踐創作活動。而紀錄片《越人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作品,該片中以崇左花山巖畫申遺成功為創作背景,通過三個平凡的生活人物來反映花山申遺后對這個地方的文化、習俗、生活的影響?!对饺斯适隆返挠绊憚撟魇菍χ袊宋纳铑惣o錄片創作中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探索、呈現、傳遞、傳承進行積極探索與嘗試,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積累傳承在當下文化背景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
紀錄片《越人故事》影片的開始就引用了關于花山巖畫的傳說蒙大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一個叫作蒙大的人被地主的壓迫卻無力反抗,一個神仙告訴他只要在紙上畫兵馬,兵馬就會成真。后來蒙大畫上的兵馬真的成真打倒了地主,最后畫上的兵馬變成了花山的巖畫。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花山巖畫究竟從何而來,又與壯族有什么聯系?這一系列的學術話題也引起了學者們紛紛開始了探討研究。也出現了眾多的說法。其中壯族先民駱越是壁畫族屬的定性,諸多學者認為花山巖畫與駱越族群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史策等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是壯族先民。近年來由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語言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學者經過長期考察與調研,結合歷史資料的查閱壯族先祖稱謂的變化族證實了花山崖壁畫的族屬是壯族先民。
學者梁庭望、韓斌文等人對花山巖畫和稻作文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崖壁圖像的長期研究,提出了壯族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發明水稻人工培植方法的民族之一的觀點。而壯族的特色食品五色糯米飯、糍粑、粽子等都以稻子為主要原材料。經過田野調查而我們現今去到花山周圍的村莊賴江屯、珠連村、耀達村等等都一直延續著種植稻田。
在花山巖畫圖騰中絕大多數都是數個乃至數千個人物集中在一個畫面中,很少看見單個人物出現的畫面,就算有也是在比較偏的一角??上攵?,群體生活是先民滿足自我需求和欲望的主要方式,而一種集體的精神信仰也必然需要集體來進行延續。在遠古時代,信息的傳遞并不發達,極大地限制了人們對于自然界客觀世界的認識,為了能夠抵抗外部的侵害,因此更多依靠集體協作完成生命的延續,和對生存的保障。寧明縣的學者黃汝訓進行了調查及檢索資料,認為巖畫中所展現的是駱越民族的歌舞習俗。而我們在拍攝紀錄片《越人故事》時也對寧明歌舞團的舞蹈進行了實地了解,現在的花山舞蹈例如樂舞和武舞很多動作的都是從花山巖畫的人物動作延伸過來的。有的舞蹈動作與花山巖畫的圖騰人物雙肘向上,五指張開的形態極其相似。
一個地方的文化和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以及與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因素等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ㄉ綆r畫的申遺成功,對當地的旅游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政府對于花山的建設也計劃開展了許多新農村項目建設。紀錄片《越人故事》的拍攝地就在賴江屯,而賴江屯是花山旅游試點建設的地點之一。為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追尋神秘古老的駱越文化,整個村子都進行了整改,建設了村史館等等項目。
政府方面,已經傾力打造了花山民俗旅游村,讓村民們依托花山巖畫的民族文化特色來發展經濟,在發展中保護民族特色。自從花山申遺成功后對左江花山巖畫的宣傳頁取得了新的進展,將花山的民主文化向商業化發展推進,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運用了群眾喜歡的方式進行宣傳,將左江花山巖畫的壯麗、人文景觀和左江花山申遺成功的宣傳標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樹立宣傳廣告牌的方式對社會宣傳。二利用花山巖畫圖騰的符號化進行視覺傳達,在崇左寧明縣城還是村莊都能隨處可見花山人物的圖騰標志。三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實現跨區域宣傳。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在欣賞花山巖畫的壯麗的同時,觸摸壯族駱越文化習俗跳動的脈搏,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現如今居住在花山巖畫附近村莊的村民,許多老一輩的壯族村民都還是會講少數民族語言“壯話”的,而小一輩的村民已經不太會講壯話,多數講普通話、白話為主。村民日常生活的服飾也變得簡化,老一輩的黑衣壯老人還會在頭上扎帶頭巾。每當到壯族較為盛大的節日時,壯族的男女都會精心打扮,男的會捆上紅腰帶,帶上銀飾。另一方面,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發現左江流域的村民雖然都知道花山巖畫,甚至聽說一些傳說等等,但是他們對于左江花山巖畫的文化的認知依然是籠統的、模糊的、空泛的。
紀錄片《越人故事》是《觀崇左》影像創作活動中的一部作品?;ㄉ綆r畫一直以來都是學術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隨著花山巖畫的申遺成功,將鮮紅的壯族民俗文化推向了更多人的面前。越來越多的人文生活類紀錄片將花山巖畫與壯族民俗文化作為創作背景,以點帶面地將以某個民俗傳承人,或是以傳統食物、傳統服飾來傳遞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不止影視作品受到花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成為了舞蹈、美術、音樂領域藝術作品創作的重要源泉。通過影像傳播的方式更具有影響力地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給更多的受眾。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現代“快”文化的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而花山的申遺成功帶動了整個左江流域旅游業的發展,各個區域的建筑進行翻新,一些民族的活動例如歌圩也越來越具有商業性質。
壯族的民俗文化,飲食、服飾、舞蹈都與花山巖畫的圖騰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系,又深受它的影響。紀錄片《越人故事》拍攝的田野調查中也發現左江花山巖畫流域居民的傳統民俗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了新的變化,但是民族文化不是少數人的價值取向,而是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沉淀,不能只為迎合當今主流的文化,而完全放棄自身的特色。隨著新一代人的成長,壯族文化中的傳統節日,山歌、語言、服飾、飲食漸漸地離我們越來越遠。對于這花山巖畫所延伸映射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發展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通過拍攝紀錄片《越人故事》的前期拍攝調查發現,花山巖畫在國內雖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花山巖畫與世界的諸多世界級文化遺產相比知名度還遠遠不足。影片中通過對賴江屯的村民、建設旅游項目的工人、村支書的人物采訪,也反映出了當地居民對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了解花山文化有著熱切渴望。
對花山巖畫的宣傳策略應該提出創新,在結合最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淵源基礎上,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品牌化”的花山巖畫旅游產業鏈。加大輿論宣傳的投入,結合當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有效傳播,宣傳的著重點落在與花山巖畫研究成果有關的文藝作品上。在影視人文生活類紀錄片中引用與深入地挖掘花山巖畫背后所凝結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將壯族的民俗包裝推向世界。
花山巖畫中映射的少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是神秘而豐富的,是影視創作的重要源泉,成為一種凝聚世界民族探尋的能量,形成了一種我國獨有的精神文化世界,滲透在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這也正是我們影視創作尤其是人文類紀錄片創作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