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萌
(江西高校出版社項目運營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尤其是激發了自詡為“編書匠”的編輯從業人員的深度思考:在嚴峻的發展形勢下,出版業是否還有提倡工匠精神的必要?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出版編輯工作,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結合自身的工作體會,筆者認為,工匠精神對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但工匠精神也有其局限性。編輯從業人員需要以客觀的態度正確看待工匠精神,以科學的方式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同時出版單位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彌補工匠精神的不足,使得出版工作健康、穩定、有序地開展。
工匠精神本指手工業者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態度,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練就一種對事業的執著,要有偏執狂似的追求極致之心,理論上能做到100%的完美,就要追求100%,即便完成了99%,也還認為有提升的空間。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無論是編輯個人還是出版企業,都需要工匠精神作為支撐。
工匠精神對從業者的要求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這種要求,與出版行業對編輯人員的要求恰好吻合。過去的編輯常自謙為編書匠,透出了老一輩出版人為出版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20世紀20~40年代,很多作家、學者都曾做過編輯,并且頗有建樹。鄒韜奮、魯迅、茅盾、巴金、林語堂、葉圣陶、顧頡剛、吳宓等,本身著述甚豐,身懷長技,同時又操弄報刊影響社會,另有夏丏尊、孫伏園、靳以、儲安平、李小峰、胡愈之、范用等人,其作為編輯的身份和業績的影響極大。長江文藝出版社黎波先生曾這樣評價“人”在出版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出版是一個內容產業,它的不可復制性顯得人如同設計設計師一般,對最終產品的好壞意義非凡。”如今,“互聯網+”時代,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一切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都將以“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人”的核心魅力來源于精神,編輯的精神,往大處說,關系到編輯隊伍的建設和出版物的質量,最終影響出版行業的轉型和升級;往小處說,則直接關系到編輯自身的成長,決定著個人職業的發展。將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編輯工作中,是出版行業的需求,是“互聯網+”時代的需求,也是編輯自身成長的需求。工匠精神將成為新時代編輯人員的事業追求和最終出路。只有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身上所承擔的責任重于泰山,發揚工匠精神,堅持做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干良心活兒,干耐心活兒,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才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贏得社會認可,無愧于出版人的職業和身份。
工匠精神具有明顯的價值體現,它將品質作為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而提倡工匠精神的企業都因其產品品質有保證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最終促進企業長期、健康、穩定地發展。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秘訣,不難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傳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為市場經濟帶來了良性循環,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高貴的尊嚴和榮譽。就出版企業而言,工匠精神同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成立以來,歷經一個多世紀,以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為己任,并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知識,在中國文化史上創下了幾十個“第一”,在文化事業方面建立了輝煌的業績。細究原因,也正是在工作中秉承了工匠精神。僅以《新華字典》的編校為例,一般的書稿都是“三審三校”,而《新華字典》承眾人之手,先后達到15遍校次,甚至春節前夕編輯都在逐字逐句校對。嚴謹程度可見一斑。正是這種工匠精神,使商務印書館從最初一個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發展成為現當代中國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機構。
雖然工匠精神有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但它并非萬能的,它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個人角度說,工匠精神值得提倡;從企業角度說,過分強調工匠精神則容易適得其反,因為工匠精神看上去很美,也很容易激發人的理想情懷,但在實際運作中,又常常讓企業陷入各種困境。
首先,工匠精神容易導致財務上收支不平衡。為美國數家企業做過企業咨詢和規劃的艾米·肖對工匠精神的態度頗為謹慎。她認為,工匠精神對品質的追求本沒有錯,但到了運作層面,就要面對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維持這個系統正常運作,則需要足夠的成本。任何行業要做到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金,其中資金是最大的問題。按照文化類行業的要求,出版企業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經濟效益在出版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視,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沒有充分的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那么工匠精神也就成了紙上談兵。而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又面臨巨大的挑戰,向數字化轉型的任務依然艱巨,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要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并非易事。雖然從長遠的眼光看,工匠精神能夠讓企業長盛不衰,但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且短時間內難見成效。對原本就處于發展瓶頸期的出版業來說,一旦投入和利潤不成正比,局面就很容易失控。
其次,工匠精神容易導致管理出現分歧。發揚工匠精神,需要有開明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和合理的管理方法。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客觀條件都難以具備,比如管理層中往往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就圖書出版而言,有的人要求以項目策劃為導向,有的人要求以編校質量為導向,有的人要求以營銷理念為導向,到底該將人力、物力、財力如何分配,彼此爭論不休。這樣一來,不僅會延誤出版進度,而且還會影響內部團結,破壞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環境和氛圍。
最后,工匠精神容易導致機制上績效難考核。這是前兩個原因綜合導致的結果,財務上失去平衡,管理上出現分歧,難以形成合理的考核機制,對“工匠精神”的程度難以量化,無法采取對應的獎懲措施,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的作用不宜夸張,其局限性不容忽視。工匠精神只是一種精神,切不可將其等同于企業的價值觀,更不可上升至運營策略。
雖然“工匠精神”的局限性值得警惕,但瑕不掩瑜,作為出版從業人員,不可因噎廢食,在編輯工作中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讓工匠精神更有效地服務于出版行業。
1.編輯需要有境界。發揚工匠精神的前提是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這是一切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備的條件。作為當代文化大生產中的組織者與設計者、優秀文化傳播的引導者與選擇者、文化傳承積累中的呵護者與發現者,編輯應當明辨是非,有所取舍,要克制貪欲和私心,守得住底線,經得住考驗,耐得住寂寞,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2.編輯需要有眼光。無論是工匠還是編輯,選材都是工作的基礎。編輯需要有獨特的眼光,能慧眼識珠,發現優秀的作品,而這種眼光的培養,則來自文化上的自覺、學識上的淵博、視野上的開闊、情趣上的高雅。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對新鮮事物保持敬畏和好奇,加深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了解,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3.編輯需要有耐心。編輯工作的環節分明,選題策劃—約請作者—調整作品方向—審讀修改稿件—圖書設計—校對—選擇材料和工藝—印制—發行,每個環節都決定了圖書的命運。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極有可能導致出版物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工匠精神也就無從談起。
4.編輯需要有創新。工匠精神并非要求我們依葫蘆畫瓢,而是鼓勵大膽創新,有所突破。出版工作尤其需要不同的嘗試,在細微之處,如開本的選擇、封面與扉頁的設計、版式的風格、紙張的選擇、定價的策略,以及內容的呈現形式,包括字體、字號的選擇等方面,也許稍做些許改變,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期間自然需要反復試錯,但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既體現了勤勞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現了創造之美的價值升華。
上文提到,可以將工匠精神當作個人追求來踐行,也可當作企業文化來培養,但不可將其等同于企業的價值觀。企業需要通過商業活動維持運轉,而商業活動在策略上和理念上都是要進行分工的,分工則需要資金支持、業務管理和考核制度。如果把工匠精神當成整個公司的發展戰略,那就成了反商業的行為,結果也將南轅北轍。這一觀點在《喬納森傳》和《喬布斯傳》中都有一定的體現。盡管喬納森·伊夫(蘋果公司設計師兼資深副總裁)的工匠精神對蘋果公司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但在角色分配和部門的運作上,圍繞工匠精神對產品品質的追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工匠精神屬于被管理的那一領域,需要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來協調,與其他策略協同運作,而不是主導整個管理的領域。
總的來說,作為個人,編輯人員應當盡其所能發揚工匠精神,不僅能為個人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能為國家和社會的文化事業貢獻力量;作為企業,出版單位應當正確看待工匠精神的作用,一方面為發揚工匠精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密切聯系實際,合理規劃,統籌安排,科學管理,避免成為工匠精神的奴隸。
在“工匠精神”成為全民討論的社會熱點的今天,我們需要一些客觀理性的“冷思考”。作為出版從業人員,我們既要認識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價值,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將其擺在行業發展的合理位置上。編輯人員應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提高自身修養,發揚工匠精神;出版單位則應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規避風險,盡力營造“工匠氛圍”,確保出版工作正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