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芷蕓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軟新聞,其定義和文體特征來源于西方,是指具有人性和放松性的新聞,它既能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又能產(chǎn)生即時反饋。軟新聞既具有一般新聞的特點,又具備其自身的特點,它強調(diào)采用更加豐富多彩的寫作風格,以更多的軼事、引語和描寫來吸引讀者的情感反應,具有娛樂性和大眾性。當前,世界各國的公共利益變得越來越靈活,使得軟新聞具有一定的宣傳價值,可以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傳播。在國內(nèi)外,軟新聞翻譯理論不斷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人們發(fā)現(xiàn)功能對等理論運用其嚴密的邏輯和靈活的方法,使軟新聞翻譯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并能更深刻地理解新聞的含義[1]。本文以美國語言學家兼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理論基礎,以《今日中國》中的軟新聞及其譯文為例,通過對案例的考察分析來體現(xiàn)翻譯策略的具體應用。
在信息全球化、文化雜糅的大背景下,翻譯和傳播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伴隨著跨文化交流活動,軟新聞的翻譯要考慮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受眾的差異,如傳播目的、傳播語境、受眾的接受程度、譯者的主體性,甚至是所使用的媒介特性等因素。所以,處理好軟新聞的翻譯工作對于文化的傳播顯得尤其重要,而功能對等理論在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了它們的本質(zhì),摒棄了它們的弊端,將基本概念與翻譯實踐更深入地結合起來,有助于解決軟新聞翻譯的延續(xù)性問題。奈達認為,詞語的內(nèi)在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是第二重要的,因為形式可能會掩蓋源語的文化意義,從而阻礙文化交流,[2]作為兩種獨立的具有不同價值的文本,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作者通過源語文本傳遞信息,譯者則根據(jù)譯文的預期功能,結合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和感應力或者交際需要”來將源語和文化信息有條件地傳遞給目的語的接受者。功能翻譯理論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注重翻譯功能的目的,其目的不是為了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的對等,甚至不是為了“完美”與否。奈達認為:“能反映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基本上屬于語言使用方式方面的問題,而不是語言結構的問題。”[3]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在不同的語境下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功能對等理論突破了結構對等的約束,將翻譯行為擴展到一個更高的范疇和動態(tài)系統(tǒng)來研究。這種范疇是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的結合,強調(diào)語篇的交際意圖和交際功能。
軟新聞的翻譯過程應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也是促進跨文化傳播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目的的指導原則。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譯可能無法達到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效果。一方面,譯者可能不了解不同國家的心理意識和審美興趣,因為他們畢竟不是本地人;另一方面,軟新聞不同于硬新聞,它包含了人文和文化特征的內(nèi)容,具有多種的理解方式。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讀者應該立即對新聞做出判斷,讀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理解軟新聞的含義,并充分表達強烈的主觀色彩。在這個過程中,原文中的一些文化信息不可避免地消失,但對原文做出調(diào)整仍然是使得兩種語言取得平衡的明智選擇。如果是文學的話,翻譯就應該使作者所寫的故事、人物和獨特的表達手法愉悅讀者,起到啟發(fā)思考的功能。如果是一篇科技文章,那么它的翻譯就應該以正確傳遞原始信息的主要思想為基礎。如果是廣告,翻譯的功能或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目標讀者的興趣,讓他們?yōu)閺V告中的產(chǎn)品付費。這些翻譯能否達到預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過程中對內(nèi)在含義的理解方式。
軟新聞翻譯是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的,其目的是傳達趨于對等的交際信息。任何語言系統(tǒng)都是極其復雜的,包括兩個層次:句法層面和詞匯層面。這就決定了翻譯過程必然是一個全面的陳述和功能運作的過程。基于這兩個不同的層次,奈達認為,理解的過程要從表面意義到更深層次對文章的句子和段落的分析,為了準確地理解,譯者應將詞匯和語法結構轉(zhuǎn)換為語義和語境意義,這一過程奈達稱之為“分析”,分析的內(nèi)容包括詞匯、句法和語篇結構。在內(nèi)容上,要靈活處理,在范圍內(nèi)選擇合適的詞語和句子結構,體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在意義。在方式上,這一階段關注的是讀者對原作者的忠誠度。[4]
詞匯層面的翻譯是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進行的,微觀層面是詞匯,宏觀層面是段落和文本。翻譯之間相互的制約關系決定了翻譯的本質(zhì)是動態(tài)的。因此,軟新聞的翻譯可能徹底打破原文的句法結構和秩序。在此基礎上,讀者盡可能多地利用熟悉的本族語來體驗作者的感受,這些感受主要集中在讀者身上,并為其取得更好的效果負責。
《今日中國》作為權威刊物,其英文版旨在向國內(nèi)外廣大讀者介紹當代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藝術、山水景觀、民族風俗等方面的情況。它幫助外國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也為國內(nèi)英語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學習英語的渠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典型的軟新聞形式。本文采用《今日中國》兩種語言版本中幾篇文章的翻譯實例,對翻譯策略的具體運用進行分析和驗證。對《今日中國》中軟新聞的翻譯實踐進行分析和探討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其有權威的途徑得以進行翻譯效果的研究。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譯者可能會對原文的順序做出修改, 同時刪減一些目的語文化中冗余的部分或是增加一些目的語文化中缺少的東西, 從而讓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含義。本文運用功能對等理論的三種翻譯策略:刪減法、增譯法和重組法,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第一,刪減法的運用。在翻譯過程中,雖然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普遍要求譯者盡可能忠實于原文,以提供全面的原文內(nèi)容。但由于意識形態(tài)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干預效應,所以在翻譯中往往會出現(xiàn)刪減現(xiàn)象。譯者應認識到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采取刪減法來克服造成的文化障礙,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交流。
例1:為加強枸杞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管,海西州出臺了《野生枸杞保護條例》《關于綠色食品枸杞生產(chǎn)中嚴禁使用化學農(nóng)藥及食品添加劑的意見》《柴達木綠色枸杞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柴達木枸杞綠色質(zhì)量控制規(guī)范》等一個條例、兩個意見、兩個方案、兩個規(guī)范、三個規(guī)劃,并在格爾木市啟動建設國家級出口枸杞質(zhì)量安全示范區(qū),通過資金扶持引導開展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潔凈化晾曬、綠色食品認證管理等工作。
Target text: Polices on supervising the quality of goji berr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prefectural administrations.Chemical pesticides and food additives are strictly forbidden.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quality control are also standardized.Moreover, a national level quality and safety demonstration area for exported goji berr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Golmud.Favorable financial policies have also been launched in such fields as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prevention, hygienic ways of drying goji berries, and green food authentication.(China Today NO.12 DECEMBER 2016)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刪減了部分海西具體的政策名稱。在原文中,這些具體政策規(guī)定有自己明確的名稱,旨在表明政府對采空區(qū)質(zhì)量安全的相關政策的實行。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政府的嚴格態(tài)度和具體做法。但考慮到外國讀者,他們可能對這些政策感到陌生,譯者只需簡單地描述,同時也可以傳遞作者的中心思想。
例2:2013年全球經(jīng)濟將繼續(xù)“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復雜局面。1月5日,世界銀行公布了《2D13年度全球經(jīng)濟展望報告》。
Target text: The World Bank predicted in its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GEP) report of January 5,2013 that 2013 would see little change in world GDP growth.(China Today NO.3 MARCH 2013)
本句的背景是近幾年來,金融危機使一些歐洲國家長期陷入衰退,而中國等其他國家受到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較小。這個例子的第一句解釋了2013年的全球經(jīng)濟趨勢。然后,在原文中,“幾家歡樂幾家愁”引用的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古詩。這首詩既意味著喜怒哀樂,又意味著不同情況下的悲傷。然而,由于漢語和英語的認知差異,很難進行直接的字面翻譯。譯者采用刪減的方法,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文章的含義,達到更好的交際功能。
第二,增譯法的應用。增譯法是軟新聞翻譯的常用方法之一。有時,一些真實的漢語表達在英語中找不到相應的表述,這是由于英語讀者和中國讀者在生活環(huán)境和背景上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他們在生活中的重疊區(qū)域較少,因此對外國讀者來說,閱讀新聞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沒有適當?shù)淖⑨專蜔o法理解原文的文化語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要將原文中的語句清晰地轉(zhuǎn)述成譯文的字面含義外,還必須表達原文中隱含的要素,通常是語言結構或語調(diào)的修辭,有時是語義和文化背景。
例1:出生于1963年的楊廣文從外表看就是個典型的學者形象:瘦削,但帶著科技工作者的自信。他說,自己雖然從1994年就開始接觸超級計算,但真正“進入狀態(tài)”與超級計算結下不解之緣,要從2002年進入國家“863計劃”專家行列開始。
Target text: Born in 1963, leading scientist Yang Guangwen started researching super computing as early as 1994.He was selected for the expert panel of “863 Program” in 2002.(The “863 Program” is a special national program dedicated to improving China’s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Initiated in March 1986, it is referred to as “863”.) (China Today NO.10 OCTOBER 2016)
在這篇翻譯中,譯者選擇了對原文中的“863計劃”進行放大的方法。因為外國讀者對這個計劃不熟悉,如果沒有解釋就很難閱讀剩下的部分。通過一個簡單的解釋,讀者將能夠理解這個計劃的具體信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
例2: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希伯憤而返歐。
Target text: Chiang kaishek's betrayal of the revolution in 1927, when he suddenly turned on and massacred his Communist and progressive allies.He resigned his post and returned to Europe.
在這個翻譯中,有一個人物:漢斯·希伯。如果讀者不熟悉歷史,他就無法理解文章中提到的人物及其歷史背景。特別是對于外國讀者來說,他們可能對中國的歷史背景更為陌生。這種解釋不僅是對文章歷史背景的敘述,同時也解釋希伯回到歐洲的原因,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第三,重組法的應用。對于英語來說,更多的是著眼于句子的緊密銜接,而漢語并不是用和英語一樣的方式來表達相同的東西。在語篇結構中,大多數(shù)英語段落總是以主題句開頭的,結尾往往有結束句,而漢語高度泛化的句子出現(xiàn)在段落的中間或結尾。在翻譯中,句子的順序會進行調(diào)整,可以在前面或后面,甚至可以完全顛倒。
例1:2015年,加拿大、法國等國的獨立書店都出現(xiàn)了回暖跡象,這要歸功于當?shù)卣闹С执胧┖彤數(shù)厝嗣駥嶓w書店的“死守”。
Target text: Last year, independent bookstores in France and Canada rebounded thanks to the support of public and government.(China Today VOL.65 No.5 MAY 2016)
例2:單向空間在書店門前設立了一個“發(fā)呆區(qū)”,這是一個公益性質(zhì)的區(qū)域,大家可以免費在里面看書、學習或者休息。
Target text: At the entrance there is a “corner for contemplation” where one can read, study or take a rest.(China Today VOL.65 No.5 MAY 2016)
在這兩個例子中,“死守”和“發(fā)呆區(qū)”都是具有中國風格的白話,如果譯者直接翻譯,可能會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障礙。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了另一種調(diào)整方式,為外國讀者的閱讀提供了便利。
例3:比如,《小野父子去哪兒了》講的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沒有了母親,父子二人去借麥子的故事。意大利插畫家伊娃·蒙塔納里女士在作品中呈現(xiàn)了一個情節(jié):在回家路上,天上那輪月亮變成了媽媽的臉。
Target text: For example, Cao’s Where Have Xiaoye and His Father whom poverty forces to borrow wheat from others.In one illustration, Italian illustrator Eva Montanari pictured the moon as the face of the boy’s mother, although this had not been stipulated.
在這句話中,“天上那輪月亮變成了媽媽的臉”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隱喻,如果它被直接翻譯,可能會使外國讀者認為月亮是母親的臉,從而導致理解上的錯誤。因此,譯者采用重組的翻譯方法,更好地描述隱喻的含義,方便外國讀者理解。
從以上所引譯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軟新聞的翻譯可以通過刪減、增譯和重組的翻譯策略,突破原文句法結構的約束,在其內(nèi)在文化意義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處理方式,使得源語和目的語之間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tài),突出軟新聞的靈活性。這些翻譯策略很好地解決了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影響的交際效應的問題,更好地實現(xiàn)軟新聞的信息傳播功能。
本文通過對軟新聞翻譯理論和《今日中國》中的軟新聞雙語譯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功能對等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增譯法、刪減法和重組法的翻譯策略,是對直譯等忠于原文的翻譯策略更充分的補充。在理論研究和實例分析的基礎上,功能對等理論將原文轉(zhuǎn)化為讀者在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上更容易接受的文本。通過遵循這一原則,可以更大限度地實現(xiàn)軟新聞的翻譯效果。同時,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交際效果,譯者除了要具備基本的翻譯技巧和翻譯能力以外,更要注重文化大背景下的跨文化意識和對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能力,樹立文化移情態(tài)度,注重文化效果,實現(xiàn)文化協(xié)調(diào)和信息傳遞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