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蚌埠學院文學與教育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電影作為一種以現代科技為材料基礎的藝術形式,它的發展與自然與技術的革新有著緊密的關聯。”[1]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迅速,數字媒體走向標準化、成熟化。電影產業加入影視特效后發展迅速,間接創造出全新的以影視特效為主要特征的電影風格和語言樣式。隨著電影行業的不斷發展,影視特效作為一種衍生品也在發展壯大,其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眾多科幻大片層出不窮,不斷震撼著中國觀眾,但“目前我國科幻電影數量寥寥無幾,發展現狀可謂慘淡”。[2]《流浪地球》的成功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科幻影片的復蘇,為同類型影片的拍攝提供了諸多借鑒之處。
《流浪地球》涉及的特效鏡頭是非常龐大的,影片中對外太空宏大場景的構建,太空站的建造;地面場景中宏偉的火山,高聳的雪山,冰封的道路以及漫天的暴風雪;科技元素感十足的行星發動機以及轉向發動機;北京杭州地下城房屋內景的搭建,以及各個災難性場景的描繪,給予了觀眾強烈的震撼。《流浪地球》最終用到的鏡頭共2000個,其中的特效鏡頭場景的制作是難以想象的,其中的困難也是頻出。影片開篇中的一個鏡頭是這樣的,從主人公開始,鏡頭開始后拉,從地面延伸至太空,這樣一條長鏡頭幾乎涵蓋了電影里所有的道具場景,里面合成模型數量多至千億個。More VFX視覺效果總監趙浩強說:“推動地球流浪的引擎比珠峰還高,可是它有很多特別細節的東西,資產量很大。這個長鏡頭里,我們往地上撒的小石頭就有100 億個。”
“科幻電影的發展離不開電影特技的發展”[3],“在諸多對《流浪地球》制作及幕后花絮的報道中,觀眾、讀者感受到的是從導演、制片到各個制作部門‘不計后果’的拼”。[4]影片一經上映,各大媒體爭先恐后報道,而引起觀眾熱議的是《流浪地球》中出現的逼真特效,是影片的“硬科幻”元素。在這些評論中,觀眾仿佛看到了國產科幻影片的崛起。
影視特效發展至今,三維特效、數字繪景、威亞技術等技術都已比較成熟,且在影片尤其是科幻類的影片中得到普遍運用。美國影片制作中的特效技術運用能力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我國的特效技術應該說還在發展和追趕的過程中。《尋龍訣》中的特效曾經令國內觀眾大為自豪,而《流浪地球》一經上映,即被冠以“硬科幻”的美譽,可見人們對其特效技術的高度認可,也是國人期盼的心聲。
影視中的數字繪景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電腦繪畫。在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支持下對場景的刻畫,“由數字技術創作的足以以假亂真的虛擬畫面,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找到原物或者相類似的對等物的”[5]。導演與制片會考慮到時間與資金,以及一些特殊效果、大場面場景的制作,從而采用了數字繪景的方式。其較之實地搭建場景不僅更加便利也能更加真實。數字繪景的方式,就是在前期設計師先用畫筆進行概念設計,再通過電腦合成出來。比如電影中出現的猛獸,猛獸長什么樣子?具體要做什么?概念設計師與電腦合成是分工合作的。設計師進行繪畫,再交由電腦進行合成。如《流浪地球》中多處運用CG制作,影片對主演進行了數據掃描,拿到數據之后進行大量CG合成,再融入影片之中,達到更加逼真的視覺效果。影片中有一段主要的情節是發生在上海市,不同以往,這是一座冰封的上海城,地球停止運轉后,海平面升高,地面溫度下降至零下,板塊的運動導致上海市被抬高,形成了電影中巍峨震撼的巨大冰墻。其中包含216個特效鏡頭,制作團隊運用數字繪景的方式帶給觀眾非凡的震撼。每一個鏡頭都包括暴風雪的模擬粒子計算,城市冰封后的坍塌特效。一系列的繪畫場景:冰谷、冰墻、冰蓋都是制作人員數字繪景而成。精雕細琢的冰墻高至400米,將整個上海城冰封在內,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冰封場面。冰雪環境細節的精雕細琢,冰蓋制作中制作人員手動匹配冰墻與冰谷的邊緣形狀,這些在繪景中不僅要考慮科學的原理,而且還需視覺效果上的美學,這點要通過制作人員的審美判斷,才能達到更為精美的視效。這中間有很多特寫鏡頭僅憑掃模型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需要每一幀具體地刻畫,添加更多細節,達到真實的效果。建起一座上海城已是不易,而坍塌的上海城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每一個冰谷坍塌、冰塊破碎、冰墻震動都是制作人員在試驗了很多次后的結果,是他們精心打造的地方。
在電影場景中影視特效的光效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光源照明的作用;二是明亮的特效效果。光效在影視特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靈活運用光效能使影視特效增光添彩提高作品感染力。影片中光效的效果制作有兩種途徑。一是實景,如通過燃燒產生的火光、煙霧等。二是通過電腦合成畫面產生的火光、燃燒、煙霧等的仿真光效效果。在現代電影的制作中,電腦合成光效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在《流浪地球》中更是如此。《流浪地球》的光效制作,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是通過數字繪景和概念設計而制造。影片中光效的畫面如行星發動機燃燒噴射的火焰與空間站爆炸的火焰,木星與地球的光暈,通過統計可以看出,其中100多處是通過電腦合成的特效,或是突出主題,或是烘托氣氛,也可以直接參與敘事,成為影片中特效的重要表現元素。在一些科幻電影中,鏡頭中出現的極晝光的光線非常偏向于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光。只要按照正常的光線設計,相對來說,觀眾就容易簡單接受,只要做到真實就可以。更多的設計是在一些新事物發出的光線上,如運載車的車燈,發光的位置在哪,受到條件的限制,能夠照射多遠,在各種環境下冷光的強度會是什么狀態,都需要做很多測試,需要前期和后期緊密結合。
科幻類影片中的場景大多數由特效技術合成,三維特效技術下的造型運用非常普遍。很多場景中的奇幻效果,瑰麗的場景,空間與時間的變幻,大都交由三維特效來完成。三維特效的成功與否是很多科幻電影成敗的因素之一,視效師通常要花上成倍的時間制作。例如,宇宙中的航空母艦入侵地球、外星人與怪獸大肆破壞、洶涌的海水與肆虐的沙塵暴從城市中穿過等。
《流浪地球》影片中的造型包括人物造型、道具造型。人物造型包括人物的化妝造型和服裝造型。“《流浪地球》中出現最多的服裝是宇航服和外骨骼裝甲”[6]。造型主要指影片中的空間站、行星和轉向發動機,以及運輸車、火石等。造型的手段同樣有人工制造和高科技電腦合成兩種方式。在《流浪地球》中,造型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影片中50%以上的道具制作都是有難度的。大到空間站、木星、行星發動機,小到一顆碎裂的石子都是經過電腦特效合成的,從而呈現在觀眾面前,帶給觀眾新奇的視覺效果。如影片中出現的運載車,在冰封的道路上飛馳,讓觀眾過足了癮,鏡頭出現的次數也非常多,起到很多關鍵作用。它作為無形的數字資產相當于電影中演員的角色,在設計上和合成中花了很大的工夫。在這里值得一說的是,運載車的設計并沒有賦予它太多的科技感,而是使它更具現代化與功能化,使它更具物理性。像車內屏幕、按鍵更多是基于物理動作,而不同于好萊塢設計上加入更多AR元素。導演想通過這種設計,使“科幻感”降低,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從視角中更加相信它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
我們經常在動作片或者科幻片中看到人物飛檐走壁,在高樓大廈之間穿梭,各種特技動作使人眼前一亮,這些實際上是通過電腦合成后期制作出來的。具體步驟分為前期與后期。前期在攝影棚中拍一段吊有威亞的畫面,背景為綠幕;后期用電腦技術抹去他的威亞,加入新的背景,將這兩段場景合成在一起,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擦威亞”。《流浪地球》中在外太空場景的鏡頭是在一個失重的環境中。現實制造失重的環境費時費力,這時“威亞”的好處顯而易見,演員只需吊著威亞,按照劇本來完成既定的動作,最后通過電腦將“威亞”擦去。影片中劉培強在外太空做出的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或向前沖或翻滾跳躍無不得益于“威亞”。
音效是指與電影情節相對應的聲音,除一般性的敘事語言外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自然、客觀不加修飾的聲音;另一方面是主觀、非現實性的聲音。音效增強影片的感染力,與影片視覺效果相輔相成吸引觀眾。《流浪地球》中的音效主要有行星發動機的轟鳴聲,暴風雪的肆虐聲,石頭墜落的響聲。這些無一不吸引著觀眾。影片中出現了三個主要故事場景:地面、地下城和外太空。為了做到更加逼真,導演要求聲音設計要更加給人以親近感,既要寫實又要把科幻電影中的虛幻感完美地表現出來。影片中實物的聲音如行星發動機的引擎聲:音效覆蓋了從20Hz到20kHz幾乎全頻段的聲音元素采集,尤其是發動機上的噴火口還用到了銅管樂器中的大號,并對號聲進行了降調處理,突出噴火時的主音色,再加以電子合成器里的一些低音頻,最終一個完美的火焰聲制作了出來。而運載車的聲音,由于畫面中呈現的巨大車體,光是輪胎的直徑就在兩米以上,現實生活中是錄制不到這種聲音的。影片制作人員測試了各種不同排量汽車的發動機、內燃機以及在行駛中的聲音,再對重型卡車與礦山車的聲音素材參考對比,最終觀眾聽到的是寫實又震撼的音效。影片中也出現了很多細節元素的聲音設計:頭盔、槍械等都是在不斷地考慮各種場景、各種環境制作出來的不同質感的聲音。不僅符合邏輯,而且符合觀眾的審美。
一部科幻電影的成功需要依靠影視特效的支持。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觀眾對電影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電影的發展必須多元化地滿足觀眾的需求。做觀眾滿意的好電影,充分運用電影科技發展帶來的創新成果,來努力增強電影的創新性,是中國影片的當務之急。再者與本土元素相結合,制作出更多制作精良、藝術精湛、思想精深的好電影。《流浪地球》影片的成功向觀眾證明,長期存于國內電影市場的“明星流量”和“IP流量”現象不是電影票房和口碑雙贏的唯一秘鑰,尤其是像科幻電影這種投資巨大、題材陌生、票房難以預測的電影來說更無法依靠“IP”或者“明星”來取勝,還是要遵循品質制勝才能經受得住市場和大眾的考驗。“《流浪地球》成功‘走出去’是中國電影工業不斷壯大、日趨成熟的必然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后,成功‘走出去’的中國電影將會越來越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