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劍橋
(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24)
新聞傳播方式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我國大學生在逐漸向著個性化的發展方向靠攏,隨著我國大學生網絡“原住民”個性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其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為了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必須排除這種矛盾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新聞傳播學視角下高校網絡“原住民”思政教育進行分析。
美國學者約翰·帕爾弗里以“90后”一代為基礎對網絡“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做了定義,指的是出生在網絡無所不在的世界,生活已經基本和網絡融為一體的人。對這些人而言,數字化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學術界以網絡依賴性為基礎對人作了分類,第一種是局外人,他們不具備使用網絡的條件和技術,因此對網絡基本沒有任何了解。第二種是觀光者,他們有時間、有條件使用網絡,而且經常使用網絡獲取各種信息,但大部分時間仍然在使用電視、廣播等傳統的信息渠道。第三種是移民,他們是在電視、廣播盛行環境下長大的,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他們基本放棄了電視等傳統的信息渠道,網絡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1]。第四種是“原住民”,他們生在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過前文對網絡“原住民”的分析可知,高校網絡“原住民”指的就是網絡“原住民”中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同時具備網絡“原住民”和大學生兩個群體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現實和虛擬的共存。虛擬是網絡最明顯的特征,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隱藏自己姓名、年齡、職業等信息,并通過虛擬的昵稱等替換這些信息,以此在網絡中自由穿行,這體現了個人信息中虛擬的成分。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通過大數據技術可對個人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可對網絡上的虛擬信息進行真實“還原”,如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人肉”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對個人真實信息進行了全面采集,體現了個人身份中現實的成分。對高校網絡“原住民”而言,他們在利用虛擬的個人信息暢游網絡的同時,也會因為某些信息而使自己的真實身份出現在網絡上,由此便表現出了現實和虛擬共存的特征。
第二是渴望自由和獨立。高校網絡“原住民”以“90后”為主,他們不喜歡被傳統的規則束縛,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更喜歡保留獨立的人格,他們要做創新的一代,打破傳統規則的束縛,挑戰一切不合理的規則。所有人在互聯網中都是平等的,高校網絡“原住民”可以通過互聯網令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更可以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并且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從而使心靈得到撫慰。因此,高校網絡“原住民”更喜歡沉浸在互聯網中。
第三是對網絡話語權特別重視。互聯網的發展為個人話語權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所有人都可以在網上自由平等地發表個人意見,民間視角和言論自由通過網絡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高校網絡“原住民”通過網絡獲得了更豐富的表達渠道的表達方式,借助不同種類的網絡產品可以更充分展現自己,并且可讓個人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因此,高校網絡“原住民”對網絡話語權特別重視,并且對各種網絡話題討論都能夠積極參與,他們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也可因此得到提升。
1.發揮思想引領者的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夠的重視,網絡時代有著特別多的不確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工作不應該僅停留在課堂和書本上,而是要做好對網絡的融合應用。在網絡時代固守傳統教育理念是不可取的,要對網絡這個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有充分的認識,利用網絡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緊網絡賦予的新機遇,對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明確的工作目標,發揮自身思想引領者的重要作用。
2.設計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我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理念,對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因材施教”也同樣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和高校網絡“原住民”保持良好交流的基礎上,為不同個體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例如,高校可通過網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令高校網絡“原住民”更自主地進行學習[2]。在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可進行測試和開展思想政治網絡辯論賽,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辯論賽的基礎,以時下的熱點話題作為辯論主題,辯論之后以PPT、電子文檔等方式提交個人心得,同時可將網絡思想政治課納入學分系統,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的多媒體應用水平無法滿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培訓和講座,幫助教師掌握短視頻、微電影等多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形式,從多個方向出發感受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反復應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設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了更有效地激發高校網絡“原住民”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興趣,從而強化教學效果,高校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調整,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復雜的課程內容。應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并通過對社會熱點話題的挖掘創造課程素材,提升課堂的豐富性,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3]。
1.加強引導,正確認識多元社會。社會的發展更加多元,而多元發展的社會也對高效網絡“原住民”的思想認知有非常大的影響。當前主要的話題是如何幫助高校網絡“原住民”對多元發展的社會進行正確了解,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是推動社會多元發展的因素之一,高效網絡“原住民”要冷靜思考網絡帶來的影響,并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結晶,對高校網絡“原住民”而言,優秀傳統文化更像是一面盾牌,令其避免多元社會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更能提升其思想境界[4]。其次,要做好法律知識的儲備。要強化守法意識,懂得如何分辨多元社會中錯誤的思想和言論。最后,要提升道德水平。要時刻保持清醒,正確認識多元社會的各種思想,做到不盲從,不斷提升自身的判斷能力。
2.強化媒介素養。高校網絡“原住民”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基礎,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對網絡的合理使用來提升高校網絡“原住民”的媒介素養。首先,高校網絡“原住民”都對手機特別依賴,而“低頭族”的很多負面影響極為強烈,這一點必須得到重視。同時還要合理規劃上網時間,避免長時間沉溺網絡,多進行戶外活動,懂得區分虛擬和現實[3]。其次,要積極學習媒介知識,將微博等網絡時代新媒體平臺作為學習媒介知識的主要場所,同時對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和使用能力進行培養。最后,積極參加培養媒介素養的活動,并且通過活動將媒介素養知識真正內化,進而實現個人媒介素養的提升。
3.發揮高校網絡“原住民”“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網絡意見的領袖”指的是在網絡中較為活躍,而且對學習、生活、社交等都具有一定經驗和獨到見解的人。這類人可以通過網絡傳遞自己的思想,同時對同學、朋友等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瀏覽網絡信息是高校網絡“原住民”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的常態,很多網絡“原住民”都通過網絡媒體扮演著“網絡意見領袖”的角色,并且憑借個人對各種話題的獨到見解獲得了很多高校網絡“原住民”的支持[5]。但“網絡意見領袖”也有可能受到負面情緒和錯誤理解的影響而發表不積極、不正確的言論,因此高校應該對校內的“網絡意見領袖”進行積極引導,并組織他們對社會熱點和高校網絡“原住民”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討論,通過發表評論文章的方式對輿論進行引導。通過這種方式可使高校網絡“原住民”對社會進行正確認識,從而實現正能量的傳播、網絡輿論環境的凈化、校園的和諧。發揮“網絡意見領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時通過高校網絡“原住民”的反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進行評價,從而實現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正向引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