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埃塞俄比亞特派記者 黃培昭


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摩卡托市場,號稱非洲大陸最大的露天市場。這里有7000多商家,近2萬從業者,有說法稱,這里什么都能買到,從針頭線腦到駱駝、AK47?!董h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這個大市場,親身感受了它商貿的繁榮和文化的多彩。
始建于上世紀30年代
記者的車還沒進入摩卡托市場,遠遠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當地人用頭頂著重物來來往往。
這里實在太大了。記者的車開了好半天,仍走不到盡頭。大街就有好多條,小巷更是數不清。商店鱗次櫛比,地攤密密麻麻。摩卡托市場由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分市場構成。
在摩卡托市場里商店大多是露天的,數量多得無法統計,而且每天都在增加。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摩卡托市場位于亞的斯亞貝巴的“亞的斯·克特瑪”區,始建于上世紀30年代意大利占領埃塞俄比亞時期。摩卡托的名字,也來自意大利語,意為“巨大的市場”,不過,在埃塞俄比亞的聯邦工作語言阿姆哈拉語中,“摩卡托”是“新市場”的意思。以此區別于此前在圣·喬治教堂一帶的老市場。新市場建立后,一直由阿拉伯商人主導,直到上世紀60年代,當地商人接管了這個市場。此后,亞的斯亞貝巴原有的幾個市場日漸式微,被摩卡托市場取而代之,以至于現在,如日中天的摩卡托市場已經成了亞的斯亞貝巴的一個標志性景觀,“如果不逛摩卡托市場,就等于沒有來埃塞,而且摩卡托已經成為整個非洲大陸最大的露天市場”。出租車司機卡索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從駱駝到AK47應有盡有”
逛摩卡托市場,感覺這里堪稱商品的海洋,記者站在任何一個地方,向任何一個方向望過去,看到的都是商品,一眼看不到頭!這些商品有新的,也不乏舊的,這也難怪,摩卡托市場,既賣剛上市的新貨,更賣人們使用過的二手貨。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摩卡托市場破舊、凌亂,賣的東西多而雜。說它多,是因為這里什么都有,大致看了下,一般市場有的,摩卡托市場都有,如日常生活用品、家電、五金建材、旅游紀念品、箱包、衣服鞋帽、食品飲料等等。說它雜,是因為,其他市場沒有的,這里也有,比如除了常見商品,這里還賣跑車配件以及駱駝、牛、羊等動物,對此,“非洲旅游”網站以調侃的筆調寫道,“除了沒有賣人的,其他都有賣的”,還有的網站介紹說,“在摩卡托市場,從駱駝到AK47,應有盡有”。不過,記者沒有在市場上發現AK47步槍,姑且聽之,也許以前有過,現在這大概只是夸張的說法。否則,埃塞的安全形勢更加堪憂。
市場的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香料散發出的濃郁味道以及咖啡的香味。原來,這里還賣名目繁多的香料。作為非洲的屋脊,平均海拔3000米的埃塞出產的香料獨特而醇香,而且價格十分低廉、親民,是烹調的好佐料,還是保健養生佳品。埃塞更是公認的咖啡故鄉,這里的咖啡正宗純正,飲之口舌生香,令人回味無窮。市場上還有頗富當地特色的吃食,富含營養、像卷餅形狀的“英吉拉”、名叫“摩玲格”的辣子木泡制飲料以及蛋糕、巧克力、餅干等,都值得一嘗。尤其是,市場太大,五六個小時都逛不完,逛累了,這些小吃和飲料正好可以補充能量。
萬花筒般的當地博物館
當地報紙自豪地介紹說,摩卡托市場是“了解埃塞民情、風俗和社會的窗口,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般的博物館”。在這里,你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除了通用的英語以及埃塞聯邦工作語言(相當于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外,還有奧羅莫語、提格雷語等。卡索向記者介紹說,在埃塞全國有80多種語言,有90多個不同的部落,而這里講的,僅僅是人口較多民族的語言,比如奧羅莫族是最大的民族,占全國人口的40%,比阿姆哈拉族的30%還多,此外便是提格雷族,占全國人口的8%,因此提格雷語也被廣泛使用。
《環球時報》記者不懂這些民族語言,靠出租車司機翻譯,才知道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阿姆哈拉語聽起來有些吳儂軟語的感覺?!巴鈬巳绻雽W語言,摩卡托市場是最好的教室”??ㄋ髡f。除了語言,服飾也是摩卡托市場作為當地博物館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民族,身著不同顏色、不同設計款式的服裝,使這里成了五顏六色服裝展示的場所。
市場上,人和家畜混雜,驢、牛、羊等牲畜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汽車、摩托車、驢車、三輪車、自行車齊駛并進,還有一些男人或女人頭頂重物輕松自在地走著……這些隨處可見的景觀,也是整個埃塞的普遍現象。
值得一提的,還有摩卡托市場的買賣規則,那便是:討價還價!任何商品都可以狠狠殺價。市場上總是擠滿了購物者,他們提著裝滿物品的袋子,似乎對摩肩接踵的人群漠不關心,只專注于購物。嘈雜喧鬧的環境中充斥著買賣雙方協商價格的聲音,往往砍一半的價格最終都能成交,而且雙方皆大歡喜。
記者深感,作為非洲最大的露天市場,在摩卡托市場得到的不僅僅是購物經歷,更是一種難得的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獨特體驗和奇妙感受?!?/p>
環球時報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