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目的 探討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護理。方法 對50例置管患者治療,并系統地護理研究,分析并發癥的原因,探討預防措施。結果 50例患者留置PICC導管期間,有1例導管折斷,49例是正常治療結束,導管正常拔除。結論 系統地護理PICC導管,可減少置管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PICC;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PICC置管是經外周靜脈注入的,能夠有效阻止化學藥物刺激局部組織和靜脈破壞,舒緩病痛,使治療正常進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較高,并發癥較少的特點,且操作簡單,可以長期留置,方便實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我院收治的50例的病患,使用了PICC置管術治療,護理人員對病患精心護理,其中,有1例的病患導管折斷,因為無法修補而拔除,其余的病患都正常結束治療,拔除PICC置管。具體情況介紹,50例病患之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2~74歲。導管選擇:我院選擇的PICC導管,型號3~6Fr,屬于三向瓣膜單腔式導管,硅膠材質,質地好,親和性好,對血管刺激小。靜脈選擇:肘部的貴要靜脈,其次為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
1.2 方法
由專業導管護理人員照顧病患,并對發癥進行處理
1.2.1 PICC置管前的護理工作
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病患的心理情況,根據病患的心理采取正對性的對待。查清病患的血液情況,以便發生直管不順時采取措施。如果病患出現突發狀況,如心率失常等,要停止操作。護理人員對病患進行心理護理很重要,對病患講解清楚置管方法步驟等知識,并發癥等。護理人員良好的護理能夠使病患不在緊張,恐懼,對PICC置管有更好的心態。
1.2.2 PICC置管中的準備護理工作
做好PICC置管中的準備工作,使置管過程順利穩定,保證置管過程的安全性。精心準備PICC置管前的護理準備工作,病患準備就是在了解病患的病情情況后,還要對病患的心理進行疏導,積極主動的和病患進行聊天,消除病患的緊張心態和恐懼心理,使其心態平穩的接受PICC置管治療。
1.2.3 PICC置管后的護理工作
在PICC置管后,護理人員還需要對病患進場仔細護理,確保置管過程的安全穩定,觀察置管后病患的反應,皮膚的反應,幫助病患了解導管輸液的方法。置管手術后,護理人員觀察病患的反應,注意病患的呼吸,血壓等,如果病患出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情況嚴重者,要呼叫醫生。對病患置管的位置進行觀察,記錄置管位置的疼痛出血等等情況。對病患的置管位置的皮膚進行護理,保證皮膚的清潔衛生,使用多重消毒法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對置管位置的敷貼定期更換,至少每周兩次,如果病患對敷貼過敏,可以使用無菌紗布代替。護理人員還要對病患和家屬進行指導,保證病患的恢復順利,指導病患和家屬對置管部位的保護,要求病患必須保持置管位置的清潔衛生和干燥,如果發生出血,不良反應等情況要告訴醫生。病患洗澡時不要弄濕敷貼,不小心弄濕后要及時更換。
1.2.4 對靜脈炎的預防和護理
PICC置管因為長期留置在血管中,容易引發靜脈炎,因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對靜脈炎的預防。對靜脈炎的護理中,護理人員要置管病患進行一些簡單活動,促進病患的血液循環,每天對置管手臂局部進行熱敷,每天3次左右。還可以使用喜療妥軟膏對病患的患處進行按摩,可以疏通脈絡,加快血液循環,達到護理靜脈炎目的。
1.2.5 穿刺出血的預防和護理
PICC置管穿刺點滲血,如果穿刺次數較多,或者病患凝血功能延長,就可能會出現穿刺點滲血。護理人員要正確掌握穿刺技術,穿刺時,注意掌握準確的方向,掌控好力度的大小。擴張導管時,切忌盲目,如果方向不對,導絲不可硬入,遇到阻力時,要小心的重新掌握方向,回血順利時深入導絲。穿刺后,如果出現出血,需要采取止血的措施。病患在置管之后,置管手臂盡量不要有大的活動,以免置管出現移位,發生意外。置管時,護理人員需要用紗球壓住置管位置,以免出血,使用繃帶包扎約1天時間,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緊了血液無法回流,松了會出現出血,如果發生出血現象,立即按壓出血部位10分鐘左右,然后重新包扎。
2 結 果
我院的50例病患,留置PICC導管治療期,通過專業的導管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仔細預防并發癥,其中1例病患導管折斷,拔出處理外,49例的病患正常治療結束,拔除導管。病患在置管期間,無不適。
3 結 論
PICC置管的特點,對治療病患有明顯的治療優勢,精心的護理措施,對治療病患有穩定的安全優勢,精心的預防并發癥,對病患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PICC置管的精心護理措施對我院一會水平有積極的提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冬秀,陳麗琴.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處理及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0,18:2747-2748.
[2] 唐冬秀,陳麗琴.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處理及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0,07:105-10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