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毅

【摘要】目的 探討溫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風寒濕痹型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98例風寒濕型肩周炎患者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兩組。治療組采用溫針灸結合中藥治療。對照組采取西醫為主的治療。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5.9%,對照組總有效率達85.71%,分別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溫針灸結和中藥治療風寒濕痹型肩周炎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溫針灸;中藥;肩周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2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建設的蓬勃向上,大家的壓力越來越大,體力透支,肩周炎發病率逐年增加。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國際上一般稱其為“凍肩癥”。屬于中醫“肩痹”的范疇。以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中尤其以風寒型肩周炎多見。祖國醫學采用溫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風寒型肩周炎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科門診診斷明確的肩周炎患者98例。隨機分組,治療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1~65歲,平均49歲。病程0.3~3年,平均2年。對照組49例,男24粒,女25例,年齡45~62歲,平均51.5歲,病程0.6~3.2年,平均1.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和病變程度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依據
根據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1.3 鑒別診斷
本研究排除肩關節結核、頸椎間盤突出癥、肩軸損傷、臂叢神經炎等疾病。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
1.4.1.1中藥治療
體虛之人,肌膚衛陽不固,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于肌膚經絡,痹阻于肩部,致其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寒邪為于肌表,選用蠲痹湯加減。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若寒濕內結日久,致使經脈痹阻,疼痛劇烈者,選用烏頭湯加減。溫經散寒,祛濕止痛。
1.4.1.2 溫針灸治療
取穴:寒勝者,取曘俞、肩三針穴、阿是穴、曲池、配肝俞、膈俞。濕勝者,取阿是穴、曲池、配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氣海。施平補平瀉法。具體操作方法:用1.5寸以上毫針刺患側所取穴位,針刺得氣,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過程中將2 cm艾段套在針柄上,距皮膚2~3 cm,再從其下端點燃施灸。在施灸過程中,如患者覺灼燙難忍,可在該穴祛區置一硬紙片,以稍減火力。,每穴灸三柱,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連續三個療程治療。治療時間為30天。
1.4.2 對照組
1.4.2.1 口服甾體抗炎藥
阿司匹林。3~6 g/日,分三到四次口服。和炎痛喜康。20 mg,每日一次,飯后口服。
1.4.2.2 對照組取穴同觀察組
取穴施平補平瀉手法。待有酸痛感。留針五分鐘。施用電針。
1.5 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中醫病診斷療效標準》[2]肩周炎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成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2 結 果
治療結果見表1。
3 討 論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肩周炎屬于中醫痹癥[3]范疇,以風寒濕痹多見,體虛肌膚為陽不固,風寒襲表。蠲痹湯加減,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藤、桑枝等祛風散寒,化濕通絡;配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氣,并能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久病不治,寒濕凝滯,疼痛劇烈。烏頭湯加減,其中的制川烏、羌活、細辛、全蟲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用麻黃散外寒表濕;芍藥、甘草緩急舒筋;黃芪益氣固表,并以此緩和麻黃、烏頭之性,以防傷正氣。諸藥配伍,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傷正,以達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功。
唐松詩淼被《千金要方·明唐仰側》中日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因此溫針灸就可以祛風除濕,活血化淤,疏通經絡而止痛。另外,《素向·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意思就是說氣血運行具有遇文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則以溫熱通經脈而行血氣。再有《扁鵲心書》日:“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著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為辛溫陌熱之藥,以火組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其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知艾灸有培元,預防疾病之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溫針灸溫熱刺激是局部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肌肉經攣,是局部增的皮膚組織代謝功能增強,促進炎癥,滲出物等病理產物的吸收。還可以引起大腦皮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起鎮靜,鎮痛作用。
總之,溫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風寒濕痹型的肩周炎作用明顯,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90-199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90-1991.
[3] 周小平.溫針灸對肩周炎的鎮痛作用研究[J].實用醫學雜2007:23(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