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王莉

【摘要】目的 進一步分析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本社區30名患有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在經過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隨機性抽簽分組形式將患者分成觀察小組與對照小組;常規藥物治療是對照小組所采用的方法,中醫藥治療是觀察小組所采用的方法,對兩小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通過全面治療,兩組患者在對比治療總有效率上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心率有所下降。對比心肌耗氧量與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小組明顯高于對照小組。結論 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過程中,選擇中醫方法才能跟西醫治療效果并駕齊驅,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患者心肌耗氧量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引發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致使心肌收縮力下降誘發心絞痛的根源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動脈粥樣硬化所引發的冠心病心絞痛主要由風、寒、濕、燥、熱等引起的;采用中醫藥治療方法,結合實際病例來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效果予以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社區30名患有冠心病心絞痛的病人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收入的病人均與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一致,對急性心肌梗死、肝腎功能不全和哺乳期婦女進行清除;使用隨機性抽簽分組形式將病人分成觀察小組與對照小組,各15人,觀察小組男10名,女5人;對照小組男8人,女7人。
1.2 方法
常規藥物治療是對照小組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抗動脈粥樣硬化藥和抗心肌缺血藥,具體方法有:每天服用10 mg的洛伐他汀,每次服用一片10 mg的硝苯地平口服片,一天3次;如果患者在治療階段誘發心絞痛應立刻給患者服下硝酸甘油舌下片;中醫湯劑治療法是觀察小組所采用的方法,藥方內容包括:白術10 g、黃芪10 g、酸棗仁5 g、丹參20 g、人參10 g、黨參10 g、三七粉6 g(分兩次沖服)和半夏10 g;每天一副,每副煎400 mL早晚飯后半個小時后服用,15天為一個治療周期;患者如果在治療階段誘發心絞痛應立即讓患者服下硝酸甘油舌下片。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小組和對象小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合病人的病情、心率和心肌氧量指數把兩組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成三個等級:(1)無效。患者在經過系統治療以后,各類癥狀和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或病情加重現象。(2)有效。患者在經過系統治療以后,心絞痛癥狀和發作頻率有所減少,疼痛感也下降很多。(3)顯效。患者在經過系統治療以后,胸悶和氣短病癥有所改善,沒有在出現過心絞痛癥狀。此外,針對心率與心肌耗氧量指數進行比較;對比觀察小組和對照小組在治療階段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相關數據,并進行整理。x±s表示計量資料,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用q比較和分析觀察小組與對照小組的數據信息。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通過系統治療,觀察小組臨床治療效果評定中有3例為顯效、11例為有效,1例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小組臨床治療效果評定中有5例為顯效、6例為有效,4例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3.3%;依照臨床治療效果對觀察小組和對照小組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及心肌耗氧量指數對比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依照統計結果不難看出,觀察小組在治療階段出現過1名胃部不適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對照小組在治療階段出現過1名胃部不適患者,1名血尿常規異常患者,2名肝腎功能異常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經對比,觀察小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小組。
3 結 語
綜上所述,針對中醫方面來講,心脈痹阻和血行不暢是誘發冠心病心絞痛的根本原因,在治療過程中多選用豁痰開結、益氣活血的治療方法;此次臨床治療中,觀察小組病人所運用的方劑包含丹參、三七粉,具備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白術、黃芪、黨參具備益氣通絡的作用,人參可以補氣養血,半夏在痰濁治療中的療效特殊,酸棗仁則兼具補腎和安神作用;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姚勝青.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1):148-149.
[2] 宋耀鴻,曹守沛,顧 寧.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6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6,(3):37-39.
[3] 柴光德.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6,(6):432.
本文編輯:趙小龍